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记得我们

康乐谷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 滕叙兖是我哈军工的校友,著名作家,这是他记述的20世纪70年代,到鹤立农场生活、工作的经历,请您欣赏。</p> 我是哈军工第11期学员。20世纪70年代,哈军工有将近400名同学分到国防科工委,我们响应中央的号召,到鹤立农场生活、工作,接受再教育。当时这里是XX军部队的一个农场,哈军工人在这里留下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同时开垦出10000多亩良田,建设了家属住宅让大家得以安居,还开辟了水渠。经党委研究,决定将这条水渠命名为“军工渠”,并计划修建一条从林业局到林场的“将军路”——因为从这个农场走出了一批将军和国家栋梁之才。如今这里已成为森工总局的农粮生产基地,也是鹤立林业局职工和青少年的教育基地,以此纪念哈军工400多名大学生在鹤立林区留下的精神财富与光荣传统,为林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著名作家 滕叙兖</b></p> 1969年1月初,我们来到这片荒原。当时这里长满杂草、灌木和高大的柞木,远远望去只剩茫茫白雪。建农场的首要任务是清理土地,而最大的困难是雪原上半人多高的大小树桩——冻土中的树桩异常结实,拖拉机绑上钢缆也拖不动。我们向场部领导提议用炸药爆破,试后效果显著,树桩被炸得干净彻底。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场部炸药储备不足,从部队调运又来不及。这时,尤其是原子二系的同学灵机一动,提议用化肥自制炸药。我们到场部找来大量硝酸铵,以柴油为氧化剂,通过调整工艺与配比反复试验,很快成功研制出代用炸药。就是用这种自制炸药,我们将山头密密麻麻的树桩逐一清除,确保春耕前把整片荒原改造成万亩良田。后来,我们还运用这套技术,在红旗林场西面的山口实施大爆破:装填七吨自制炸药,炸掉半座山,既挖出了隧道,又解决了盖房所需的石材。这次大爆破由场长亲自坐镇,20多名同学参与,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爆炸声。我们的爆破经验受到XX军军领导的表彰,3班、4班被评为模范班,获全军通令嘉奖。 初到农场时,条件极为艰苦:没有蔬菜,没有水井,只能喝水泡子里的水,大家挤在帐篷里居住。但我们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开垦良田、建造房屋的艰巨任务,既为国家创造了价值,也锤炼了自己——此后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对我们而言都不在话下。这段青年时期的经历,成为我们人生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至今仍值得细细回味。 我们还在这里参与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山火扑救,那年恰逢党的九大召开。5月中旬,三个连队正在荒原上春播,突然发现后山起火。火光就是命令,大家立刻拎着斧头冲向火场。火借风势,几十米外就能感受到灼人的热浪,而当时风向多变,给救火带来极大危险,不少同学受伤都是因为火苗突然反扑。三个连的同学自发协同作战,连队领导全部冲在最前线。二连一个班率先突入,班长曾江信与另一个同学一起冲向火头开辟防火道,不料被大火包围,曾江信当场烧伤;我们连的张明新更是因救火烧伤严重,成为救火模范。多亏学生连及时发现火情、果断处置,这场大火在四五个小时后就被成功扑灭,保住了小兴安岭余脉的大片森林资源。这次救火行动同样受到部队通令嘉奖,也给当地老乡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这场生死搏斗般的救火经历,让许多同学累得昏过去,成为我们终身难忘的记忆。 部队的同志与哈军工的同学们团结友爱、感情深厚。农场场长常说“知识是有用的”,号召大家互相学习:大学生向解放军学习优良作风,解放军向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后来我们离开农场时,彼此都恋恋不舍,这份情谊至今温暖人心。<div>  四十年过去,这段在小兴安岭脚下的岁月,仍是我们走出校门后的珍贵初体验。黑土地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与奋斗,而这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担使命的经历,早已沉淀为哈军工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录 滕叙兖简介</b></h3> 滕叙兖,笔名老藤,1943年12月生于辽宁大连,是兼具高级工程师与传记作家双重身份的中共党员,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br> 滕叙兖是从哈军工走出的著名作家,为研究哈军工历史,讲述哈军工故事,弘扬哈军工精神,传承哈军工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br>  1963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海军雷达专业,1968年毕业后先在黑龙江某军农场锻炼,之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长春地理所从事微波遥感科研工作20年,期间还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泰国、美国等国交流,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1989年调任深圳科技园高新科技创业中心副经理,中国深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部门经理,高级工程师。投身高新科技项目开发与企业管理工作,2003年底退休。<br>  200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传记文学集《哈军工传》、《陈赓大将与哈军工》、《陈赓大将"刀下留人》、《是谁按下中国首次核试验的起爆按钮》、《彭德怀三赴哈军工》,《刘居英画传》等书籍。<br>  他的代表作《哈军工传》斩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等荣誉;湖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另有《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等多部著作,还合著《刘居英画传》,其作品常以详实史料展现特定年代的人物群像与历史风云。<br>  他专注于中国现代文史研究与传记文学创作,作品多聚焦哈军工历史和近现代革命将帅。他的文字兼具专业性与人文情怀,比如《名将名师》通过33位哈军工先贤的人生历程彰显哈军工精神,《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则以24个革命家庭的故事折射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这些作品为研究近现代军事教育、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