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特殊政治安排,其在调和民族差异、落实中央统治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该制度通过“因俗而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实现了中央王朝在边疆地区的基本统治目标。</p><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延续“因地制宜”传统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民族地区自主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们既要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框架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要尊重和保障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发展空间,推动民族关系走向和谐共进、共同繁荣。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提升各民族整体素质与凝聚力,构建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土司在酉阳》记载,酉阳土司家族第一个入酉之人为冉守忠,他也是酉阳史上第一位土官。公元1129年,即南宋高宗执政时期,发生了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川鄂边驻军守将王辟起兵,加之酉阳群蛮起而响之,南宋皇帝为了抗金,必须先平定内乱,巩固政权,方能有所作为,于是从前线调回岳飞的大军平钟相、杨幺之乱。南宋朝廷为平定川黔边境的叛乱,以浦州郎官冉守忠同率兵讨之。平乱之后,授冉守忠阁门宣赞舍人,知制御前兵马使,知酉阳寨事,子孙世袭罔替[1]。为建立酉阳土司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p><p class="ql-block">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至元初,冉守忠的第八世孙冉万友纳地归顺,请为齐民,朝廷下诏如旧,同时授冉万友为武略将军,知酉阳劝农公事。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冉载朝入朝恭贺立太子,被授宣武将军,酉阳等处成立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正式建立酉阳土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冉氏族谱》载:冉氏土司从开创者第一任土官冉守忠至第二十八任土司冉裕枢,共二十四代二十八任土司。先后历经冉守忠、冉文炳、冉世昌、冉胜宗、冉维义、冉遗迁、冉思通、冉万友、冉载朝、冉如彪、冉应仁、冉兴邦、冉琛、冉瑄、冉廷铺、冉云、冉舜臣、冉仪、冉元、冉维翰、冉维屏、冉御龙、冉跃龙、冉天麒、冉天育、冉奇镳、冉永沛、冉裕枢等土官土司[3]。</p><p class="ql-block">冉氏统治酉阳过程中,级别、名称、领域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其中明朝为鼎盛时期,其它时期次之。元朝时,建立的酉阳土司名宣慰司(为土司制度的一级机构),长官名宣慰使(从三品),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到泰昌元年(1620年)为宣抚司;明天启元年(1621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为宣慰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酉阳冉氏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酉阳冉氏土官土司与中央王朝是被管理与管理,既相互合作又利用的关系。一方面酉阳冉氏土司要接受中央王朝的征调,平定内乱,为朝廷分忧,如冉思通、冉维屏等均曾为中央王朝平定过地方叛乱。这就是管理与被管理者关系的体现。另一方面酉阳冉土司向朝廷进贡方物,如冉维屏在万历十七进献楠木二十根。又据《冉氏族谱总谱》载,冉氏土司进贡朝廷的还有贡米、贡茶等物[5],朝廷反馈给酉阳冉氏土司的多为金银绸缎,如杨夫人墓出土的三件二级文物,即两件金耳坠,一件银凤冠,制作工艺十分精良,可能为皇上御赐之物,从这里可佐证朝廷赐予酉阳冉氏土司多为金银等物。