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地处福州大梦山麓,西湖之畔。福建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5年获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集主展馆、积翠园艺术馆、自然馆、福文化专题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共设有15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场馆设计</b></p><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州西湖公园旁,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综合馆、自然馆、积翠园艺术馆、文物监测中心等建筑,以及古堞斜阳、金鳞小苑等景观组成。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富有福建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大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的主体建筑广场。</p> <p class="ql-block">主展馆建筑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采用惠安粉红麻石材,质地和建筑外形设计贴合完美,集展览、教育、科研功能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馆内布局</b></p><p class="ql-block">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15个展厅:一层6个展厅、二层6个展厅,三层1个展厅,自然馆2个展厅,其中既有基本陈列展厅又有临时展厅。此外还设有贵宾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智慧书院和影像厅。</p> <p class="ql-block"><b>基本陈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福建古代文明之光</b></p><p class="ql-block">展览位于主展馆地面2层,以时代发展为纵贯线,全面展示福建从远古自明清数十万年的历程。荟萃馆藏文物近500余件,绝大部分为重要考古发现与传世品珍品。展览通过考古发现揭示历史之谜,辅以史籍介绍、绘图、场景复原、表格等力求真实还原福建各阶段历史。分为《山海家园 闽之先民》《青铜辉映 礼乐初萌》《越魂不灭 王族世家》《衣冠南渡 闽中隆兴》《丝路云帆 海国雄风》《风云际会 东西交流》六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闽迹寻踪——福建考古成就展</b></p><p class="ql-block">展览位于主展馆地面2层,荟萃建国以来福建考古成就之精华,包括对古遗址、古窑址、古墓群、古沉船的考古发掘,基本廓清了福建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福建独特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b></p><p class="ql-block">展览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导,由福建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和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联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12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展览汇聚了长江流域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107件(组)文物,其中包括55件(组)国家一级文物,展示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青铜文化遗存。展览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得到了央广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中国文物报、海峡都市报等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相关直播观看量约500万。展出期间累计观众人数246733人,累计收入1116.37万元,创福建展览观展人数历史新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闽海蔚蓝</b></p><p class="ql-block">展览位于自然馆地面2层,对福建海域的地理及地质环境进行了详尽介绍,对包括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等各种生物也给予生物学上的科学定义与解释。其中穿插知识小场景、多媒体互动等以增强展示效果及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b></p><p class="ql-block">为了展现茶在中国几千年的演变,阐述茶文化逐渐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各国人民生活的历史过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福建省文物局联合故宫博物院,于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福建博物院举办“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本展览分为“老茶溢香”“器茶共美”“茶化四海”“乾隆与茶”和“茶风新象”五单元,通过故宫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及福建博物院的190余件/组展品,综合性地展现了这摇曳在杯盏之间的文化与历史。