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的香炸鱼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时的记忆里,唯有过年才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暖的时节。在那些清贫却充满期盼的岁月里,母亲亲手烹制的香炸鱼块与炸荔枝肉,是我舌尖上最深的眷恋。每逢岁末,家中便弥漫着油香与五香粉交织的气息,那是年味的前奏,也是母爱最踏实的表达。母亲偏爱选用马鲛鱼、海鳗或草鱼,因这些鱼肉质厚实、少刺耐嚼,炸后外酥里嫩,嚼劲十足。鱼块切得方正匀称,以盐、味精、料酒、姜末和五香粉腌制半小时,平潭老家话谓之“坳”,让滋味悄然渗入肌理。再裹上一层地瓜粉,如披上金甲,入油锅炸至金黄,年节时更添一抹红丹,色泽喜庆,寓意吉祥。那一盆盆盛满油香的鱼块,是除年糕外最费心力的年菜,在没有冰箱的年代,竟能香飘数日,成为正月餐桌上的压轴风味。</p> <p class="ql-block">母亲将炸好的鱼块小心盛在大脸盆中,吊于菜篮,再挂在房梁垂下的铁钩上,既防鼠窃,也防我们这些孩子偷食。那根铁钩,悬着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一份节制与计划,是贫年里对温饱的珍重。记得有一年,母亲踮脚取鱼,不慎从折叠椅上跌落,胸口撞上椅背,后面留下病根,只要气候变化胸口就会闷闷发痛。</p> <p class="ql-block">后来,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举家迁至青州造纸厂。母亲进入国营饮食店工作,一干便是近二十载。她那双揉面做馅、掌勺烹炸的手,从家中灶台走向了公共食堂,却始终未曾改变对味道的执着与对生活的细致。她做的包子松软可口,烧的菜肴风味地道,尤以香炸鱼块与荔枝肉最为人称道。退休后,她仍因手艺出众,被建行营业所食堂聘为炊事员,为十多位职工操办三餐。人们常说:“吃了她做的炸鱼,才知什么叫家的味道。”母亲不善言辞,却用一道道菜肴,将温暖默默传递。</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后,与父母分居两地。物质早已丰盈,鱼肉不再是稀罕物,可每逢年节,母亲仍坚持亲手炸上几锅鱼块,分装妥帖,一一送至子女家中。那金黄酥香的鱼块,不再只是食物,而是一种牵挂的载体,是她跨越距离、无声诉说的爱。她总说:“你们在外忙,家里炸点吃的,下饭。”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将母亲的心意,深深嵌入我们每一顿日常的饭食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15日,母亲因结肠癌接受手术。那一年,恰逢我儿子中考,她躺在病床上仍频频念叨:“你工作忙,孩子晚餐怕没菜吃……我却帮不上。”言语中满是愧疚。谁曾想,6月12日傍晚,临近下班时,父亲来电:“你妈今天特意炸了些鱼块,用塑料袋包好,放在楼下柴火间的脸盆里,让你顺路带回去。”我赶到时,那袋鱼块尚存余温,油纸微透,香气隐约。那一刻,我怔立原地,眼眶骤热——这哪里是几块炸鱼?分明是一位病弱母亲,拼尽最后气力为孙儿送去的温饱与安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25日,癌细胞全面扩散,医治无望。8月1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她生命最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忙于奔波求医,冰箱冷冻层中那袋她亲手炸的鱼块,始终未动。母亲走后,我竟舍不得打开——仿佛只要那鱼块还在,她就未曾真正离去。直到次年春节前,冰箱需清理,恰逢在福州读高中的儿子回家。我默默取出鱼块,隔水蒸透,摆上餐桌。儿子低头吃了一口,忽然轻声说:“我还以为,您会永远保存这几片鱼呢。”我怔住,无言以对。食物会过期,爱却不会。那一块块鱼,早已超越滋味本身,成了我心中最沉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的香炸鱼块,炸的是鱼,熬的是心,留的是情。它从年节的油锅里浮起,穿过岁月的烟尘,最终沉淀为生命中最深的滋味——那是母爱的本味,无需言说,却历久弥香。人到中年,父母已远,可每当灶火燃起,油香四溢,我仿佛又看见她站在老屋的灶前,背影微驼,手中翻动着金黄的鱼块,锅里滋滋作响,如同她从未停歇的牵挂。原来,有些味道,一生只能由一个人赋予;而那份爱,纵使生死相隔,也永远在心底,温热如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