同时朝廷还对平乱有功的冉氏土司进阶官衔和爵位,又据《冉氏族谱总谱》载,冉思通土司被授予武略将军,冉维屏被授怀远将军[6],朝廷以此笼络酉阳冉氏土司,冉氏土官土司又通过朝廷认可,使政权和地位合法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酉阳土司的疆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载,酉阳宣慰司地,东至湖广保靖宣慰三百里,南至平茶洞长官司界五十里,西至重庆府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界三百里,东北至湖广大田千户所界四百里,自司治至重庆府九百五十里,至布政司二千里,其地广六百里,袤七百里。酉阳宣抚司,其地东至张家坝,与湖广保靖接壤,南至矮坳,与邑梅司接壤,西至长坝,与贵州沿河司接壤,北至酉阳山,与黔江县接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酉阳冉氏土司的历史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氏自宋时期入酉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名门望族和强宗大姓。经元、明、清三朝推行土司制度,主政酉阳600余年。酉阳冉氏土司建立后,不仅对酉阳的建置、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均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强化了酉阳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冉氏主政酉阳后,历届土官,均秉承“谨守疆土”“安宁境宇” “民众安居乐业”“从事农桑生产 ”的原则主持政务。据清同治《冉氏家谱·守忠传》载,第一任土司冉守忠入酉后,就“谕以国恩、示以大义、皆感激悦服、乃督之耕嫁,开垦荒僻,酉人安之”。据顾宁人《天下郡国利病书》载,“知州冉守忠善于抚字,酉人怀之”。据《土家族史》载,“明清之际,酉阳牛耕已普遍使用,平坝处种植水稻,山坡岩角种植小米、豆类等杂粮,河旁溪畔开沟引水,或以‘ 筒车’提水,灌溉农田”。等等这些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另外还有如冉兴邦兴办儒学和敕免荒田租税,冉维屏对百姓生病死者以安抚为本等等,说明酉阳冉氏土司有着一定社会功劳和业绩,进一步佐证土司制度在一个时期里曾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又如明成化年间的冉云土司写出了律诗,作为土家族历史上第一位诗人,为土家族的文学史作出开天辟地的首创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冉氏土司的葬俗文化反映出的社会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酉阳冉氏土司后裔仍延续每三年一次在官陵墓群举行的祭祖大典,主祭对象为杨夫人墓。参与祭典的冉氏族人来自全国各地,规模常达百余人。祭祀仪式庄重,包括陈列猪、羊、牛头等祭品,由道士诵读祭文,后裔系黄围巾并行三叩之礼,场面隆重。</p><p class="ql-block">这一持续性的祭祖行为,不仅体现了冉氏家族文化的生生不息,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重视血脉传承的传统在地方姓氏群体中的具体实践,反映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延续力与凝聚力。</p><p class="ql-block">杨夫人墓,墓主为皇帝敕封的二品夫人,系第二十一任酉阳土司冉维屏之正妻,第二十二任冉御龙与第二十三任冉跃龙之生母。墓旁经考证为金童玉女陪葬墓,表明冉氏土司曾存在活人殉葬习俗,折射出其所辖地区实行的封建奴隶制残余,以及土司在辖境内所拥有的绝对权力与严酷统治手段。</p><p class="ql-block">官陵墓群分布于官坟山斜坡,前低后高,杨夫人墓位于最高处,具有明显的等级空间结构。该地明代属酉阳冉氏土司辖地,自杨夫人安葬于此,逐渐发展成为冉氏家族的主要陵区。墓群以清代墓葬为主,明代仅存杨夫人墓及两侧陪葬的金童玉女墓;下侧墓前嵌弧形顶碑,标识为冉隆科墓…</p><p class="ql-block">据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记录,墓群原有墓葬60余座,附属设施20多处,规模宏大,为我国西南地区土司家族墓葬群的典型代表。