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牛东华</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27日聊城市东昌府区</p> <p class="ql-block">每年到了十一月底,街头巷尾总能嗅到一股“节日味”——餐厅推出感恩节套餐,朋友圈晒起火鸡大餐,商场里“感恩回馈”“限时折扣”的标语铺天盖地。这本是大洋彼岸的节日,如今却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可每当看到孩子们兴奋地讨论“要给谁写感恩卡”,我总忍不住想:我们自己的节日呢?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感恩仪式,是否正在被一场热闹的“舶来节”悄悄覆盖?</p>
<p class="ql-block">感恩节的由来,是北美殖民者与印第安人共庆丰收的故事,带着宗教的底色和特定历史的烙印。而我们,有着更绵长、更深厚的感恩传统。小时候,腊月里母亲忙着蒸枣饽饽、包饺子,说“一家人围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气”;清明节跟着父亲上坟,他一边添土一边轻声说“祖宗的恩情不能忘”;重阳节提着糕点去看爷爷奶奶,老人笑得眼角开花,说“孩子记得我,我就知足了”。这些时刻没有喧嚣的派对,也没有社交媒体的点赞,可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却像老屋檐下的风铃,轻轻一碰,就响彻心间。</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感恩节”越来越像一场消费的狂欢。商家打着“感恩”的旗号,鼓动人们“为爱买单”,仿佛不买点什么,就不够深情。朋友圈里晒的不是心意,而是价格标签;餐厅里拼的不是团聚,而是谁的火鸡更“正宗”。可真正的感恩,是母亲清晨熬的一碗小米粥,是朋友低谷时的一句“我在”,是孩子放学后扑进怀里的一声“妈妈”。它不需要仪式感包装,更不该被流量和促销绑架。</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排斥外来文化,但不能丢了主心骨。就像一棵树,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春节的守岁、清明的追思、重阳的敬老,这些节日里藏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密码。它们不喧哗,却持久;不张扬,却厚重。与其跟风过一个遥远的节日,不如在重阳节陪父母散散步,在清明节给孩子讲讲家史,在除夕夜认真说一句“谢谢你们,一直都在”。</p>
<p class="ql-block">感恩不该是某一天的表演,而应是每一天的自觉。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不是拒绝世界,而是先认清自己从哪里来。当我们在传统节日里真正学会感恩,那才是对文化最深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