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八十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小国寡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小国寡民,返璞归真。理想社会不在广土众民,而在民心纯朴、知足常乐;摒弃机巧与争夺,回归简单与安宁。</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小国寡民:少欲寡求,各安其本</span></p><p class="ql-block">“小国寡民”并非单纯指国土狭小、人口稀少,而是老子心中“少欲寡求、各安其位”的社会图景。在这样的社会里,资源足以满足民众需求,无需向外掠夺;人们不贪慕他国的繁华,只专注于经营自己的生活。就像偏远山村的居民,守着一方土地,春种秋收,邻里和睦,虽没有城市的喧嚣与便利,却能在自给自足中收获踏实的幸福;又如传统村落里,人们遵循祖辈留下的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追名逐利,只在意家人安康、粮食丰收,这份对“当下拥有”的满足,正是“小国寡民”的核心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有器无用:摒弃机巧,回归本真</span></p><p class="ql-block">“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并非否定工具的价值,而是指社会无需依赖机巧与武力,便能实现安宁。这就像在和平年代,先进的武器装备只需用于防御,无需投入战争;便捷的交通工具,更多是为了日常出行,而非为了追逐远方的名利。再看现代生活,人们发明了诸多提高效率的工具,却也因过度依赖而迷失。比如为了赶工熬夜使用电子设备,反而损害健康;为了追求速度频繁出差,却忽略了身边的风景。老子的智慧正在于提醒我们:工具是服务生活的,而非让生活被工具绑架,当我们减少对“外在便利”的执念,才能回归生活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乐俗安居:知足常乐,悦纳当下</span></p><p class="ql-block">“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对“幸福”最朴素的诠释。不羡慕他人的食物更美味、衣服更华丽,只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不抱怨居住环境简陋,只在熟悉的家园里感受安稳;不排斥传统习俗,只在日常的仪式感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就像老一辈人,一碗家常饭便觉得香甜,一件旧衣服也穿得舒心,守着老房子便不愿离开,逢年过节遵循老规矩便满心欢喜。反观当下,有些人总在攀比中焦虑:看到别人吃大餐就嫌弃自己的家常菜,看到别人穿名牌就觉得自己的衣服过时,却忘了“幸福”从不是“拥有更多”,而是“珍惜当下”,当我们学会悦纳自己的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乐俗安居”的快乐。</p> 二、现实启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返璞归真:简化生活,回归本质</span></p><p class="ql-block">“返璞归真”就是抛开对浮华的追求,在简单中寻找生活的本质。现代社会,人们被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填满。衣柜里堆积着穿不完的衣服,家里摆放着用不上的摆件,手机里存着不常联系的人。其实,我们可以试着做“减法”:清理闲置的物品,只留下常用的;减少无效的社交,多陪伴家人;放下对“精致表象”的执念,专注于内心的需求。就像有人周末不再赶网红打卡地,而是在家读书、养花、做饭,看似平淡,却在慢节奏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有人不再追求“高薪高压”的工作,而是选择一份安稳的职业,虽收入不高,却有更多时间经营爱好。返璞归真,不是“倒退”,而是让生活回归“需要”的本质,让心灵在简单中得到滋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知足知止:克制欲望,守住底线</span></p><p class="ql-block">“知足知止”是老子智慧的核心之一,指知道满足、懂得适可而止,不被欲望牵着走。就像在工作中,有人不盲目追求晋升,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获得合理的回报便心满意足,反而能在岗位上深耕细作,收获成就感;在消费上,有人不跟风购买奢侈品,只根据实际需求消费,反而能避免负债,保持生活的安稳。反观那些因贪念犯错的人,或是为了赚更多钱铤而走险,或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最终都付出了代价。“知足”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不被欲望裹挟;“知止”不是半途而废,而是守住做人的底线。当我们学会克制欲望,才能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清醒,不迷失方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珍惜当下:聚焦眼前,感受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并非倡导封闭隔绝,而是强调“专注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美好”。我们常常把目光放在远方,总觉得“下一份工作会更好”“下个地方会更有趣”,却忽略了眼前的同事很友善、身边的风景很动人。其实,幸福藏在每一个平凡的当下,清晨家人准备的早餐,傍晚路边盛开的小花,工作中同事伸出的援手,这些细碎的美好,拼凑起来就是生活的温暖。就像有人每天睡前会记录“三件开心的小事”,慢慢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里有这么多值得珍惜的瞬间;有人不再总计划“未来的旅行”,而是周末陪孩子去公园玩耍、陪父母聊天,反而收获了更真切的情感。