其繁复的附属设施不仅反映出冉氏家族历史上的强盛与地域统治力,也在全国古墓葬中具有较高稀有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陵墓群是酉阳冉氏土司家族成员死后主要安葬地之一,为酉阳冉氏土司家族丧葬文化之传统反映,它的形成根源于共同的历史关系、社会关系、行为关系和血缘关系。</p><p class="ql-block">从历史关系看,安葬之人均源于第一个迁入酉阳的冉守忠土官孕育繁衍而来。</p><p class="ql-block">从社会关系看,官陵墓群作为冉氏土司家族成员安葬之所,自然反映了他们与冉氏土司的紧密关系。同时反映了他们是一个极为重视宗族文化观念的家族,死后也要安葬在一起的文化理念。官陵墓群附近至今住户大多为冉氏土司家族后裔,他们迁居于此的目的就是守护这片墓地,特别是守护主墓杨夫人墓葬。</p><p class="ql-block">从行为关系看,酉阳冉氏土司处事行为必然对其家族成员产生影响,冉氏土司的思想行为通过几个方面来影响家族成员。 一是通过日常为人处世思想和原则来影响家族成员;二是通过对权力的实施来影响家族成员;三是通过宗族文化及其宗族宗旨的执行来影响家族成员;四是通过家族的社会势力来影响家族成员。官陵墓群所安葬的酉阳冉氏土司家族成员及他们的家庭文化和行为必然深受其影响。因此,官陵墓群作为酉阳冉氏土司后人安葬地而言,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基因和行为,这是他们安存于世的社会基础。</p><p class="ql-block">从血缘关系来看,冉守忠的后裔虽长期与当地社会成员通婚,但共同的血缘基因仍是维系家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官陵墓群作为冉氏土司家族的集中葬地,正是这种血缘纽带的物化表现。</p><p class="ql-block">官陵墓群的演变历程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轨迹,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司家族墓葬体系。鼎盛时期墓葬数量达六十余座,而后因部分墓葬年代久远、缺乏维护,数量逐渐减少,至今仅存十座。这一变化既反映出酉阳冉氏家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低谷,也暗示其传统宗族文化在近代以来的逐渐淡化。尽管时代变迁导致其功能衰退,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和《冉氏族谱》对杨夫人的墓志铭记载如下。</p><p class="ql-block">太夫人之讳某字某,酉阳宣抚使先将军眉坡公之元配也。父讳胜业,初为司中权事,以战功授指挥使职。夫人生而秀颖,性质贞淑,当诸女伴鱼队问进退,笑言独见别异。笄年,适先将军。将军姬媵盈庭,夫人以贞静幽闲,入辅内政,端化一身,刑于四国,偕先将军绍修鸿业,袭封恭人。穆宗末,先将军服勤王事,进封怀远将军,加封淑人。至今皇帝在位,西南逆酋,敢行煽乱,马湖既靖,九丝再扰。先将军赴檄,召于行营,托司务闲内,为剿为战,功施烂马。以忠以贞,臣职尽焉。于是,进阶上护军,赐绣狮服一袭,淑人进封夫人。先将军薨,冢嗣御龙缵祀,八年不禄,令将军嗣服彩斑娱乐,鼎养尊荣。家国政务,清净面一。虽复不疑母贤乎,反可以不问,敬姜德,粹劳逸,可以无言矣。而太夫人则兢兢然励勉之,曰:“我先人积功累德,守土于兹,尔今膺重寄,当孝以作忠,斯无忝于先志也。”今将军敬承兹训,夙夜在心,从击夜郎,迅驱丑类。疏闻,敕赐飞鱼服色。宗族内外,交为夫人荣焉。然不知其母仪上下四十余年,相先将军也。敬恭为励翼之资,教两将军也。忠孝成继述之美,尤为不可及也。夫人疾之曰,司民焚香吁天,愿以身代者万计。升遐之日,如丧考妣,当万历辛亥年(1611)七月初六日,生嘉靖丙午年(1546)九月二十七日,寿六十有六,以今丁未十月二十八日,卜司治先王里之桐车坝,迁殡官焉。愈参忝通家,兼督三藩军务,昔以将军勋绩,奏闻加封,因走使至滇来谢,并附夫人行状,予嘉将军之孝,因以征夫人之贤,所愧铅椠久荒,未足以扬淑懿于万一耳。钦差巡抚云南都御史通家眷生曹愈参顿首拜撰。</p><p class="ql-block">皇明天启五年(1625)中春月二十八日吉旦立。</p><p class="ql-block">碑两侧题名:钦差总督四川军务督理粮饷兼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兵部左侍郞兼右佥都御史朱燮元,巡抚四川监察御史吴尚默,左布政史文频、右布政史詹尔达,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陈龙光,分巡上下川东道副使姚祚端,分守上下川东道参政闵孟德,重庆府知府余新民、同知赵道忠、通判高谊、推官李必连,黔江县知县梁大用、典史熊全,黔江守御千户所掌印指挥史、本司督工儒学教授王之藩,经历司邢维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夫人为“酉阳宣抚使先将军眉坡公之元配”,其“父讳胜业,初为司中权事,以战功授指挥使职”,说明她出身土官家庭,地位尊崇。