</p> <p class="ql-block"><b>临时展览</b></p><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建院以来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陈列展览,重大的原创展览有:《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中国白 向世界 ——德化白瓷精品展》《宋词里的福建》《声声慢 心弦动——福建古代音乐文物展》《喜迎党的二十大 峥嵘岁月——福建苏区文物展》《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寿山石回故乡》《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革命先驱遗书展》等。引进展览有:《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诺亚之子 大美初见-亚美尼亚19—20世纪文化瑰宝展》《大自然的馈赠——全球琥珀珍品展》等。交流展览有:《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源·缘——闽台艺术展》《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玲珑神致 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交相辉映 耀世千年——福建黑、白瓷器展》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白 向世界 ——德化白瓷精品展</b></p><p class="ql-block">展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12家文博单位,展出德化白瓷精品130组。展览通过“中国白 既雅且美”和“向世界 天下宝之”两个部分,诠释了德化瓷器作为美好生活重要载体的作用。第一部分“中国白 既雅且美”,阐释了德化白瓷的发展史、艺术特色以及器物类型;第二部分“向世界 天下宝之”介绍了德化白瓷的外销历史,及其在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展览中,来自全国各大博物馆的何朝宗款造像文物集体亮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b></p><p class="ql-block">展览由国家文物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指导,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35家文博机构,展出295件(套)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紧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用典雅大气的艺术氛围烘托重点文物,展现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链接沿线人民福祉、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航线,也是各个文明间彼此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肩负着全球互联互通的使命。展览以“福”作为文化基因,彰显福建、福船、福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在立足福建、讲好福建故事的同时,从国家海洋文明的层面串联古今文化时空,带领观众感受海上丝绸之路在人文和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延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b></p><p class="ql-block">《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是福建博物院近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经过近三年打磨而举办的大型临展,是福建博物院创新策划展览的成果之一,开创了联展规模先河,为博物馆联展探索出新思路新模式,并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展览汇集福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江西、上海等45家专业博物馆的精品文物300余件(套),以时代为主线,分为四个大单元,全面展示包括航海技术、航线开辟、港口发展、海贸商品、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元素。截止2024年,已在国内12省的28座城市、国外22个国家的24座城市展出。本展受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展出获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通报表彰。</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创艺术设计大赛作品巡展”获得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8年5月开始在全国高校巡展;《源·缘——闽台艺术展》《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展出;《玲珑神致 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交相辉映 耀世千年——福建黑、白瓷器展》等赴各省展出;《福建工艺之美》在台中市展出;《相遇太平洋: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端》在美国夏威夷展出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主要馆藏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周云富纹青铜太铙</b></p><p class="ql-block">西周云雷纹青铜大铙</p><p class="ql-block">通高76.8厘米,铣间56.6厘米,重100.35千克。西周乐器。平口,钲部两侧有36个乳突状枚,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甬亦饰变形兽面纹。