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独行:岩山寺、公主寺与洪福寺的千年回响

摄影中国

<p class="ql-block">深秋的忻州,阴雨微冷,我独自穿行在晋北的古寺之间。三座隐于乡野的寺观,承载着宋金以降的信仰与艺术,也映照出时光与人为对文物的双重侵蚀。脚下的黄土吸尽了雨水,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松动处,咯吱作响。风从山梁上刮过,卷起几片枯叶,打着旋儿扑向斑驳的墙根。</p> <p class="ql-block">岩山寺始建于金代,原规模宏大,如今仅存一座大殿。殿内壁画出自金代画师王逵之手,他原为北宋宣和画院画师,靖康之变后被掳至金国,晚年返乡,耗时十年绘就满壁青绿。壁画融合佛教故事与北宋市井风情,细节繁复,气韵生动,虽经岁月与不当修复而暗淡,仍可见其非凡造诣。殿中残存六尊金代塑像,水月观音虽已残缺,却难掩其雍容气象。我站在殿中,仿佛听见了那个南渡不成、北归亦难的画师,在灯下提笔时的一声轻叹。他把汴京的街巷、酒楼的旗幌、孩童追逐的风筝,都画进了佛国世界——那是他回不去的故乡,也是他唯一能安放记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殿梁枋斗拱雕饰精美,彩绘依稀可见龙凤祥云,木构间透出幽光,仿佛低语着往昔荣光。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断续的节拍。一根根斗拱如臂膀般撑起屋顶,历经八百年风雨,依旧倔强地托举着残存的彩画。我伸手轻触一根横梁,指尖传来木头温润的粗粝,那上面还留着工匠当年刻下的墨线痕迹,像是一句未写完的遗言。</p> <p class="ql-block">西行七十余里至公主寺,始建于北魏,现存为明代遗构。殿门半启,内里漆黑,幸遇写生学子持冷光手电,方得窥全貌。明代塑像保存完好,鎏金衣袖熠熠生辉,壁画色彩如新,庄严华美,不逊永乐宫。那束冷光划破黑暗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菩萨低眉,金刚怒目,衣袂翻飞如风未止。一位年轻学生蹲在角落临摹,笔尖轻颤,生怕惊扰了千年的寂静。他说他已经来了三次,每次都在等这一刻的光。我忽然明白,有些美,只属于偶然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定襄洪福寺建于明代古堡高台之上,佛像面容因年久氧化转为红色,迦叶仰望,金刚怒目,菩萨慈眉,神情各异,自成一格。登上高台时,天色已近黄昏,风更大了。佛像的脸被岁月染成了赤红,像是被时间点燃的最后一抹余晖。一尊金刚怒目圆睁,嘴角却似含笑;一尊菩萨垂目含悲,眼角却似带泪。它们不再只是泥胎木塑,而像是曾在这片土地上真实活过的人,见过战乱、饥荒、离散,也见过春耕秋收、婚嫁节庆。如今它们静坐高台,看尽人间流转。</p> <p class="ql-block">墙上有几级石阶通向一个拱形门洞,门洞内有两个人影,似乎正在进入或离开。天空阴沉,整体氛围显得古朴而宁静。我站在洪福寺外的土墙下,望着那扇半掩的门。它不知开了多少回,又关了多少次。此刻,两个模糊的身影正一前一后穿过门洞,一个背着画板,一个提着灯笼。他们没有回头,仿佛知道身后有无数双眼睛,从壁画里、从雕像中、从梁枋的彩绘里,正默默注视着这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