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垟湿地,发现温州电厂创始人高俊青老宅门台

《浙江美》公号

温州城,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依靠强大的电网供电,维持着上百万居民的正常起居与作息。尽管电网早已是高负荷运转,入夜,满城依然万家灯火。 然而,同样是这个夏天,冒着酷暑,几位地方史工作者,在三垟湿地圆底村,发现了一处久经沧桑,斑驳陆离的老门台,它已静静地屹立了一百多年。藤蔓缠绕,随风飘逸,似要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它与电网、发电厂,有什么关系吗? 已经不完整的建筑,它的后门略显朴素,也还不经意地显露出一种气魄。建造它们的主人是谁?这是我们所关心的。 深入的调查考证发现,高俊青,一位前清光绪年间的贡生(圆底人)在1914年,第一个带头出资在小南路购地创办温州电厂(温州普华电灯股份公司),他是当时最大的股东。 这座中西合璧的门台,当时在三垟湿地富户中流行,他也正是设计建造此的主人。 过了十年(民国二十三年、1924年),在电厂二十周年的纪念刊上,印证了高俊青首应投资一事。 后来,高俊青的孙高福滋(养田)继任董事。 这座旧时保存下来的碑文,清晰记录了民国七年高俊青曾上书禁赌,知府张宗祥勒石。 高俊青既给温州城播撒光明,又嫉恨社会黑暗。 任何创新都要遭受磨难,发电在给温州城里带来光明的同时,作为新兴的私人办社会公共事业,却很难赚钱,他们多方吸股惨淡经营,坚忍维特。 图为当时电厂外景 抗战时温州三次沧陷,电厂为了保护机器,多次将电机等资源运到圆底高家祠堂和池底等处藏匿,有一次装焦灰的船被日本人追寻慌忙中翻入河中在圆底附近淹死一人。 一个世纪前的发电梦现已成为五彩缤纷的现实,但高俊青的后代风烛残年中还在苦苦守着这老门台与几爿当年的木屏风,等待有人想起他们,记住他们。 资料提供者:冯强生 温州资深文史专家 撰文:丁乙 摄影:许海宇 温州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