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冬的山西吕梁,天高云淡,山野沉静。受邀参加朋友之子的婚礼,让我得以深入方山县积翠镇,亲历一场充满乡土气息又不失隆重的民间婚典。村口那道红拱门早早映入眼帘,上面端正写着“新郎:李小龙 新娘:赵雪蕾 新婚快乐”,像一句热忱的宣告,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红灯笼成排悬挂,随风轻晃,洒下点点暖光,红毯一路铺展,仿佛将整个村庄的祝福都串联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清晨抵达时,村口已张灯结彩。白墙灰瓦的院落前,红绸从屋檐垂落,与地面的红毯相接,构筑出一道流动的喜色长廊。门楣上“承结同心”四字横幅高悬,两侧对联“龙凤呈祥结良缘,鸳鸯戏水结同心”墨迹沉稳,匾额“家和万事兴”在晨光中泛着金光。这方院落不单是新人的家门,更像是传统礼俗在当代生活里的一次温柔回响,让人想起《礼记》所言“婚姻之礼,所以合二姓之好”——原来千年古意,仍在这山野之间悄然延续。</p> <p class="ql-block">午时将近,村中鼓乐骤起。一队舞者自街角而来,身着红绿相间的传统服饰,手持红黄扇子,步伐轻快,舞姿齐整。他们在红拱门下旋身、展扇,像一团流动的火焰,点燃了冬日的寂静。围观的村民或举手机拍摄,或笑着鼓掌,孩子们挤在前排,眼睛亮得像星子。这热闹不似舞台上的表演,倒像是土地本身在欢唱,让我想起唐代《乐府杂录》所记“村社迎神,皆有歌舞”——原来千年之前的民间欢庆,竟与今日如此相似。</p> <p class="ql-block">婚礼主场地设在村中开阔处,一座红色展板立于中央,硕大的金色“囍”字熠熠生辉。新郎李小龙手捧花束,笑意藏不住地从眼角漾开;新娘赵雪蕾一袭白纱,面纱轻扬,步履温柔。阳光洒在红毯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悠长,仿佛时间也为之驻足。远处山峦静默,近处婚车披红挂彩,连空调外机都缠上了红绸带——这村庄,是真的把喜事当成了头等大事来办。</p> <p class="ql-block">仪式开始前,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新人的照片,从青涩的校园合影到如今的婚纱定格,像一部微缩的人生电影。宾客们坐在红椅上,有人低声交谈,有人举起手机记录,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温馨的期待。天花板上垂下的红灯笼轻轻摇曳,映得人脸也暖了几分。这一刻,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疏离,只有邻里之间的熟稔与真诚,让人不禁想,所谓“人情味”,或许就藏在这样一场乡间婚礼的每一寸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婚礼海报静静立在入口处,红色背景上金“囍”高悬,新人的名字并列其下:“李小龙 & 赵雪蕾”。婚纱照里的他们,一个西装笔挺,一个白纱曳地,笑容干净而笃定。时间定格在“2025.11.27 10:45”,地点是“山西省,吕梁市”——这不仅是一场婚典的预告,更像是一封寄给时光的信,写满了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场婚礼,远不止是两个人的结合,更像是一场文化的回响。从门楣对联到街头舞阵,从红毯铺展到鼓乐喧天,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晋北民间的礼俗记忆。我独行至此,原以为只是赴一场人情之约,却不料被这土地的温度深深包裹。在这里,婚礼不是消费的仪式,而是情感的凝聚,是家族的延续,是村庄共同书写的一首生活诗。</p> <p class="ql-block">散席时,夕阳正斜照山梁。我站在村口回望,那道红拱门依旧醒目,像一道不灭的印记,烙在这片沉静的冬野上。风吹过灯笼,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仿佛还在低语着今日的喜悦。忽然明白,所谓传统,从不曾远去——它就藏在这一盏灯、一缕红、一声笑里,年复一年,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