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句顶一万句》浅析婚姻探讨

安平

<p class="ql-block">撰文/安平</p><p class="ql-block">插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句顶一万句》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长篇小说。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讲述了杨百顺的成长经历,他做豆腐、杀猪、染布、信教,名字从杨百顺改为杨摩西,后来又改为吴摩西,最后成为罗长礼,他在不断的漂泊中寻找生存空间和精神寄托。最后为了寻找“说得着”话的养女巧玲,他一路从延津出发,历经磨难,落脚在咸阳,度过余生。下部主要讲述了巧玲的儿子牛爱国与妻子庞丽娜“说不着”,庞丽娜后来与别人私奔,刘爱国在寻找妻子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感悟。小说被读者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p> <p class="ql-block">  作者刘震云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书名“一句顶一万句”的来由。他说,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穷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说得着”的人,他们在孤独中奔波挣扎。最典型的是吴香香和庞丽娜,她们不惜抛夫弃女与人私奔,那么她们与私奔对象之间肯有一句话,让她们觉得所有的舍弃都值得,所以这句话很宝贵,一句顶一万句。至于这句话是什么,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开放式结局,即每个人物是否“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知道。作者从小对爱情充满好奇和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在此诚诚实实的预测,他们和她们都不会幸福。不回头不等于幸福,因为回不去了,也许真的曾有一句话,如电光火石般照亮她的心,使她敢于不顾一切的奔赴,但是,抓到之后却发现,曾经耀眼的只是幻影,自己拥抱到的却是灰烬。童话中幸福的结局,现实中却是悲剧的开端。当初只想逃离死灰般的现实,因为太想了,所以眼目不及之处,加上想象,都是繁华似锦,而一旦扑过去,才会发现从前经历过的处境并无二致。所谓繁花之乡,根本不存在。这一点,从曹青娥的两段经历可以得到印证,曹青娥与年轻帅气的拖拉机手侯宝山两情相悦,但是阴差阳错的没在一起。嫁作他人妇曹青娥忍受不了与丈夫“没话说”的日子,有一天斗胆去找侯宝山,决定与他私奔,但是当她远远地看到侯宝山时,却大失所望。因为眼前的侯宝山再也不是她印象中的那个人了。当初的侯宝山说话有趣,穿着干净的衣服,带着白手套,开着崭新的拖拉机,而眼前的侯宝山容貌邋遢,没有戴白手套,拖拉机是旧的,嘴里与老婆呼应着给孩子把尿的话。于是她转身走了。曹青娥的丈夫牛书道之所以能够娶到曹青娥,也是靠一招雕虫小计:按媒人的教导,相亲时投丈母娘所好,装出一副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腔调,丈母娘无论说什么,他都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立正,说“伯母所言正是”。而结婚之后,正常生活中的牛书道根本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也让曹青娥难以忍受、险些与他人私奔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那么,孤独真的就是人类不可逃脱的宿命吗?</p><p class="ql-block"> 《一句顶一万句》没有给我们答案,《百年孤独》也没有给我们答案,伟大的作家马尔克斯和刘震云都像外科大夫一样,把人类生命中骇人的伤口摊在读者面前,但是用什么药?怎么缝合?没有说。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作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见过太多因孤独而苦恼的来访者,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求知若渴,我的眼睛像鹰一样,时刻在寻找猎物,天天盼望归途。我注意到小说中的那个老詹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孤单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子,却声称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永恒的哲学问题,不是就我们心心念念的“人生的意义”吗?心理学意义疗法认为,如果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就能忍耐现实的一切残酷,就算形只影单,心也不孤独。然而很多先贤却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空心病”束手无策。看我过《一句顶一万句》,仔细琢磨书中人物的命运,我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只是文学担负的使命有限,道不清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