墓志中“将军姬媵盈庭”的记载,反映出当时土司阶层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考诸酉阳冉氏土司谱系,可见其与周边土司家族长期保持联姻关系,如冉舜臣、冉仪等多与湘西彭氏土司通婚,冉廷辅、冉云等则常与秀山、贵州杨氏土司结亲。若进一步查阅湘西彭氏、鹤峰田氏等土司谱系,更能看出武陵地区土司之间相互联姻的普遍性。《冉氏土司白氏夫人墓志》记载,眉坡公为其子跃龙选聘之妻,即为占据酉水一带的白总管之妹。此类联姻主要有两方面目的:一是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二是增强对外防御的实力。通过广泛联姻,土司家族得以构建更为庞大的亲属网络,增强自身势力。可以说,土司的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的延伸。</p><p class="ql-block">当然,土司在选择配偶与子媳时,也会考虑相貌、品性、才智、能力等其他因素。据《墓志》描述,“夫人生而秀颖,性质贞淑,当诸女伴鱼队问进退,笑言独见别异”。在“将军姬媵盈庭”的环境中,夫人以“贞静幽闲”之态“入辅内政,端化一身,刑于四国,偕先将军绍修鸿业”。将军去世后,太夫人又勉励承袭土司之职的御龙“孝以作忠,斯无忝于先志”。由此可见,在众多妻妾与陪嫁女子中,杨夫人以其深沉文雅的品性和卓越的辅政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周边土司夫人效仿的典范。这反映出冉氏土司在择偶,特别是选择元配夫人时,具有严格的标准与条件,也体现了武陵地区土司在婚姻、家庭与价值观方面的独特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冉氏土司是酉阳占据地势最广、传承代际最多的土司。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夔州人”冉守忠追随田祐恭入黔渝地区征剿平叛,因军功得职土知寨并子孙世袭,知寨治所设于今酉阳李溪官坝感坪里。1196年,第七代冉氏土司冉思通夺占何氏土酋领地,治所迁到铜鼓潭。第十二代土司冉兴邦时期,举兵向东、西、北扩张,冉氏土司的领地范围、统治实力和社会影响也达到巅峰,其治所迁往酉阳忠孝坝(今酉阳县城)。清雍正年间,冉氏土司发生嫡庶争嗣,内部统治力薄弱,被清朝政府趁机改土归流。在元明清三代,土司政权虽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边陲,但大多数延绵代际并不久远。有研究统计,散布中国西南地区乌江流域的各姓氏族属土司205个,但传承5代以内即亡的土司高达53.2%;传承10代以上的土司占总数的38%;传承超过20代的仅有12家,占总数的5.9%[3]。酉阳冉氏土司传承28代,长达600余年,已经远超各中原王朝兴衰时间,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影响是不可估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冉土司家族墓群坐落在黔江区濯水镇蒲花社区12组筒车坝(小地名)的一个山坡上,距阿蓬江约3公里。“当地老百姓把冉土司家族称为‘官家’,其墓地称为‘官陵’。</p><p class="ql-block">酉阳冉氏土司后裔仍延续每三年一次在官陵墓群举行的祭祖大典,主祭对象为杨夫人墓。参与祭典的冉氏族人来自全国各地,规模常达百余人。祭祀仪式庄重,包括陈列猪、羊、牛头等祭品,由道士诵读祭文,后裔系黄围巾并行三叩之礼,场面隆重。</p><p class="ql-block">这一持续性的祭祖行为,不仅体现了冉氏家族文化的生生不息,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重视血脉传承的传统在地方姓氏群体中的具体实践,反映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延续力与凝聚力。</p><p class="ql-block">《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和《冉氏族谱》对杨夫人的墓志铭记载如下。</p><p class="ql-block">太夫人之讳某字某,酉阳宣抚使先将军眉坡公之元配也。父讳胜业,初为司中权事,以战功授指挥使职。夫人生而秀颖,性质贞淑,当诸女伴鱼队问进退,笑言独见别异。笄年,适先将军。将军姬媵盈庭,夫人以贞静幽闲,入辅内政,端化一身,刑于四国,偕先将军绍修鸿业,袭封恭人。穆宗末,先将军服勤王事,进封怀远将军,加封淑人。