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寻找人性微光——读老舍《述志》有感

审视自我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审视自我</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码:75326027</b></p><p class="ql-block"><b>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原创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40年代的老舍,正处在人生与创作的双重转折点。这位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闻名的京派作家,在抗战烽火中完成了从市民生活描绘者到民族精神记录者的蜕变。《述志》这部作品集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老舍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光谱。北平沦陷的硝烟还未散尽,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被战火摧毁,老舍用笔尖蘸着血与泪,写下了这部兼具个人志趣与时代担当的文本。在《述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文人的自白,而且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的精神宣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述志》中反复出现的"志"字,构成了理解这部作品的核心密码。老舍笔下的"志",既包含文人传统的"述志"传统,又注入了抗战时期特有的时代内涵。在《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他写道:"我的笔应当为抗战服务,但我的志趣仍在描写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揭示了老舍在民族大义与艺术追求之间的艰难平衡。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简单的市井百态,而是被赋予了抗战背景下的新生命:那个在茶馆里说书的艺人,成了传播抗战故事的宣传员;那个在胡同里闲逛的文人,化身为地下情报的传递者。老舍将个人志趣融入时代洪流,用"志"字串联起艺术与现实的桥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述志》的众多篇章中,老舍对"人"的刻画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类型化的符号,而是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立体形象。《张大哥》这篇小说中,那个曾经精于算计的旧式文人,在经历家破人亡后,最终选择投身抗战宣传。老舍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细腻地展现了其思想转变的挣扎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中期的矛盾徘徊,再到最后的毅然决然。这种转变不是突兀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节自然呈现——当张大哥看到被日军炸毁的学校时,他颤抖着拾起一片残破的课本,这个无声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老舍用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让读者在平凡人物的命运中感受到时代的重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述志》中那些看似琐碎的市井描写,实则是老舍精心构建的抗战叙事空间。在《茶馆》一章里,老舍将抗战背景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茶馆中,通过茶客们的对话,展现了北平沦陷后的社会百态。那个总爱炫耀自己见多识广的"消息灵通人士",成了传播抗战消息的渠道;那个沉默寡言的茶博士,实则是地下工作者的联络员。老舍用他特有的幽默笔调,让沉重的抗战主题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自然展开。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策略,使得《述志》既保持了老舍一贯的京味特色,又赋予了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当读者为茶馆里那些妙趣横生的对话会心一笑时,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接受了抗战思想的熏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述志》中那些看似随意的个人感悟,实则蕴含着老舍对知识分子使命的深刻思考。在《我怎样写〈四世同堂〉》一文中,他写道:"一个作家,应当像一棵树,把根扎在泥土里,把枝叶伸向天空。"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老舍在抗战时期的创作理念——既要保持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又要与普通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在《述志》的许多篇章中,老舍都表达了这种"向下扎根"的自觉。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到抗战宣传中,用笔杆子作为武器。这种转变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他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清醒认识。当他在《述志》中写道"我的笔应当为抗战服务"时,这不仅是个人宣言,而且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共同选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重读《述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精神记录。老舍用他特有的笔触,将抗战宏大叙事融入市井生活细节,让民族精神在平凡人物身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述志》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创作应当扎根于时代土壤,关注普通人的命运;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保持精神独立,同时肩负社会责任。当我们在老舍笔下那些战火中挣扎求生的身影里,依然能看到人性的微光时,这部作品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编后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读后感成功捕捉了老舍创作的精髓,并以其清晰的逻辑与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赏析该作品的宝贵视角。标题“人性的微光”堪称文眼,避开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聚焦于战火中个体生命的挣扎与光辉,这恰恰贴合了老舍先生“描写人”的志趣。全文围绕此核心,层层递进:从剖析“志”的双重内涵,到赏析人物塑造的“以小见大”,再到解读“茶馆”这一叙事空间的“举重若轻”,最后升华至知识分子使命的思考,逻辑脉络清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证闭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展现了出色的文本细读能力。作者并非空泛议论,而是紧密结合作品细节,如对“张大哥拾起课本残片”动作的深刻解读,令人信服地揭示老舍如何通过细微之处承载时代重量。这种基于文本的分析,使论点扎实有力。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与思辨色彩。无论是“用笔尖蘸着血与泪”的形象表述,还是“作家应如一棵树”的隐喻引用,都既准确又生动。结尾将《述志》的价值延伸到和平年代,指出其关于文学扎根时代、知识分子担当的启示,更提升了文章的立意,使其不限于简单的作品介绍,而成为一场有深度的文学对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