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第116位|“戴”姓起源发展介绍和头像分享

<h3>“戴”姓在传统《百家姓》中,排名第116位,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h3></br><h3>如今,戴姓人口数量约为‌449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4%,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57位。</h3></br><h3> <h3>戴姓在<strong>历史上人才辈出</strong>,涵盖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h3></br><h3>戴德、戴圣(西汉):叔侄二人整理儒家经典《礼记》,分别著有《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对儒家文化传承影响深远。</h3></br><h3>戴逵(东晋):著名画家、雕塑家,擅长人物画和佛像雕刻,是魏晋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h3></br><h3>戴震(清代):杰出的思想家、考据学家,主张“经世致用”,著有《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汉学的重要代表人物。</h3></br><h3> <h3><strong>“戴”姓的起源</strong></h3></br><h3>1. 源自子姓,以国为氏:这是戴姓最主要的源头。</h3></br><h3>西周时期,商王帝乙的后裔被封于“戴”(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一带),建立戴国。</h3></br><h3>公元前713年,戴国被郑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戴”为姓,形成最早的戴氏。</h3></br><h3> <h3>2. 源自姬姓,以谥号为氏:</h3></br><h3>春秋时期,周成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于卫,建立卫国。</h3></br><h3>到卫戴公时期(公元前660年左右),其后代子孙以他的谥号“戴”为姓,这一支也成为戴姓的重要组成部分。</h3></br><h3> <h3>3. 其他改姓来源:</h3></br><h3>部分殷商遗族原以国为氏称“殷氏”,后改姓“戴”。</h3></br><h3> <h3><strong>“戴”姓的历史发展</strong></h3></br><h3>先秦时期:</h3></br><h3>戴姓主要活跃于河南地区,是宋国的重要贵族姓氏,如春秋时期的戴恶、戴盈之等均为宋国大夫。</h3></br><h3> <h3>秦汉时期:</h3></br><h3>戴姓开始向外迁徙,一支迁至江苏、安徽等地,另一支西迁至陕西、甘肃一带。</h3></br><h3>西汉时,戴姓已在沛郡(今安徽淮北)形成望族,代表人物有经学家戴德、戴圣(世称“大戴”“小戴”,整理《礼记》)。</h3></br><h3> <h3>魏晋南北朝:</h3></br><h3>社会动荡引发大规模人口迁徙,戴姓随中原士族南迁,进入浙江、江西、湖北等南方地区,并在谯郡(今安徽亳州)、广陵(今江苏扬州)等地形成新的郡望。</h3></br><h3> <h3>唐宋时期:</h3></br><h3>戴姓在南方进一步扩散,尤其在浙江、福建等地定居,出现了戴叔伦(唐代诗人)、戴复古(南宋诗人)等知名人物;同时,北方戴姓也有部分向河北、山东迁徙。</h3></br><h3> <h3>明清时期:</h3></br><h3>戴姓分布趋于广泛,除继续在南方繁衍外,部分族人迁至湖南、四川、广东等地,甚至有少数因移民政策或经商迁至海外。</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