掩映在田野竹树中的《傅氏宗祠》

傅不思

<h3>浩浩汤汤的四川沱江,古称:雁水。在雁水边上有座规模宏大的《傅氏宗祠》。这宗祠距今近300年,建于清乾隆年间,系明清古老建筑。经笔者调查,这座掩映在浓浓竹树丛中的宗祠建筑,是成都简阳唯一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应该列入成都市文化保护项目大单,呼吁成都市、简阳市两级政府抢救式加以保护。</h3> <h3>蛟洋绵俎豆,雁水荐馨香。<br>石楹联门对 !概括说明此宗傅氏族人落籍四川西蜀简州,在前世代居住在福建龙岩上杭县蛟洋。民国癸亥版《简州傅氏武襄公谱》有载。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让此宗傅氏入川始祖从几千里外的福建龙岩上杭县蛟洋迁出经江西湖南湖北,由长江溯江而上,经巫山到奉节,途经艰难险阻,千迴百转,徒步迁徙最终到达简阳射红坝落地生根,建造这座宗祠以拜祭祖宗。</h3> <h3>宗祠大门,石条拱就,石雕镂斫,精美的雕刻那些年被彻底捣毁。<br></h3> <h3>门墙三重马头墙巍峨高耸</h3> <h3>蛟洋绵俎豆,雁水荐馨香。<br></h3> <h3>走进祠堂,远远透出悠悠的木头香味,这是祠堂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门上,蓝青色的砖砌面墙上,廊檐斗翘三重三高,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会莹绕着淡淡的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大襟领袖,舒缓,温暖,软和,亲切,依恋,是母与子搂抱的气息,是平常百姓清淡生活的味道。</h3> <h3>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br>在祠堂中,但凡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br>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祖遗留下的基因气息,保存着族规、族训等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br>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恰似四平八稳的太师椅。祠堂四周往往依托着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轻风吹拂,大树掩映,仿佛老人在述说久远的故事。祠堂周围历来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h3> <h3>祠堂里祭祀灯长年不息,每时每刻弥漫着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但凡跨进祭堂,在冥冥之中宛如祖宗就在眼前,睹物生情,如见祖面。祭堂中的列祖列宗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族谊,交汇感情、基因认同的家族大典,以孝行族众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德行的学习场所。</h3> <h3>因祠堂多年无人居住,杂物已筑蜂巢</h3> <h3>傅氏宗祠座落在简阳沱江边</h3> <p class="ql-block">沱江在简阳段过去称为“雁水”。</p> <h3>祠堂地址:简阳东溪镇凤凰村九组</h3> <h3>按照国家有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要求,古民居建筑应具备三要素:一、具有历史性,该傅氏宗祠修建于清朝乾隆时期;二、建筑独特具有地方性特色,砖木结构,属“湖广填四川典型移民建筑群落;三、建筑物居处系傅氏移民原住民,傅氏族人三百年来世代居住在此,宗祠是傅氏家族的精神归宿。</h3> <h3>据育金宗亲介绍这是成都简阳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祠堂、宗祠。</h3> <h3>这是原傅家祠堂燃灯师的后辈,姓叶,叶家专司此职为傅家祠堂添油燃灯,截止在叶姓师傅的祖父</h3> <h3>按照国家有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要求,古民居建筑应具备三要素:一、具有历史性,该傅氏宗祠修建于清朝乾隆时期;二、建筑独特具有地方性特色,砖木结构,属“湖广填四川典型移民建筑群落;三、建筑物居处系傅氏移民原住民,傅氏族人三百年来世代居住在此,宗祠是傅氏家族的精神归宿。</h3> <h3>2013年7月福建龙岩傅为群、奎星宗长专门到宗祠考察。</h3> <h3>简阳傅氏宗亲联谊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