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莲花池

寒江月

金秋时节路过保定,特地到向往已久的古莲花池游览。 保定古莲花池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元时汝南王张柔开凿。因池内荷花茂盛,明代改为“古莲花他”。正门匾额“古莲花池”四字,为1921年直隶督军曹锟请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题书。      明万历年间进行大规模扩建,改名为水鉴公署。清雍正年间在其西北建莲池书院,后辟为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巡幸河北,皆驻跸此处,仅乾隆一人就达6次之多。 古园林美轮美奂,胜甲畿内。园内总面积约2.4万平米,池水面积达8千平米,分南北两塘。园林以池为主体,池又以北塘中央的临漪亭为中心,环池庭院重重,飞光溢彩,玲珑幽雅,山、水、楼、台、亭、庑、榭错落有致,相互衬托,组成了著名的莲池行宫12景。 每当荷花盛开,微风拂煦,香气四溢之时,宛如一幅“摇红、涤翠、婉带、霞衣”相映交辉的美妙画图,游人无不为之陶醉。 [古莲花池正门] 古莲花池正门坐南朝北,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楼歇山翘角、三门三楹。 [古莲花池正门] [古莲花池正门] 中门上方高悬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莲花池”大字横匾。 [古莲花池正门] 门口窥探古莲花池景致。 [西碑廊] 园藏石刻中有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的唐代草圣怀素的“自叙帖”;有浑厚雄劲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有鱼跃龙门、虎卧凤阙的王羲之的墨迹;有苍劲有力、潇洒的王阳明的“夜宿天池”;以及清朝康熙皇帝手笔“龙飞”题字,真可谓墨宝荟萃,对学习和研究书法具有很高的价值。。 [东碑廊] [古莲花池牌楼] [古莲花池牌楼] [春午坡] 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走进古莲花池,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座假山,假山后面的正中心有一座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观音,她面带微笑,雕刻的栩栩如生。 [春午坡] [春午坡] [含沧亭] 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在通北塘的入水口处有青石小桥亭一座。亭因桥而成敞廊式,顶部为马鞍脊,两旁柱间有曲槛可供凭坐。这里因水道骤狭,水势激越,沧浪有钟磐之声,因名此亭为“含沧”;又因含沧亭的建筑格式颇似水榭,当时人们又把它称做“沧浪水榭”。 [篇留洞] 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观澜亭] 位于莲池水东楼西南侧的假山上,山上四周怪石林立,围绕方亭,亭上有清代直隶总督杨士骧书“观澜”匾额一方。据清同治年间重绘的“莲池十二景”图来看,此亭原为香茅覆顶,名为“乐淯”。庚子年(1900年),草亭毁于战火,光绪末修复时改建为现状,更名“观澜亭”。亭总高5.95米。1972年重修。 [寒绿轩]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寒绿轩位于莲池东南隅,座东朝西,轩前修竹成林,翠绿欲滴,宋代文人欧阳修有“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咏竹佳句,循此意取“寒绿”为名。清代初建,改建于1940年。 [寒绿轩] [寒绿轩] [寒绿轩] [绎堂]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莲池行宫的绎堂,是专为皇帝在此观看他的扈从同应召而来的将弁、武举射箭比赛而建。 [绎堂] [藻咏楼]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藻咏楼位于古莲池南塘的北岸,门前甬道两侧松柏茂密,一对铁狮蹲踞左右,在甬道的尽头,有堆起的太湖石群,其南侧正中,有一尊麻姑献寿汉白玉石雕。此厅始建于明代,原建为两层。二楼走廊通观澜亭,以往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诗作赋,故名“藻咏楼”。 [藻咏楼] [藻咏楼] [蕊幢精舍]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关于“蕊幢精舍”,“蕊藏”出自佛典华严经中“花藏世界海”一说。此说九洲之外,四面有香海环绕,烟波浩渺的香海中有一仙岛名为蕊香幢,是诸佛论法讲经的处所。根据《乾隆十二景图》“奚总其名谛云”的记注,可知“蕊幢精舍”是合佛、道两院的总称。 [蕊幢精舍] 之“箓窠“,”箓窠”当是专储道、箓之所,因而此处院落当年应是园中的道宫。 [蕊幢精舍] 回廊 [蕊幢精舍] 回廊 [蕊幢精舍] 回廊 [蕊幢精舍]之“藏经阁” [蕊幢精舍] [临漪亭]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临漪亭又叫“水中亭”,清末民初,在北塘中央修建的,因在水中央,称之为“水中亭”。此亭于民国时期多次修葺,建国后于1976年再次整修。