大铙双范合铸,浑大厚重,造型古朴,表现出很高的铸造工艺水平,是中国已出土的西周甬钟中的大形体钟之一,是福建首次出土的最大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宋银鎏金霞帔坠</b></p><p class="ql-block">南宋银鎏金霞帔坠</p><p class="ql-block">长7.2厘米、宽5.5厘米,重38.5克,鸡心形银薰,作盖盒状,边有母子套可上下开启。盒面中央以同样心型开关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并均以银线编焊缠枝莲花和六瓣花卉图案;心型尖端有一孔穿线,线迹尚存,出土时置于死者胸口。此鸡心形饰件,出土于福州南宋黄昇墓,用来装饰于霞帔上,故称为霞帔坠。这种心型坠饰,多镂空,里面应可放置香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银 印</b></p><p class="ql-block"><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印”</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银质,直径9.8厘米,圆形,空心,印面中心一地球,球内饰镰刀、铁锤,球上方一五星,两边饰麦穗,外圈饰以凸圈,圈上刻楷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左右缀饰五星,下刻“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唯一的银质印章</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华墓出土陶俑群</b></p><p class="ql-block">1965年2月,出土于福州新店战坂五代闽国第三主王延钧之妻刘华墓中的随葬陶俑。刘华(公元896-930年),字德秀,系南汉平王刘阭的次女,封燕国明惠夫人。此墓共清理出土陶俑43件,分大、中、小三型。品种有女俑、男俑、鬼神俑,人首兽身俑等。俑的造型与装饰既有中原唐俑的遗风,又有福建雕塑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吕纪设色梅花天鹅图轴</b></p><p class="ql-block">明吕纪设色梅花天鹅图轴</p><p class="ql-block">吕纪,明代(15世纪中至16世纪初)画家,字廷振,号乐愚,浙江宁波人,擅画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我院收藏这幅藏吕纪的花鸟画属于兼工带写风格。此作尺幅巨大,图轴纵轴通长343厘米,通宽184.5厘米, 绢本,无款,设色,立轴,为吕纪传世作品中所罕见。作者继承了宋代柔媚华丽而又周密不苟的“院体”画风,以工笔重彩描绘了天鹅、八哥、蝴蝶等生灵喜戏于河边梅花树上、下之盎然情景,画面绚丽精致。以粗笔写树干、顽石,杂以花木草石,颇具生气。工笔画一对天鹅,一只侧身曲颈回顾古梅,一只仰望天空中的八哥,鹅身洁白如玉,眼睛刻划有神,形象生动。古梅干枝苍劲,生机勃勃。树下衬以太湖石、月季花,石后有双勾竹隐露,色彩艳丽,衬托出天鹅之白身红嘴。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雕木胎漆金文官立像</b></p><p class="ql-block">高66cm,木雕文官立像,头戴巾帽,身着宽袖官袍,系腰带,两手各持一书卷,露双足,立于方座上。脸部瘦削,长须,神态肃穆静懿,呈老者状。袍服刻有边饰,前后正中刻补子,衣褶线条流畅,色黑,有金漆痕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刻鹭鸶莲花钮坑头冻椭形章</b></p><p class="ql-block">高6.8,椭圆形章,暗红色,质晶莹润纯,色淡雅,雕刻鹭鸶,莲花等,形象生动。石质莹润,色呈凉草冻,内有环圈。钮刻鲤鱼戏水,纹样清晰生动。印文篆刻“石山农”三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末鹿传霖致樊增祥信札</b></p><p class="ql-block">纵24.8厘米,横15.5厘米,共六页。信函使用彩笺纸,图案精致。信札,行书,保存完好。鹿传霖致樊增祥信札涉及时任陕西布政使樊増祥被免职的原因,并反映出清末在实行宪政、推行官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对研究清末重臣鹿传霖、樊増祥以及清政府的官制改革均有一定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末林觉民《与妻书》</b></p><p class="ql-block">长41.5厘米,宽42.5厘米。林觉民(1887~1911年)福建省闽侯人。牺牲时年24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位才华横溢的同盟会革命青年,曾留学日本,凭一腔热血毅然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他在行动前夜写给爱妻陈意映的《与妻书》,是后世留传最广的诀别之作。其中的意切情真、慷慨激昂,至今读来令人感动。这封信曾入选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两岸三地教科书,以表达对辛亥革命志士的共同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黑釉兔毫盏</b></p><p class="ql-block">建窑遗址位于现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宋代以烧制黑釉茶盏而闻名天下。兔毫、鹧鸪斑等结晶釉盏是建窑最具特色的产品。兔毫纹纤细流畅,又因窑变而常呈现出金、银、褐、灰等多种色泽。建盏的流行与当时的斗茶文化息息相关,而“供御”“进盏”的铭记则标明了其进献宫廷的地位。以建盏为载体的茶文化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蕃客墓碑</b></p><p class="ql-block">1965年,该碑发现于泉州东岳山西坡,白花岗岩质,高1.39米、上宽0.3米、下宽0.6米。上端阴刻五行阿拉伯文,为称颂真主之语及墓主姓名,下端阴刻“蕃客墓”三字。泉州在宋元时期逐渐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往来的外国商人大批定居于此。在他们的墓碑上依然留存着其信仰、原籍文字等大量信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漳州窑白釉如来佛立像</b></p><p class="ql-block">明漳州窑白釉如来佛立像,通宽27.5厘米、高83厘米。如来头饰螺髻,正面缀一圆珠,细目长耳,面容端庄丰满,略含笑意,神态慈祥静穆。肩披帐,袒胸饰一“卍”纹,身着袈裟,下着长裙曳地,合手于胸前,掌上挂一串念珠,赤足立于浪座。