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漫过青瓦白墙,张老先生的别墅在晨雾里舒展着轮廓——三层小楼带着自建庭院,门前菜畦碧绿,竹篱笆上还挂着刚摘下的丝瓜。这是某乡镇退休老干部的"圆满人生":曾在基层摸爬滚打数十载,退休后到保险公司"发挥余热",凭着人脉与热忱成了业务骨干,如今住着亲手筑起的别墅,儿孙绕膝,日子过得像院角那株老桂树,稳稳当当开着花。</p><p class="ql-block">可住在隔壁的市第一小学师生们,提起这位"老邻居"却直摇头。校门口那座新建的公厕,本是解决家长接送孩子如厕难题的民生工程:浅灰地砖映着暖黄灯光,无障碍扶手擦得锃亮,连洗手台都嵌了儿童高度的矮槽。可自打公厕投用,张老先生便把它当成了"自家后厨"——提着塑料桶来接自来水浇菜地,说"公家水管的水甜";端着沾着油星的碗碟来刷,称"瓷砖台面比家里还滑溜"。有回小学生踮脚够水龙头洗手,正撞见他往菜畦泼洗锅水,奶声奶气问"爷爷这是给菜菜喝汤吗",老人眼皮都没抬:"菜菜爱喝,关你啥事?"</p><p class="ql-block">群众的议论像春溪涨水,可张老先生的"日子哲学"里,这些不过是"鸡毛蒜皮"。他总念叨:"咱为乡里办了一辈子实事,退休了占点小便宜算啥?公厕又不是金銮殿,接盆水、涮个碗能费几个钱?"可清廉这杆秤,从来称的不是"大是大非"的轰然崩塌,而是"一粥一饭"里的初心分量。就像老辈人说的"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有些"小便宜",恰恰蛀空了干部最该守住的精神堤坝。</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小便宜",在生活里并不鲜见。隔壁县的李局长退休后,被聘为社区"义务调解员",却在调解邻里纠纷时"巧妙"谋利:帮一楼住户协调加装电梯,转头收下人家两条软中华;替三楼老人要回拖欠的物业费,暗示"辛苦费"塞进信封。他说"调解靠嘴皮子吃饭,要点报酬天经地义",却忘了当年在信访局拍胸脯"群众的委屈比天大"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更让人唏嘘的是王书记的故事。这位曾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的退休干部,如今成了小区广场舞队的"核心"——每天傍晚搬个马扎占C位,音响设备要挑最新款,服装道具必须"别家队伍没有的"。物业为表敬意免了他的停车费,他反倒嫌车位离广场远,硬是让子女把车横在消防通道上,美其名曰"我当年修路时,哪条道不得给我留专道?"</p> <p class="ql-block">还有那位赵主任,退休后被返聘为老年大学书法班老师。起初学员们冲着他"省书协理事"的名头报名,可上了几堂课才发现:他总以"点评作业"为由单独留学员,暗示"润笔费"得按尺幅论价;谁送了他上好的徽墨或宣纸,作业本上的红圈就格外多。有学员嘀咕"以前在单位写标语都是义务的",他却撇嘴:"现在又没发工资,凭手艺吃饭犯哪门子法?"</p> <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里的"小便宜",像落在白衬衫上的星点墨渍——初看不显眼,久了便晕成一片,遮住了曾经鲜亮的底色。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是张老先生当年在抗洪一线蹚着齐腰深的水转移群众时,裤脚沾的泥;是李局长在信访窗口为群众追回血汗钱时,熬红的眼;是王书记蹲在工地和村民一起吃咸菜啃馒头时,磨破的鞋;是赵主任在文化站免费教留守儿童写字时,冻裂的手。这些"小事"里藏着的,是对"人民"二字最朴素的信仰:干部的底色,不在职位高低,而在每一件关乎群众感受的"小事"里是否守得住公心。</p><p class="ql-block">退休不是"平安着陆"的通行证,更不是"松弦歇脚"的借口。那些曾在岗位上为群众遮风挡雨的人,更该成为社会风气的"压舱石"。就像张老先生若能把浇菜的水用来浇灌小区的公益花坛,把刷碗的热情用来教孩子认公厕里的文明标语;像李局长若能用调解的智慧化解更多家长里短,把"辛苦费"变成给困难家庭的米油;像王书记若能让出C位给更需要锻炼的老人,把"专道思维"换成"共享意识";像赵主任若能把"润笔费"换成免费的字帖送给山区学校——这样的"小事",才是对"初心使命"最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清廉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道德丰碑,它是接水时多拧半圈水龙头的克制,是占便宜时心头闪过的那丝犹豫,是把"公家"当"自家"的那份清醒。当我们谈论干部清廉,不妨从"注重小事"开始——因为每一件"小事"里,都藏着一个人对初心的丈量,一个社会对正义的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