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天道助善

文心雕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七十九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天道助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和解大怨终非上策,执契不责方显真德;天道无亲,唯助循道而行之善人。</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和怨不如不结怨:事前避怨,胜事后和解</span></p><p class="ql-block">“和大怨,必有余怨”,强行调解深重矛盾,往往会留下怨恨的隐患,难以真正根除。就像邻里因宅基地争执,即便经他人调解暂时平息,双方心里的芥蒂也可能长期存在,后续仍可能因小事再起冲突;职场中,若团队矛盾已激化,仅靠管理者口头调和,不解决根本分歧,表面的“和平”下,实则暗流涌动,会影响团队长期协作。可见,化解矛盾的最优解从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预防”,从根源上避免怨恨产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执契不责:手握主动,却待人以宽</span></p><p class="ql-block">“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行之人即便手握“主动权”,也不会苛责他人、强迫索求。就像企业管理者,即便掌握员工的绩效评定权,也不会因员工偶尔的失误就过度追责,反而会耐心指导、给予改进空间,这样的管理方式更能凝聚人心;朋友间借钱,真正重情之人即便手握借条,也不会在对方困境时强行催债,而是体谅难处、宽限时日。“执契不责”不是软弱,而是懂得换位思考,用宽容化解潜在的对立,让关系更长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天道助善:道无偏爱,善者自成</span></p><p class="ql-block">“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的“天道”并非有意志的“神明”,而是顺应规律的自然法则,“善人”是指言行符合规律、心怀善意之人。就像袁隆平院士,心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善念,一生扎根稻田研究杂交水稻,顺应农业发展规律,最终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了粮食增产,不仅成就了自己,更造福亿万百姓;又如基层志愿者,默默投身公益,用行动帮助困难群体,虽不求回报,却总能在过程中收获他人的认可与支持,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天道助善”,本质是“善举顺应规律,自然收获正向结果”。</p> 二、现实启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防患未然:早察隐患,免日后烦忧</span></p><p class="ql-block">“防患未然”是避免“结怨”的核心,在矛盾萌芽时就及时疏导,比事后调解更有效。就像家庭中,家人间若能及时沟通彼此的想法,不把不满积压在心里,就能避免小分歧演变成大争吵;企业管理中,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让员工及时表达诉求,管理者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避免矛盾激化。生活里,我们也可以养成“提前沟通”的习惯,比如和朋友约定“有误会及时说开”,和同事合作时“明确分工、提前对接”,用主动的“预防”,代替被动的“补救”,减少不必要的摩擦。</p><p class="ql-block">日常的“防患”,藏在细节里。比如和他人约定时间时,提前确认行程避免迟到;和家人相处时,察觉对方情绪低落就主动关心,不等到矛盾爆发才想起沟通。这些小事虽不起眼,却能帮我们避开很多潜在的冲突,让关系更和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宽仁厚德:以容待人,积善意之德</span></p><p class="ql-block">“宽仁厚德”是“执契不责”的内核,用包容之心待人,不苛责、不强迫,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就像老师对待学生,不因为学生成绩差就否定其全部,而是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引导;领导对待下属,不因为一次项目失误就全盘否定,而是帮下属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宽仁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给他人留有余地。</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践行“宽仁”,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别人不小心撞到自己时,不随口指责而是说“没关系”;朋友偶尔忘记承诺时,不立刻抱怨而是先询问缘由。当我们用宽厚的心态对待他人,不仅能化解当下的尴尬,也能让对方感受到善意,进而用同样的态度回应我们,形成良性的人际互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循道而行:顺规律走,守善意做</span></p><p class="ql-block">“循道而行”是“天道助善”的关键,顺应事物规律、坚守善意行事,才能收获正向结果。就像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急于求成,从基础学起,才能逐步提升;工作要遵循“高效务实”的规律,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做事,才能积累经验、获得成长。“循道”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尊重事物发展的本质,不被短期利益或欲望裹挟。</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试着“循道”生活。比如健康上,不盲目跟风“极端减肥法”,而是遵循“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的规律;学习上,不沉迷“速成技巧”,而是按“理解记忆、反复巩固”的节奏积累。当我们学会顺应规律、踏实做事,看似走得慢,却能在长期坚持中,收获更稳定、更长远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和解大怨”的局限,提醒我们要主动“防患未然”;“执契不责”的智慧,教会我们以“宽仁厚德”待人;“天道助善”的规律,指引我们“循道而行”。