器物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开细冰裂纹,莹润光亮,像内中空,无釉,座底露胎,正中一圆孔,孔上横刻“开元寺”三字,两旁分别刻“大明嘉靖丙辰年漳州府,澄海县南门外海村乡信士陈长春百叩”楷体铭文。该造像胎质细腻,瓷质如脂似玉,细腻无瑕,釉色莹润,瓷色则白中闪黄。如来神态高贵安详,身形自然协调,衣纹流畅,洒丽飘逸,且产地、功用款识明确,为不可多得的明代名窑瓷塑精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商代印纹硬陶锥刺纹单把杯</b></p><p class="ql-block">这件商末周初的印纹硬陶锥刺纹单耳杯,于1974年福建黄土仑遗址出土。器物通高11.2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外沿径13.5厘米,呈筒形、敛口、微鼓腹,夔龙状耳连接口沿与腹部,圜凹底座、座沿出棱,外腹近底部有棱脊一周,器身阴刻双线勾连回形纹,双线间填锥点纹,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黄土仑印纹陶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地区印纹陶遗址的时代、文化性质以及它们与闽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提供了断代的实物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揭示这一地区商周时代青铜文化的面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宋靖康元年李纲锏</b></p><p class="ql-block">北宋靖康元年李纲锏,通长96.5厘米、重3.6千克。锏首呈瓜锤形,锏柄外套斜道纹花梨木,锏柄与锏身之间横隔四瓣形格板,锏身呈棱状、有四棱、渐往锋收,四刃每刃面宽1.6厘米,刃锋利光亮。锏身近格处错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一行7字。李纲是宋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这件李纲锏,原由李纲后代保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缴。福州警备区政委周迅同志从武器库中发现后转交省博收藏。李纲锏发现见报后,李纲后代林仲宇先生曾来馆说明该锏是他家祖存,经多次协商,林仲宇先生自愿捐献给福建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定窑白釉划莲花纹大碗</p><p class="ql-block">此器侈口,包红铜边,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状若扁鼓。碗内心刻划团花,内外壁刻划缠枝莲,外壁下端刻划六道直线纹。通体施牙黄釉,釉面柔和洁净。浅圈足,足底露胎,胎质灰白坚致,声色清脆悠扬。该器物造型端庄古雅,胎质细腻,比较轻薄,敲声清脆,朗朗入耳。釉色莹润柔和,纹饰清晰简练,疏密得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稀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泉州后渚沉船出水文物</b></p><p class="ql-block">泉州后渚沉船发掘于1974年,残长24.2米,福船造型,水密隔舱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船舶。船上所载货物以香料为主,包括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多种类别。同时出土的各类木签牌显示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依托建立的成熟商贸体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林清卿刻山水人物板溪田黄天然扁方章材</b></p><p class="ql-block">林清卿(1876—1948年),福州市西郊凤尾乡人,寿山石雕刻名家。自幼师从寿山石雕“西门派”高手陈可应学习寿山石雕“薄意”技法,将中国画的立意构图、篆刻刀法的韵味及诗的意境熔于一炉,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薄意”石雕艺术,使“西门派”的雕刻技法达到更高的顶点,时人称之为“西门清”,是“西门派”中的一名主将。此章底呈长方形,长1.7厘米,宽1.1厘米,章身高6.7厘米,寿山田黄石材质,晶莹润洁,呈半透明,色淡黄。依天然石质薄意一山水人物图,画面中一老翁拄拐站立,另一老翁坐其旁边,二人似在交谈,人物四周配以山水、茅屋、树草等场景。题款“清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近代马来蔡筱忠寄晋江蔡古衢侨批</b></p><p class="ql-block">侨批,是华侨华人与国内眷属私人之间以一种“银、信合封”为基本特征的沟通媒介。一封封普通华侨家庭的往来汇款书信,内容却十分丰富,所记载的时间与距离、人与物、活动与事件等社会基本元素完整、真实、可靠,彰显了华侨爱家人、爱家乡、爱国的显著情感特点。这封侨批乃1932年2月16日马来蔡筱忠寄晋江蔡古衢,使用的是印有“毋忘国耻”的信筏,这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期,华侨开始印制并使用的,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表达华侨的抗日热情与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世纪沈正镐脱胎竹根瓶</b></p><p class="ql-block">沈正镐脱胎竹根瓶,瓶身通高113厘米、口径32.5厘米、底径38厘米,口沿外侈,呈不规则连弧形,瓶身呈竹节生长状,主节粗壮,略长,直径,腹微鼓,节轮清晰,外壁贴小叶,加饰枝叶底附弧形三足,足壁外呈细密颗粒状,表现竹根断面的生动逼真。质地黄中泛绿,光滑柔润。这件作品仿真度高,造型优美,新颖别致,制工精细。器大难得,为福州名家沈正镐的优秀代表遗作。