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老师

清风徐来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此生无缘杏坛,却虚得"老师"之美名,究其原因有三。<br /><br />一是形似。鼻梁上架一眼镜,假冒斯文,说话慢条斯理,在方言堆里会使一口普通话。<br /><br />二是神似。天生喜欢孩子,一见小孩就"师"兴萌发,谆谆善"诱",耐心温和。<br /><br />三是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老师"这称呼先是由点蔓延到面,再由面扩散到片,有点类似心理学上的"涟漪效应",往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波纹会逐渐波及周边,给人起一个绰号也如此。<br /><br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清风小时候崇拜的偶像、向往的职业,所以当"老师"这个称呼逐渐取代本人大名后,也顺其自然欣然接纳。只是内心羞惭,才疏学浅,忝得师名,恐辱没"园丁"形象。无学问可授,无技艺可教,既无证书亦无资质,如此"四无"产品,居然没被"3.15"打下,实乃本人之幸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老师虽是假冒,与黑板结缘却是真。第一次是纯属偶然,当年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儿去卫生院打预防针,注射室里挤满了抱着宝宝的父母,大人的焦灼抱怨和小孩的哭闹喊叫充斥于耳,却不见护士,原来她们正在手忙脚乱地出墙报,以应付即将"进村"的检查组。<br /><br />见此场景,一向怯于展现的我,情急之下主动请缨替下正在黑板前磨蹭的医生、护士,让她们回归原职,而我则把孩子交给朋友,一手粉笔一手报纸,调动仅有的一点美术书法功底,将报上的内容"粘贴"到小黑板上。<br /><br />不一会,大功告成,还算"图文并茂"。旁观者说,幸亏来了这位老师,不然我们还要等,老师出手就不一样啊。。。<br /><br />呵呵,第一次被那么多人感激地误认为老师,心里像喝了农夫山泉,有点甜哪!无意之举,我为自己揽了个活。医生当即与俺签了口头协议,从此后卫生院的墙报就成了我的"承包地",每半年耕种一次。一直想当老师却无处施展拳脚,有时难免会"技痒",今有一方任我"涂鸦"的小天地,既助人又娱己,何乐而不为呢?这一画就是两年,直到后来卫生院挪了窝,俺这个"义工"才歇业。</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第二次与黑板亲密接触是在女儿四岁时。应女儿要求去文具店买了小黑板,挂在家门口,周末教孩子与她的小伙伴们断文识字唱歌画画做算术,像模像样地过把师瘾。山寨版的老师还是有点吸引力的,偶尔会有家长带孩子过来问:"老师,你还收不收学生?"<br /><br />嘿嘿,蒙人家长事小,误人子弟事大,忽悠人的事,咱断然不敢做啊!<br /><br />后来与黑板再续前缘,是为当地的"文化长廊"出墙报。那是一座与新桥并驾齐驱的老桥,因桥面狭窄而闲置。当地主管部门匠心独运,在桥的一侧砌上黑墙改装成当时引为亮点的"文化长廊"。第一期由文化馆的专业人士来"创刊",随后则让我和另外一人合作续刊,我负责插画,他负责写板书。这份友情客串的活做了约半年,直至工作调离。<br /><br />记得当时特意买了几本出墙报的书,依样画葫芦配插图写美术字。有一次"5.1"专刊,去得匆忙忘带工具书,急中生智掏出口袋里的一张50元大钞,画票面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头像。画好后有路人大笑:一看就知道是银行里的人干的,画出来的都是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后来触摸黑板是在支行的党员活动室。那时还身为党外人士的我,却兼做党内的事,从写党员电教化学习记录、心得体会,到党支部工作计划、总结等,还偶尔负责出党员墙报,常因上级下巡而匆匆急就。<br /><br />有一次画了个领神形象,进来的第一位领导一看说:这个领袖头像画得挺像的啊。心中窃喜。第二位领导接着问:墙上画的老太太是谁啊?呵,晕倒。 <br /><br />后来,调新岗位搬新大楼了,高科技智能化的电子屏幕、光鲜亮丽的宣传橱窗和行内网站、信息平台取代了沉默寒酸的黑板报。出墙报的时代渐行渐远,咱也好些年没摸过粉笔了,"老师"就更虚有其名了。</font></h3> <h3><br /></h3><h3>尽管如此,咱在单位总被人唤作老师,在外面也常被人认作老师。</h3><h3><br /></h3><h3>当年去女儿学校,迎面过来一群新同学,齐刷刷地向我鞠躬,并朗声齐呼:"老师好!"