珍惜当下,不是“不思未来”,而是不辜负眼前的每一刻,因为真正的幸福,从不是在“远方”,而是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小国寡民”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老子对“幸福生活”的深刻思考。当社会少一些争夺与机巧,多一些纯朴与安宁;当人们少一些贪慕与焦虑,多一些知足与珍惜,便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这份智慧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生活的本质始终是“简单、安稳、内心丰盈”,守住这份本真,便能在纷繁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八十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小①国寡民,使②有什伯③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 。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⑧之;使民复结绳⑨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小:使……变小。</p><p class="ql-block">②使:即使。</p><p class="ql-block">③什伯:形容极多,多种多样的器具。</p><p class="ql-block">④重死:看重生命,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p><p class="ql-block">⑤徙:迁移。</p><p class="ql-block">⑥舆(yú):车子。</p><p class="ql-block">⑦甲兵:铠甲兵器,泛指武器装备。</p><p class="ql-block">⑧陈:陈列,使用。此句引申为打仗。</p><p class="ql-block">⑨结绳:文字产生以前,远古结绳记事的简单方法。⑩俗:生活,习俗。</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理想中的国家,使国家变小一点,使人民少一点。使百姓有丰富繁多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迁徙到远方。虽然有船有车,却没有人坐它;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有用武之地;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以自己的食物为香甜,以自己的衣服为美丽,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适,以自己的习俗为快乐。邻国之间互相可以望见,鸡犬的叫声都彼此能听见,百姓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讲述了老子认为的太平盛世“小国寡民”。本国所产的物质财富完全可以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人们各安本国,各享天产,日作夜息,丰衣足食;人们各修其内,各悦道境,无须出国观光旅游。不求他国财富,不慕他国秀丽山川,有各自欢乐的社会风俗没有劳苦愁烦,不受疾病折磨,自然身体健康长寿,直至自然老化死去。人们由单纯地“向外求”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向内求”为主的道德观念。不再执着于追求外在的声色和名利。人们既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充实、欢乐、祥和的现实世界,这就是“小国寡民”社会生活的实质内容。</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318 年,燕国发生内乱,齐湣王发兵 10 万攻打燕国占领燕都,靠阴谋篡位的燕王自缢于别宫。燕人见齐王意在灭燕,民心不服,便推举故太子平,奉以为君,是为昭王。燕昭王为了收复失地,向太傅郭隗求教。郭隗说:“国君成帝业,尊贤士为师;成王业,尊贤士为友;成霸业,尊贤士为重臣。亡国之君,则把贤士作为奴仆看待。大王欲雪先王之耻,报齐国侵略之仇,必须招贤纳士。”燕昭王问:"我倒是真想招贤纳士,请先生告诉我,先招谁最合适?”郭隗向他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位国君,以千金之价派他所宠信的门役去买一匹千里马。门役走了许多地方没有买到,归途中看见很多人围着一匹死马叹息。他问是怎么回事,人们告诉他说:“这匹马活着时,日行千里,风驰电掣。如今它死了,真是太可惜了。”门役花 500金买了马骨,带给国君。国君大怒道:“死马的骨头有什么用处,竟费去500金?”门役说:"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尚且重价购买,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由此盛传大王诚心买千里马,不久就会把千里马送来的。”</p><p class="ql-block">果然,不到一年,这位国君就得到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又说:“如今大王欲招揽天下贤士,请以老臣为马骨。连我郭隗都能受到重用,那比我更有才能的贤士,一定会应者云集了。"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拜郭隗为相国,为他修建了宫室,执弟子之礼,北面听教,亲供饮食,极其恭敬。又在易水旁筑起黄金台,招纳四方贤士。从此燕王尊贤好士之名,远近闻名。剧辛由赵国来,苏代由周地来,邹衍由齐国来,屈景由卫国来,很多治国能臣争相投奔尊贤好士的燕昭王,燕国大治,最后打败齐国,恢复了故疆。元代刘因有《黄金台》一诗云:“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德辉照九仞,凤鸟才一鸣。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落日下荒台,山水有余清。”燕王以重金求贤才,表明了自己的诚意,最终招来了四方贤士,恢复了自己的疆土。</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