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镜头作为预期锚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预经济学视域下汪文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随州影像作品的价值建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预商数字经济研究院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余求宝</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摘要:</b> 本文运用预经济学理论对央视记者汪文柱的随州银杏谷康养小院摄影作品进行深度赏析。预经济学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预期”已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与消费动力。</p><p class="ql-block"> 汪文柱的镜头并非对现实的被动记录,而是一场主动的、高密度的“价值预期”编码过程。其作品通过构建稀缺的视觉奇观、升维的情感叙事与可信的生活图景,成功为随州银杏谷锚定了极高的市场预期,从而直接催化了其文旅价值的爆发式兑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 构建稀缺性视觉奇观:</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引爆集体情感预期</b></p><p class="ql-block"> 预经济学指出,稀缺性是塑造高价值预期的关键。汪文柱的镜头,极致地渲染了随州银杏谷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稀缺性。</p><p class="ql-block"> <b>——时间的浓缩:</b> 作品紧扣“最佳观赏期”,将“金秋”这一抽象的时间概念,浓缩为“520万株银杏披金甲”的具象、震撼的视觉奇观。这种“一期一会”的短暂与绚烂,通过画面被强烈地传递给观众,创造出一种“机不可失”的情感紧迫感,瞬间拉高了公众亲临现场的消费预期。</p><p class="ql-block"> <b>——空间的提纯:</b> 镜头下的银杏谷,是一个被提纯的“人间仙境”。它过滤了现实中的杂乱,极致地突出了“金黄满目”的色彩纯粹性与“杏叶唯美”的形态韵律感。这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为观众预先构建了一个超脱于日常琐碎、近乎完美的“金色梦境”。观众的旅行决策,在很大程度是为了验证并沉浸于这个由镜头预设的视觉预期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 完成从景观到生活方式的预期升维:</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锚定“康养”价值内核</b></p><p class="ql-block"> 如果作品仅停留在视觉层面,其催生的预期将是短暂且脆弱的。汪文柱影像的高明之处,在于成功实现了价值预期的升维——从“观看一片叶子”到“向往一种生活”。</p><p class="ql-block"> <b>——“银杏IP”的情感赋值:</b> 镜头语言将银杏从植物升华为“秋之灵魂”。飘落的叶片不仅是风景,更是“秋日浪漫”的载体。这使得银杏IP承载了都市人群对诗意、宁静与美好的集体情感渴望。消费这片银杏,实质是消费一种被共同认同的情感价值。</p><p class="ql-block"> <b>——“清雅闲居”的生活图景预售:</b> “清雅闲居”康养小院门头的特写,是整部作品的“预期锚点”。它标志着叙事从广阔的自然奇观转向具象的人文生活。镜头内外,金黄银杏与静谧庭院的结合,向观众精准地预售了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康养生活图景。这不再是短暂的观光,而是对一种更高质量、更具吸引力的未来生活方式的 “预体验” 。至此,观众的预期从“我想去看”彻底升维为“我想去生活几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 充当价值兑现的信用媒介:</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夯实文旅品牌的可持续预期</b></p><p class="ql-block"> 在预经济学框架中,可信的媒介是预期能够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保障。汪文柱作为央视记者的身份及其作品的“经典大气”的审美品格,共同为随州银杏谷充当了强大的“信用背书”。</p><p class="ql-block"> <b>——权威信用的注入:</b> “央视”平台自带公信力,其镜头所呈现的景象,在观众心中天然具有高可信度。这种权威性直接降低了观众对宣传内容的疑虑,极大地增强了“随州之美”这一预期的可信度与确定性,使得由此产生的消费冲动更为坚决。</p><p class="ql-block"> <b>——品味的共识塑造:</b> “经典大气、品味十足”的影像风格,本身就在传递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格调。它告诉观众,奔赴随州不仅是一次感官享受,更是一次有品位的选择。这塑造了关于“旅程品质”的正面预期,吸引了追求高品质体验的客群,为当地文旅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优质动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 结论:</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影像的终极产品是“预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汪文柱的随州摄影作品,是一次预经济学理论的完美实践案例。它雄辩地证明,在当代文旅营销中,最顶级的内容生产,其终极产品并非画面本身,而是通过画面精心编织并成功植入受众内心的确定性美好预期。</p><p class="ql-block"> 这部作品通过构建稀缺奇观、升维价值叙事、提供信用背书的三重操作,成功地将随州银杏谷从一种地域性的自然资源,转化为一种全国性的、高价值的、可兑现的“心理资产”。</p><p class="ql-block"> 当屏幕前的观众发出“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的感叹时,这场以镜头为工具、以预期为产品的价值创造工程,便已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它不仅是记录美的艺术,更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先进生产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