至今皇帝在位,西南逆酋,敢行煽乱,马湖既靖,九丝再扰。先将军赴檄,召于行营,托司务闲内,为剿为战,功施烂马。以忠以贞,臣职尽焉。于是,进阶上护军,赐绣狮服一袭,淑人进封夫人。先将军薨,冢嗣御龙缵祀,八年不禄,令将军嗣服彩斑娱乐,鼎养尊荣。家国政务,清净面一。虽复不疑母贤乎,反可以不问,敬姜德,粹劳逸,可以无言矣。而太夫人则兢兢然励勉之,曰:“我先人积功累德,守土于兹,尔今膺重寄,当孝以作忠,斯无忝于先志也。”今将军敬承兹训,夙夜在心,从击夜郎,迅驱丑类。疏闻,敕赐飞鱼服色。宗族内外,交为夫人荣焉。然不知其母仪上下四十余年,相先将军也。敬恭为励翼之资,教两将军也。忠孝成继述之美,尤为不可及也。夫人疾之曰,司民焚香吁天,愿以身代者万计。升遐之日,如丧考妣,当万历辛亥年(1611)七月初六日,生嘉靖丙午年(1546)九月二十七日,寿六十有六,以今丁未十月二十八日,卜司治先王里之桐车坝,迁殡官焉。愈参忝通家,兼督三藩军务,昔以将军勋绩,奏闻加封,因走使至滇来谢,并附夫人行状,予嘉将军之孝,因以征夫人之贤,所愧铅椠久荒,未足以扬淑懿于万一耳。钦差巡抚云南都御史通家眷生曹愈参顿首拜撰。</p><p class="ql-block">皇明天启五年(1625)中春月二十八日吉旦立。</p><p class="ql-block">碑两侧题名:钦差总督四川军务督理粮饷兼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兵部左侍郞兼右佥都御史朱燮元,巡抚四川监察御史吴尚默,左布政史文频、右布政史詹尔达,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陈龙光,分巡上下川东道副使姚祚端,分守上下川东道参政闵孟德,重庆府知府余新民、同知赵道忠、通判高谊、推官李必连,黔江县知县梁大用、典史熊全,黔江守御千户所掌印指挥史、本司督工儒学教授王之藩,经历司邢维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记录,墓群原有墓葬60余座,附属设施20多处,规模宏大,为我国西南地区土司家族墓葬群的典型代表。其繁复的附属设施不仅反映出冉氏家族历史上的强盛与地域统治力,也在全国古墓葬中具有较高稀有性。</p><p class="ql-block">杨夫人墓,墓主为皇帝敕封的二品夫人,系第二十一任酉阳土司冉维屏之正妻,第二十二任冉御龙与第二十三任冉跃龙之生母。墓旁经考证为金童玉女陪葬墓,表明冉氏土司曾存在活人殉葬习俗,折射出其所辖地区实行的封建奴隶制残余,以及土司在辖境内所拥有的绝对权力与严酷统治手段。下侧为嵌弧形顶碑,标识为冉隆科墓;墓前立弧形顶碑,碑文载“清待赠修职郎考冉公讳启富大人之墓”,立于光绪三十四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忠君报国是土司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墓志》记载:“穆宗末,先将军服勤王事,进封怀远将军……至今皇帝在位,西南逆酋,敢行煽乱……先将军赴檄,托司务闲内,为剿为战……以忠以贞,臣职尽焉。”可见,土司冉维屏多次率兵平定地方叛乱,履行对中央王朝的忠诚义务。这一行为不仅是军事服从,更是儒家忠君思想在边疆治理中的具体体现。其背后原因有三:其一,酉阳土司接受儒家文化,有助于与中央王朝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增强政治互信;其二,作为臣属政权,服从中央是生存之道,抵抗则面临军事打击;其三,儒家思想的推行也有助于凝聚内部认同,巩固土司统治的合法性。这一过程也与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长期传播与渗透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孝道是土司社会德行修养的重要基石。孝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土司阶层亦积极践行儒家孝道观念。《墓志》载:“先将军薨,冢嗣御龙缵祀,八年不禄,令将军嗣服彩斑娱乐,鼎养尊荣。”文中“不禄”指御龙袭职八年后去世,而“彩斑娱乐”则暗喻子女孝养之责。尽管对“不禄”的解读存在不同观点,但墓志整体仍反映出冉氏家族对孝道的重视。太夫人更以“孝以作忠”训诫子孙,将家庭伦理延伸至政治忠诚。她本人“母仪四十余年”,相夫教子,以忠孝传家,成为儒家价值观在土司阶层中植根的生动例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宋建炎年间,鄂渝湘贵边界发生苗民起义,大量原籍夔州、泸州、城都等地兵士随田祐恭②一同征剿。张、杨、安、邵、李、何、冉、谢、朱、覃等“十大姓”首领因协剿有功,被封授为“知州”“知寨”“同知”,并赐给“元帅”“武功大夫”“亚中大夫”“将军”等虚衔。