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轮一摆脱幻想(四十七)

身心成长陪伴师

<p class="ql-block">根轮一摆脱幻想(四十七)</p><p class="ql-block">今日在社会的严格要求下,小孩压抑不为社会接受的那一半性格,天性受到损伤。去了另一半的性格,小孩忽然觉得无所适从, 开始向外寻找失落的另一半。寻求自我满足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p><p class="ql-block">男性不知不觉开始寻找自己失落或压抑的女性特质,希望寻得替代品,以取代自己失落的另一半。男孩和女孩相互寻找,性就是这样开始的。</p><p class="ql-block">七岁到十四岁,是孩子跟父母最亲近的时候。从父母身上,小孩建立起理想异性的典范。对小男孩而言,受压抑的天性由母亲取代,而小女孩则是由父亲取代。</p><p class="ql-block">所以父母亲是孩子心中的英雄 / 女英雄,这几乎相沿成习 ! 这样执着的追寻,为佛洛伊德心理学上所说的恋母及恋父情结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男孩期望自己的妻子能像母亲一样照顾他,而女孩则期望先生能像父亲一样给她安全感,因为父母留给子女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即使成年后与父母亲的意见相背,还是无法抹去父母在心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到了十四岁,小孩的身体日渐成熟成为青少年,社会规范不容许跟父母亲像儿时般亲密,活动也多了起来,不像小时候花那么多的时间跟父母相处。青少年开始向外继续找寻自己的另一半。现 今可能早于十四岁,因为他们从小看电视或上网变得早熟。小孩以外界及媒体上的形象为基准寻找另一半,媒体因为深知这一 点,所有的广告都充满了性暗示 —— 才用极具吸引力的男人或女人为产品代言,即使产品与其毫无关联。几乎所有的摩托车广告中都会出现女性 —— 事实上有几个女人会骑摩托车 ? 不管是什么产品,总有个面带微笑的女士大力推荐。去买东西时,人们不假 </p><p class="ql-block">思索的挑上推荐产品,却没有想到这位微笑的女士可不随产品附赠 ! 媒体从人们压抑的欲望中获利</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一《我》</p><p class="ql-block">​作者:尼西亚南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