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有一个无比亲切的身影,那便是阿谭叔。他大名谭岳均,是我们广西岑溪的老乡。阿谭叔身形不算高大,却满是机灵劲儿,还特别幽默风趣,和他相处,总有数不清的欢乐。</p><p class="ql-block">我自小在315队长大,还被阿谭叔赐了个独特的外号——“干部佬” 。那时我也就四五岁的年纪,整天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爸爸四处跑。可能是走路姿势的缘故,我天生八字步,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憨态可掬。阿谭叔瞧见了,乐呵地打趣道:“你这模样,活脱脱像个大干部,将来肯定有大出息!”就这么一句话,“大干部”“干部佬”的称呼便在队里传开了,成了我童年独特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谭叔一家在海南八一农场的315队那可是出了名的好人缘,特别能和大伙打成一片。我们两家既是广西老乡,大人们平日里来往就十分密切,我们这些小孩子自然也常凑在一块儿玩耍。我们家有两男两女,四个兄妹;他们家同样是四兄妹,三男一女。大哥阿海比我大两岁,和我姐姐是同学,可我却总爱跟着他四处撒欢;阿南和我弟弟年纪相仿,两人一凑到一起,就想着爬树掏鸟窝,满是孩童的活泼劲儿;阿文和我妹妹年龄差不多,也常常玩在一处;他家最小的女儿阿容,乖巧可爱得紧,三个哥哥都把她当成掌心宝,宠得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阿谭叔的众多身份里,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当属工宣队员了。文革伊始,工人阶级走进校园,阿谭叔凭借出色的能力,被总场抽调,成了“工人宣传队”的一员。他作为第一批队员,踏入了“两院”——也就是声名远扬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和研究院。要知道,一个农场工人能进入高等学府参与管理工作,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事儿,周围人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后来,阿谭叔又来到我们就读的糖厂中学担任工宣队员。在学校里,他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师,时常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要做个好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海的妈妈,冯意葵阿姨,更是个和蔼可亲的人。每次我去他们家玩,冯阿姨总是热情相迎,那温暖的笑容,至今仍刻在我的心间。若是放在现在,冯阿姨年轻时绝对算得上是个明艳动人的美女,尖尖的脸庞、深邃的眼眸、高挺的鼻梁,五官精致极了。可在那个年代,连队的活儿又苦又累,她每天早出晚归,瘦弱的身躯扛起了整个家的重担,生活的操劳让她无暇顾及自己,那份女性独有的魅力也被岁月暂时掩盖。其实,又何止冯阿姨,我们的母亲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她们用一生的操劳和无尽的母爱,默默养育着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失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光彩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谭叔还有一个身份,是315队的民兵排长。我们的父亲都是退伍军人,所以我们从小在连队里,听惯了军号声,看惯了士兵操练、擦拭枪支的场景。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真刀真枪的“战斗”。那是在文革期间,我大概八岁,也就是1968年的时候。有一天,我亲眼看见阿谭叔带领一排人,全副武装地在操场紧急集合,现场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随后,他们登上卡车疾驰而去。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那大三都那边爆发了武斗,我们总场派老兵前去镇压,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阿谭叔给我们讲述这段战斗经历时,眉飞色舞,眼中满是自豪,我们这些孩子也听得津津有味,一颗向往军人、崇敬军人的心,就在那时悄悄种下,生根发芽 。</p><p class="ql-block">阿谭叔,他不只是我童年的玩伴长辈,更是我青春记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和他有关的故事,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任凭时光流转,始终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