该亭为攒尖建筑,八角双层檐,内檐柱装有菱花隔扇门窗,攒尖顶,通高10.65米,亭坐落于北塘之中,经宛虹桥、曲桥与南北两岸相通。 [临漪亭] [临漪亭] [临漪亭] [临漪亭] [临漪亭] [临漪亭] [临漪亭] [鹤柴]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鹤柴为莲池行宫养鹤的地方。 [鹤柴] [鹤柴] [高芬阁] 为高芬阁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位于莲池北侧前中部,西有黛柏,东有古槐,南临碧水。始建于明代。传取《晋书》“高芬远映”之意,故名。庚子年(1900年)被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亭通高5.10米。前后共2间,3面虚敞,北壁镶嵌清帝康熙书“飞龙”两字刻石,下嵌乾隆帝论书法的八角刻石。 [高芬阁] [高芬阁] [高芬阁] [高芬阁] [高芬阁] [高芬阁] 在高芬阁前拍摄结婚照。 [高芬阁] [万卷楼] 为万卷楼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 光绪年间,楼上藏书达三万多卷,楼下为书院学生观书之所。楼前瓦屋三间,开设学古堂,讲授古学,读书人趋之若骛,培养出数批文学之士,人称“北方桐城文派”。 [万卷楼] [碑廊] 莲池园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多处建有碑廊。 [直隶图书馆] 清朝建立的直隶图书馆是中国历史最久,保存最完好的图书馆。 直隶图书馆是以原莲池书院的藏书为基础建起的河北省图书馆的前身。当年由直隶省提学使卢靖筹款建立,正门上方“直隶图书馆”的馆额即是他的手笔。 [直隶图书馆] [濯锦亭] 此亭坐落在水塘东北角,亭为四角重檐,青石台基。台基上有16根红柱擎托古亭,布瓦顶翼角微起。传元代万户府侍女常在此浣纱,摘取唐代杜甫诗“濯锦江边未满园”前两字取名“濯锦亭”。始建于元,明清时几番修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1965年重修。 [水东楼] 位于莲池北塘之东,西与君子长生馆隔水相望,北与直隶图书馆为邻。楼分上下两层,上层有宽敞的二层楼台,饰有棱形门窗,楼廊悬杨士骧题“水东楼”匾。此楼为清代建筑,光绪末改建。1957年,此楼重修。 [水东楼] [长廊] 无名,位于篇留洞东侧。 [长廊] 无名,位于篇留洞东侧。 [绿野梯桥] 元代三孔石桥(白玉桥):石桥位于莲池“篇留洞”山的西南侧,原名“绿野梯桥”。“莲池十二景图”标注此桥创建于元代。桥全长9.65米,宽2.65米。由汉白玉石砌成,桥栏有透雕净瓶莲叶,主拱顶端有吞水兽,石桥古朴浑厚,具有元代特色。1965年,进行了维修。 [绿野梯桥] [驻景楼] [驻景楼] [驻景楼] [六幢亭] 园中最高的假山红枣坡,山上红枣丛笼,古树相掩,浓荫蔽日,六幢亭高据山巅,亭三面虚敞,一面成壁,里面陈列着六幢经幢,辽代二幢,金代一幢,元代三幢,是很有观赏价值的佛教文物。 [不如亭] 位于莲池园中南部,在“红枣坡”西侧,亭前是南塘,亭内挂有清总督杨士骧书“不如亭”匾额一方,亭呈六角形。此亭创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据清代文人郭云丰《莲池台榭记》载:原亭边有一甘冽井泉,达官显贵常来此陶冶田园逸兴,感到如意清高,故称“如意亭”。据唐代杜牧诗“卷起竹帘总不如”句,形容风光之美,又名日“不如亭”。1984年重修。 [昆阆] 现在是莲池书院研究会 [昆阆] [昆阆] 存列的书画作品 [昆阆] 存列的书画作品 [昆阆] 存列的书画作品 [昆阆] 存列的书画作品 [小方壶] [君子长生馆] 位于莲池西塘边正中而建,东与“水东楼”相望,北携“蓬莱”,南领“小方壶”两座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明代,后毁于火,清代重修,1975年再次重修。 该建筑面阔五间,卷棚歇山式,三面回廊,前拥卷棚式抱厦三间,与探于水面之上的平台联为一体。该馆正门上方悬挂着“君子长生馆”匾,意在借池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比喻人居此地,得配君子会修行长生。 [君子长生馆] 图片中红色的高铁杆可有来头,它是斜对过“直隶总督署”前面两根铁旗杆之一。 实际上直隶总督署与古莲花池只隔一条街,斜对过,相距不到百米。 [君子长生馆] [君子长生馆] [君子长生馆] [响琴榭] 位于莲池西北角,南与君子长生馆为邻。“响琴榭”建于清末,由响琴榭、响琴涧、响琴桥和听琴楼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的平面形似一把“古筝”。1974年维修。 [宛虹桥] [宛虹桥] [宛虹桥] [洒然亭] 位于莲池园西北部,从响琴桥东行,可见湖石之间,浓荫之下,有一座四角攒尖顶小亭,步入亭内,顿觉风清气爽,因名“洒然亭”。创建于清初,1971年重加修整。 [洒然亭] [奎画楼] 楼内存有历任皇帝书画作品17方。 [奎画楼] [奎画楼] 奎画楼东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其中主要部分即是 著名的《莲池书院法帖》。 时至初秋,莲花早已开过,只有少许还在开放。可以想象当莲池开满荷花该是何等壮观! 仅有极少几朵荷花仍在怒放。不过这里的白荷花花型硕大,似牡丹! 还有几朵红荷花开放。可以想像,满池荷花竟放是何等壮观! 时至初秋,莲蓬中的莲子早已脱落,莲蓬也已变成黑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