这件瓶最具代表性的工艺首推“薄料”和“印锦”,“薄料”技法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金银彩绘技术,完善了福州脱胎漆器从制胎到漆器表面装饰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体系,大大提升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工艺水平,福州漆器由此进入了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龙泉窑碧青琮式瓶</b></p><p class="ql-block">这件瓷洗所呈现的“梅子青”,便是龙泉青釉中最精美的釉色之一,由于其颜色清新润泽如初熟的梅子,故而得名,颇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宋寿山石雕舞俑</b></p><p class="ql-block">尺寸分别为,高23厘米,宽6.2厘米;高21.2厘米,宽7厘米。肉身都是由寿山老岭石打造,身着宋朝流行穿搭,圆领窄袖长袍搭配尖头鞋。老岭石又名“柳岭石”,产于寿山乡北端柳岭深山中。材巨,质地坚脆,含砂,不透明。有青绿色、淡黄色、黄色、灰色、灰黑色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代摹刻古香斋藏蔡襄帖木刻板</b></p><p class="ql-block">这块木刻板尺寸为纵48.5厘米,横35.5厘米。木刻板上刻着宋代饮茶指南《茶录》,《茶录》是由宋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写下的茶学专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福建古代文明之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越魂不灭王族世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越魂不灭王族世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丝路云帆海国雄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丝路云帆海国雄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云际会 东西交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闽迹寻踪——福建考古成就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闽海蔚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 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浅 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互动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宋黄昇墓出土服饰</b></p><p class="ql-block">南宋褐色罗镶彩绘花边广袖袍</p><p class="ql-block">身长121厘米,两袖通长182厘米,袖口宽68厘米,腰宽55厘米,下摆61厘米。福州市新店南宋黄昇墓出土。合领对襟,开叉,加缝衣领,身长过膝,襟上无钮襟或系带,罗制,领、襟、袖缘及下摆缘都缝花边一道,纹饰有彩绘鸾凤及印金蔷薇花等。纹饰精致,袍子完好,尺寸较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周云雷纹青铜大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11年黄花岗烈士林觉民遗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代波斯孔雀蓝釉陶瓶</b></p><p class="ql-block"><b>五代波斯孔雀绿釉陶瓶</b></p><p class="ql-block"><b>高74.5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42厘米,底径17厘米。福州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敛口,溜肩,长腹渐收,平底而沿外突。颈肩间附四个环耳。肩腹部堆塑四道粗绳状纹。陶胎质较疏松,呈橙红色。通体施蓝绿釉,釉色晶莹。该器为波斯类型陶瓶,当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新石器时代陶塔式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何朝宗款德化窑白瓷文昌坐像</b></p><p class="ql-block">明德化窑文昌坐像</p><p class="ql-block">高44厘米,底径长21.5厘米,底径宽17.1厘米。文昌带襥头,目形脸,丹凤眼,上下唇及下额留短须,眉目清秀,神情庄重。内着右袵交领衫,外穿宽袖袍,腰束带。右手执如意,左手扶膝藏于袖内,正面端坐,坐像背有阴文“何朝宗印”篆书款。胎质洁白细腻,釉色乳白,纯净莹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原济设色山水图十二屏(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摹刻古香斋藏蔡襄帖木刻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陶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靖康元年李纲制”钢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林则徐致敬與有关禁烟亲笔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商楠木船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商龟形木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唐福州球场山亭记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建窑黑瓷酱斑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文徵明墨笔兰竹图卷</b></p> <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和各类标本2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4万件。</p><p class="ql-block">由于篇辐有限仅介绍部份藏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