这些姓氏留在西南各地内“永守此土”“镇抚蛮民”,成为这一地区实际上的统治者,至元明土司制度时期,逐步成为武陵山及周边地区各大小土司[1]。在此期间,占据酉阳地域的土司主要有冉氏、白氏、何氏、杨氏等大姓,领地大致为今重庆酉阳和秀山县,还占据了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贵州省沿河县、松桃县的部分地区,因土司之间相互攻伐,不同时期领地有动态调整</p><p class="ql-block">太夫人为“酉阳宣抚使先将军眉坡公之元配”,其“父讳胜业,初为司中权事,以战功授指挥使职”,说明她出身土官家庭,地位尊崇。墓志中“将军姬媵盈庭”的记载,反映出当时土司阶层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考诸酉阳冉氏土司谱系,可见其与周边土司家族长期保持联姻关系,如冉舜臣、冉仪等多与湘西彭氏土司通婚,冉廷辅、冉云等则常与秀山、贵州杨氏土司结亲。若进一步查阅湘西彭氏、鹤峰田氏等土司谱系,更能看出武陵地区土司之间相互联姻的普遍性。《冉氏土司白氏夫人墓志》记载,眉坡公为其子跃龙选聘之妻,即为占据酉水一带的白总管之妹。此类联姻主要有两方面目的:一是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二是增强对外防御的实力。通过广泛联姻,土司家族得以构建更为庞大的亲属网络,增强自身势力。可以说,土司的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的延伸。</p><p class="ql-block">当然,土司在选择配偶与子媳时,也会考虑相貌、品性、才智、能力等其他因素。据《墓志》描述,“夫人生而秀颖,性质贞淑,当诸女伴鱼队问进退,笑言独见别异”。在“将军姬媵盈庭”的环境中,夫人以“贞静幽闲”之态“入辅内政,端化一身,刑于四国,偕先将军绍修鸿业”。将军去世后,太夫人又勉励承袭土司之职的御龙“孝以作忠,斯无忝于先志”。由此可见,在众多妻妾与陪嫁女子中,杨夫人以其深沉文雅的品性和卓越的辅政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周边土司夫人效仿的典范。这反映出冉氏土司在择偶,特别是选择元配夫人时,具有严格的标准与条件,也体现了武陵地区土司在婚姻、家庭与价值观方面的独特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冉氏家谱》记载:“公讳维屏,字氏逸卿,号眉坡,宗易公嫡次子,宗易公行遁,携之以行,假寓于万县倪天官处……一十八年,既闻公音耗,乃迎归,奏闻袭职……公袭职凡二十余年,万历年二十四年薨。”[10]由此可见,冉维屏承袭土司职位是经过朝廷正式批准的。在其任职期间,多次接受朝廷征调,印证了酉阳冉氏土司有服从中央调遣、为王朝征战的义务。立功之后,屡受朝廷封赏,如墓志所载:“穆宗末,先将军服勤王事,进封怀远将军……马湖既靖,九丝再扰。先将军赴檄……进阶上护军”。另据《冉氏家谱·逸卿公(即眉坡公)传》记载,万历十七年,“神宗万历十七年又献楠木二十,价逾三千”,次年二月获授怀远将军、亚中大夫,赐绣狮服色[11]。眉坡去世后,其子御龙承袭职位,“从击夜郎……疏闻,敕赐飞鱼服色”。以上史实说明,酉阳土司与中央王朝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隶属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土司承袭须经朝廷批准;(二)土司须向朝廷纳贡,如万历年间进献楠木;(三)服从朝廷的军事征调;(四)因功接受朝廷封赏;(五)在封赏土司的同时,其夫人也依制受封。据《墓志》记载,太夫人先是因“偕先将军绍修鸿业,袭封恭人”;后在“穆宗末,先将军服勤王事,进封怀远将军”时,“加封淑人”;至先将军进阶上护军时,又由“淑人进封夫人”。这反映出朝廷在敕封土司时,也充分肯定其夫人在辅政、教子等方面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志》称“先将军薨,冢嗣御龙缵祀”,明确冉御龙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爵位。据《冉氏家谱》记载,冉维屏子女众多,而御龙因嫡出居长而获袭职,体现出血缘亲疏与长幼顺序在继承制度中的决定性作用。冉氏土司历代袭职多以嫡长子优先,无子则弟承,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继承文化。其成因可归纳为:第一,符合宗法社会的正统观念;第二,年长继承者通常具备更丰富的治理经验;第三,明确的继承顺序有助于减少内部争斗;第四,便于早期定向培养,提升执政能力。这种制度既延续了中原传统,又兼具地方治理的实际考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