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年前的五一假期,怀着对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景点的好奇,与亲朋好友相约去了那里。时年已六十有余的我,想挑战一下自己,便准备徒步上山。谁曾想,这场本该是愉快且具挑战性的登山之旅,竟演变成了一场让我至今仍后怕不已的生死考验。</p><p class="ql-block"> 那天清晨七点不到,我们便早早来到景区,本想趁早上山以避开人流高峰,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雾笼罩着整座大山,景区管理处推迟了开放时间。九点多,随着雾气的逐渐散去,登山的人群以不同的形式开始上山。深山里,千年古木的清新气息萦绕在曲折的山径间,金丝猴欢快的叫声时近时远。</p> <p class="ql-block"> 近五个小时的艰难攀登,终于到了山顶。举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云海翻腾如梦似幻,群山如浪涛般起伏。这里,如同天地间的一幅绝美画卷,每一片叶子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里,是心灵的归宿,是自然的赞歌,每一处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由于山顶观光耽误的时间太多,下山时己是午后三点多了,加之体力消耗太大,有人提议乘坐索道下山。当墨绿色吊厢开始沿钢索滑向山谷时,刚才还晴空万里的天际骤然阴云密布,瞬间,呼啸的山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砸向吊厢的玻璃,吊厢在风雨中出现了晃动。</p><p class="ql-block"> 透过逐渐模糊的玻璃窗,能看到底下万丈深渊在乌云中若隐若现,吞噬着渺小的吊厢倒影。吊厢里的我们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自叹息一把老命将挂在这深山老林了。</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崩溃的是,当我颤抖着摸出手机,想给女儿留几句话时,屏幕中央鲜红的“无服务”标识让我彻底绝望。陡峭的崖壁,深不见底的山谷,呼呼作响的谷风,形成了一道催命的符,我紧紧拽着老伴的手,心里在揣测着若干个不幸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求生的本能让我们在吊箱里不敢有丝毫的乱说乱动,甚至连粗气都不敢喘,生怕有些许的动作都会给晃动的吊厢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吊箱在空中不知停了多久,当第二个吊箱来增援的工作人员示意我们换乘时,没人敢第一个打破这个用恐怖编织的寂静。事后才知道,是强风触发保护性急停装置,而非真正的事故。</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互相搀扶着走出吊厢,踏上站台的那一刻,平日素来矜持的我们,几乎全瘫软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 那份劫后余生的狂喜,让我们几个年长的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腿软、手抖、血压升高的“险情后遗症”现象。</p><p class="ql-block"> 这段遭遇也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教育课,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现在,我每次出行前会做好比较详细的攻略:详查目的地的天气趋势,学习应急避险知识,确保电子设备的电量充足,适量准备常用或应急的药品;在景区,则严格遵守游览规定,绝不因体力不支而强撑硬挺。</p><p class="ql-block"> 险象环生的经历,也让我在余生的旅途中铭记着:最美的风景,永远值得更安全的抵达方式。站在十年前的光阴里,回望那段濒临崩溃的恐惧,已化作对生活更深刻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风雨过后,梵净山顶的云海依旧壮美,只是我背上多了一只装了急救药品的旅行包,包里藏着对生命最长情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