冷不防地吓了假老师一跳。</h3><h3><br /></h3><h3>在街上走着,曾有人亲热地挽住我:您是*老师吧,我是***的妈妈呀。。。</h3><h3><br /></h3><h3>健身房来了新教练,有会员向她"举报":有一老师瑜珈练得很好,好久没来了。有人补充道:是个教语文的。又有人添了一句:中学的。呵呵,那是因为以前的单位与中学邻近,常在那儿出没,故有此推断。以致于后来"重出江湖"去健身时,被教练逮住问:你就是那个中学的语文老师吧?</h3><h3><br /></h3><h3>这李鬼在社会上混久了,常会碰到李逵,我为数不多的QQ好友和微友中就有几十位正宗的老师。山寨遇正品,水货见行货,自然会底气不足。有一次同事喜宴,一位英语老师听到别人叫我,欣喜地奔我而来:"哎呀,终于在这碰到同行了,你是哪个学校的?"大庭广众中一句话问得这个山寨版的"老师"面红耳赤,如同过海关被查出假名牌。</h3><h3><br /></h3><h3>这些年来,"老师"这称呼已经如标签一般粘在身上了,就好像梁山好汉的绰号如影随形。这个美誉对咱来说是一个目标、一种激励、一种鞭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知识与学问的化身。既然被誉为老师,就不能腹无诗书胸无点墨,多少得学点知识读点书,注意自身修为,儒雅斯文一点,谦逊好学一点,不然就太对不起"为人师表"这个词了。</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不过,这几年倒是赚得了几次"公派"冒充老师的机会,李鬼堂而皇之地混迹于李逵之中。连续三四次,本山寨老师与四中老师一起,为本单位招工考试监考,正儿八经地应考场要求在黑板上写字,在讲台上说话,终于过了几把师瘾。<br /><br />想想俺若为师,肯定是位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老师。能否把学生教好,这个难说,但和学生相处得其乐融融,应该是肯定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话说这些年,在教师节和感恩节时,咱也收到过感谢师恩的祝福短信,尽管不多,却让人感怀。希望这篇山寨老师自我揭底的文章发表后,这个称呼,依然属于我。。。<br /><br />也有人说,你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也该晋升为教授了。啊哈,本人很是自知,此生教授无望,"较瘦"倒一直都是。二三十年来,一直都在百斤大关内浮动,偶有超越,便自虐几番退回关内。近几周,天一秋凉,人就缩水,身上有好几斤肉跟着夏天私奔了,衣带又略显阔绰。<br /><br />这是一篇六年前写的旧文,今日重抄"旧业",是想借今天这个洒满春晖、充满感恩的节日,借"老师"的光,蹭点儿祝福与问候。<br /></font></h3> <h3>后续:</h3><h3>时序进入到2017年春,一个执教鞭上讲台的机会意外地来临。朋友陪她先生远出治病,家里的作文班缺人接手,应朋友之邀,尽朋友义务,我承揽了这份周末教小学生作文的活。利用业余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来回奔波了近一个学期。虽然忙累,但与那么多可爱的孩子在一起,累并快乐着。</h3><h3><br /></h3><h3>期末最后一课结束时,一位六年级顽皮男生向我挥手:"蔡姐,再见!"行走在大街上,一个小胖朝我奔来,清脆的童音一声声地喊着"蔡老师",引得路人侧目。我,乐并自豪着。</h3><h3><br /></h3><h3>此后,老师的工作接踵而来。健身房缺少瑜伽教练,向我发来邀请。基于对瑜伽的兴趣与传播瑜伽文化的热情,兼任每周两节的瑜伽课老师。</h3><h3><br /></h3><h3>而此刻,我正置身于某一学校的校园内。之所以在数个向我抛来橄榄枝的单位中选择学校,原因之一,就是深藏于内心的教师情结。</h3><h3><br /></h3><h3>顶着老师的虚名度过了那么多个教师节,而这一次,对我而言,是第一个接近真正意义的教师节。</h3><h3><br /></h3><h3>言归正传,最关键的重点总是最后出场:给校内校外、圈里圈外所有老师朋友们送上一句诚挚的祝福,祝大家节日快乐,桃李丰硕,幸福无边!</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去年此时,本较瘦路过浙传~~~</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本较瘦又混进浙大~~~</font></h3> <h3>寓居在杭,无纸,拆信封涂个鸦,以念师恩[捂脸]<br></h3> <h3>应朋友要求,再画个音乐老师版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