老子的智慧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藏在日常的选择里:提前沟通避免矛盾,宽容待人化解对立,顺应规律踏实做事。当我们把这些智慧融入生活,不仅能减少怨恨、收获善意,更能在顺应规律的过程中,稳步走向想要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径》第七十九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①,而不责②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③。天道无亲④,常与善人⑤。</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左契:契,契约。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半,债权人持左半份(左契),债务人持右半份(右契)。</p><p class="ql-block">②不责:责,索取所欠,讨债。“不责”不苛责、不强迫追索。</p><p class="ql-block">③司彻: 彻是周代的税赋制度,“司彻”指像征税一样斤斤计较、严厉苛刻的人。</p><p class="ql-block">④无亲:没有亲疏偏爱,一视同仁。</p><p class="ql-block">⑤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说自然规律对万物无所偏爱,但却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这不是说天道有偏爱,而是善人的行为符合天道,所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助益。</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完善的解决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虽然持有借据的存根(左契),却不以此强迫别人还债。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却总是帮助善良的人。</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阐述了圣人带领人民推翻剥削阶级以后所实行的治国策略。首先,要确立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制度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圣人带领劳苦大众推翻了剥削阶级,调和了劳动人民的深仇大恨,建立起劳动人民自己的政权,此时,阶级矛盾虽然消除了,可是人民内部矛盾还将依然存在。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如何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呢?那就是制定法律,用法律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其次,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推选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国家事务,决不能任人唯亲,并加强社会监督机制。总之,要想最大限度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制度是关键。</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极大的冤仇不论怎么去化解,还是必有余怨。所以,积大怨怎能算是好方法? 所以圣人行事都好像是负债的人一般,只有付出从不向别人索取。有德之人只持有借据,却不索讨。无德之人就像是征税者一般,只拿不给。天道对人是没有分别心的,但却常常跟良善之人亲近。老子认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在付出帮助别人的时候,不应总惦记着别人的回报。期盼回报的付出不但狭隘,而且还会失去助人的本意,让原本高尚的行为蒙上了一层势利的阴影。做好事的目的不同,结果就大不一样。人的善心不该用来作为交易,否则就失去善良的本义了。一旦计较了这些,人们的心里就失去了原本的安宁,为了得失寻找平衡,对受惠者颐指气使就不可避免了。这样,人们只会怨恨施惠者的虚伪,而不会再有丝毫的感激之情了。唐玄宗时,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随着形势的不利,安禄山的心情越来越坏,他开始随意惩罚身边的人,包括他最信任的谋士严庄和贴身侍卫李猪儿。严庄是安禄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p><p class="ql-block">当初,安禄山发现严庄是个人才,对他礼贤下士,很快就把他安置在重要岗位上。他曾对严庄推心置腹地说:“你是读书人,知道的道理比我多,你可以随时指出我的过失,我是绝不会怪罪你的。”严庄受了安禄山的大恩,从此也一心报效,为他出谋划策,竭尽心力。他对朋友说:“安禄山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就是为他搭上性命也报不完呀。大恩不可言谢,我现在只有默默地做事报答他。”李猪儿原是一个归降的童仆,安禄山喜欢他的聪明伶俐,破例把他留在身边服侍自己。他给李猪儿许多赏赐,又给了他许多特权,随时都让他陪伴自己。安禄山起兵叛乱不久,他的眼睛便失明了,身上也长了毒疮,他的情绪开始烦躁不安了。直到后来叛军进展不利,战败的消息接连不断,安禄山的情绪更坏,他杀身边的人泄气,平时总是大吼大叫。严庄劝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该过于认真。现在形势虽然对我军不利,但是并不是不可以挽救的。”</p><p class="ql-block">严庄话没说完,安禄山就指着他骂个不停,说:"我对你有恩,你就是这样报答我吗?早知道你是个不中用的家伙,我就把你一刀砍了,留你有什么用呢?"他命人鞭打严庄,打得他皮开肉绽。这样的凌辱发生过多次,严庄从心里恨他入骨,只是表面还保持恭顺。李猪儿也经常无缘无故遭到安禄山的痛骂和鞭打,安禄山还恶狠狠地对李猪儿说:"我不收留你,你早死了,现在我就要了你的命也是应该的。"严庄和李猪儿同病相怜,他们担心有一天安禄山会杀了他们,便勾结安庆绪,三人合谋,将安禄山杀死在床上。安禄山自恃对严庄和李猪儿有恩,就无所顾忌地凌辱惩罚,而又不加丝毫防范,这是他对人缺乏了解的缘故。他施恩的用心并不真诚,严庄和李猪儿既已明白,他们当然会怨恨他了,对他不利便是很正常的了。</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