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建湘厂

红苹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下高铁,衡阳的风裹着湘江潮气扑在脸上,我们被导游带到珠晖区建湘路1号的老巷——这里藏着一座让央视点名的“工业博物馆”,更藏着一个老工厂从废铁堆里长出新枝的75年。</p> <p class="ql-block">一、红砖墙上的工业密码:从6家小厂到中南农机龙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开那扇刷着电路板纹样的红铁门时,苏式厂房的蓝白线路图像血管般蔓延,门楣下“省级文保单位”的石碑,把我拽回1950年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4月,6家私营小厂在泰西门凑成“岳南人民机械厂”——衡阳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老职工说,最初的厂房是杉树皮盖的,第一台煤气机是从河里捞回报废零件拼的:1952年,“红色资本家”张曰琳带着工人抬回废机器,3个月后让水管喷出丈高水柱,《人民日报》都登了这事,那年就造了60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迁到蟠龙山(现址)时,职工从50人扩到1000多,厂房换成红砖苏式建筑。最火的时候,农村社员住招待所抢买柴油机,衡阳市新厂干部都来这儿培训,“学技术,到建湘”的口号传遍中南。幼儿园是“中南五省工矿之首”,木地板配风琴,稀饭里都有肉;高温车间的工人能领免费豆奶,夜班后食堂的鸡蛋堆得冒尖,冰棍室的绿豆味能飘满半条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5年的答案:不是告别,是换种活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6年,建湘厂的生产经营终止,4000人的厂区一度只剩杂草与锈迹。但现在,这里成了“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2万平方米老厂房改造成会展中心,刚办完全国计量仪器展;俄罗斯国家馆的面包香混着建湘大食堂的烟火气,研学基地的孩子正用VR还原当年的柴油机生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时,我在文展馆看到一句话:“工业的魂,从不是冰冷的机器,是把废铁变成希望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把“工业”从钢铁、齿轮、噪音这些冷硬意象里拎出来,重新安放在人的体温上。废铁之所以还能“变成希望”,是因为有人把自身的疲惫、技艺、想象力甚至尊严一起熔进了炉膛。机器只会重复,而人能在废墟里预设未来,把看似报废的东西重新命名成“可能”。于是,工业不再是厂房里轰鸣的庞然大物,而成了无数双粗糙之手接力传递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衡阳建湘柴油机厂,从1950年建厂到2025年,正好走过75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经历了“建厂—辉煌—衰落—封存—重生”的完整周期,如今以“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的身份,完成了从“制造动力”到“输出记忆”的蝶变,可视为衡阳老工业基地“75年工业新生”的缩影。</p><p class="ql-block">1. 1950—1978:肇始与奠基</p><p class="ql-block"> • 1950 年 4 月,由 6 家私营小厂合并成立“岳南人民机械厂”,是衡阳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2 年制成湖南第一台煤气机,1958 年更名“衡阳建湘柴油机厂”,被省里定为“湖南农机制造中心”​。</p><p class="ql-block"> • 到 1978 年,已拥有铸造、锻压、热处理、装配等完整生产体系,职工 3000 余人,成为中南最大小缸径多缸柴油机基地,产品配套全国 30 多家拖拉机厂​。</p><p class="ql-block">2. 1978—2006:鼎盛与拐点</p><p class="ql-block"> • 80 年代末拥有 1200 多台套设备、20 多条流水线,年产能达“百万马力”,远销海外;厂区占地 1000 亩,俨然“衡阳工业红旗”​。</p><p class="ql-block"> • 90 年代市场经济冲击,订单锐减,2006 年政策性破产,厂房、设备、铁路专线整体封存​。</p><p class="ql-block">3. 2006—2023:沉寂与孵化</p><p class="ql-block"> • 破产后的厂区被改造为“新建湘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引进 40 余家小微创新企业,但大面积老厂房仍空置,工业文脉处于“沉睡”状态​。</p><p class="ql-block"> • 衡阳城市更新战略启动后,建湘因“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内燃机工业建筑群”而被重新评估,32 栋历史建筑(含 4 栋省级文保)和两条 70 年代柴油机生产线整体保留​。</p><p class="ql-block">4. 2024—2025:工业新生</p><p class="ql-block"> • 2024 年初,衡阳国投集团投资,用 9 个月把老厂区改造成“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面积 2.6 万㎡,集文展馆、研学、文创、餐饮、沉浸剧场于一体;2024 年 9 月随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正式开园​。</p><p class="ql-block"> • 运营当年即成为“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逾 120 万人次,带动周边 3000 余人就业;老生产线、机车轨道、苏式厂房全部“修旧如旧”,厂房出租率由不足 20% 提升到 95%,实现“沉睡资产”向“活力资产”的转换​。</p><p class="ql-block"> • 2025 年,街区继续扩容,计划引入数字智造体验馆、工业主题民宿和夜间光影秀,形成“白+黑”全时段文旅消费场景,标志着建湘从“工业记忆”走向“产业+文化+旅游”融合的新生命周期​。</p> <p class="ql-block">《废铁记》</p><p class="ql-block">1950,六口铁铺</p><p class="ql-block">被一声“合营”</p><p class="ql-block">焊成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打开田野的油门</p><p class="ql-block">1980,百万马力</p><p class="ql-block">把湘水北岸</p><p class="ql-block">顶得微微发烫</p><p class="ql-block">2006,火熄了</p><p class="ql-block">锈慢慢长出年轮</p><p class="ql-block">2024,老厂房开灯</p><p class="ql-block">游客按下快门——</p><p class="ql-block">“咔嚓”</p><p class="ql-block">废铁</p><p class="ql-block">重新</p><p class="ql-block">发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5 年间,建湘厂完成了从“湖南内燃机摇篮”到“国家大型企业”再到“破产封存”最终“文旅新生”的完整闭环,成为衡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最具代表性的样本——废铁未凉,希望正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