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连载】 ‍我为处长出考题

大爱无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有科举制度以来,都是老师给学生出考题。但是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通过考试,公开、大规模地选拔领导干部在一些省市开了先河。作者有幸作为一个出题和判卷的工作人员参与了黑龙江省通过考试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的一个大胆尝试,亲身经历了出题和判卷的全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眼之间20多年过去了,这批干部大部分都到了退休年龄。据了解,这次通过笔试.面试两个阶段被任命的45名副厅级干部,涵盖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主要厅局。在45名任职的副厅级干部中,有15名是由副处长越级提拔。到目前为止,除1名仍为副厅级外,其余均为正厅级及以上干部。1/3的干部曾任黑龙江省地市级的市委书记、市长等主官,少数干部曾任副省级领导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0 年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45 名副厅级干部,这一超乎寻常的举动在全省、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年我在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以下简称体改办)领导班子任职 ,6 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体改办孙主任的电话。他说:“最近准备派你出趟差,家里能不能脱开身?”我考虑最近家里没有什么大事,就回答说:“可以。”大约中午 11 时左右,孙主任打电话让我去他办公室。进了办公室,发现屋里还坐着1名男同志。孙主任介绍说 :“这位是省纪检委的,刚才省委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决定从大专院校和哈尔滨市有关委办局抽调一批老师、干部,为招聘副厅级干部命题。”他又说:“因你有过出题经验,我决定派你参加,你马上交待一下工作,由这位同志陪同你回家拿些洗漱用品和衣服,然后去命题组报到。”</span></p> <p class="ql-block">命题组居住的招待所—现为八一宾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位同志陪同我回到办公室,我马上找来分管处长交待了工作。在省纪检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回到道里区红专街的家。上楼回家前,这位同志说:“按规定我应陪同您一起上楼,我相信您不会有越格之举,就不上楼了。”上楼后我迅速拿了一些衣服和牙具,10 分钟之内就下楼上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省委组织部集合后,我们乘考斯特中巴车左拐右拐来到一个招待所。入所时对我们进行了严格的检查,手机、寻呼机一律上交,由安全保卫组统一保管;每个人的衣物和箱包都像乘飞机一样进行了详细检查,其严格程度我还是第一次見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询问服务员我了解到这是黑龙江省军区招待所,原来命题组住的并不是远离人群的荒郊野外,而是哈尔滨市繁华的南岗区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内。</span></p> <p class="ql-block">2000年7月16日命题组全体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命题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组织部张副部长担任,副组长由省人事厅、省纪检委等有关领导担任。按照一个招聘岗位由1名机关干部和1个大学教师共同出题的原则,共抽调了 90 名命题人员,加上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纪检委的工作人员,命题组达 100 多人,省武警部队一个排负责安全保卫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 3 天的培训、讨论和保密教育后,紧张的命题和判卷工作开始了。这个命题组既承担着这次公开招聘副厅级干部的命题任务,又承担着为省委干部考试题库命题的双重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黑龙江大学年轻的副教授杨老师共同负责省体改办副主任岗位专业卷的命题工作,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冒着盛夏高温连续工作,共出笔试、面试题 A、B 两套 160 道题。由我们负责命题的省体改办专业卷质量较高,受到命题领导小组和考生的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一个命题组的黑龙江大学副教授杨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命题组的工作十分紧张,业余生活却也丰富多彩。早、午、晚餐后,狭窄的院子里散步的人络绎不绝。活动室里仅有1个台球案子和1张乒乓球台,早晨 4 点多钟开始直至晚上 12 点钟打球的人始终不断。晚上多功能厅也向命题人员开放,一些爱好唱歌跳舞的人可以在这里一展歌喉和舞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命题组的保密工作十分严格,想从这里漏题比登天还难。整个招待所全部同外界隔绝,凡入围命题组的所有人员入围后直至招聘面试结束才能回家。命题组工作人员和服务、保卫人员的食品蔬菜由外边按要求采购后送至招待所外门,厨房工作人员在武警战士的陪同下搬至内门,然后运到厨房。垃圾的清运也经有关人员检查后,由武警战士押运出去。有一件事给我的印像十分深刻,哈尔滨工程大学哲学系的一位女教授家就住在招待所的旁边,一次晚上散步时被楼上的女儿发现,母女之间就打手势问候。这件事被反映到保卫组,保卫组找这位老师谈了话,并把招待所二楼同院外相邻一侧的玻璃窗全部用白纸糊严。</span></p> <p class="ql-block">台球桌上一决高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命题组同外界的通讯受到严格控制,招待所只留2部座机电话,由武警战士和省纪委的干部共同 24 小时值守。命题人员打电话需申请,经批准通话时要在武警战士和纪检干部的监督下进行,有关命题的信息一个字也不能泄漏。我的黑大同学,市委宣传部王副部长的儿子当年正参加高考,为报志愿的事特批他同家里通了几次电话,是命题组干部中用电话最多的。对他的处境,大家都深表同情。当时我的妻子大病初愈,虽然很是惦记,但我一次电话也没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将近一个月的命题工作结束了,在省和哈尔滨市委办局干部和高校教师中又结识了一批新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省军区招待所院落,天是那样的蓝,空气是那么清新,又可以自由地通讯和探亲访友,结束了近似软禁的生活,深深地体会到自由的宝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命旅途 第三章 机关岁月(87)}</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