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驿站故事】【2025街(乡)拍25】《沐浴朝阳,羽衣更靓》</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26日,星期三;农历十月初六;武汉天气雾转晴,0 ~18度,北风0级,空指73良。</p><p class="ql-block">不论城市公园里,还是郊外的树林中,总有不少小鸟在鸣叫,在飞跃,是那么活跃,那么自由,那么无忧无虑。似乎,这个树林就是它们的,这个世界就是它们的。今天如此自由的小鸟,也得益于人类的保护而免遭滥捕滥杀。</p><p class="ql-block">野生林鸟极不好抓拍清楚,也不便仔细欣赏它们靓丽的羽衣。这个要机会,要鸟运。</p><p class="ql-block">前日,去沉湖拍水鸟,却遇见了它,林中小精灵——北红尾鸲。</p><p class="ql-block">在冬日的阳光下,它们多彩漂亮的羽衣,它们警惕而呆萌的神态,也让观鸟拍鸟人,看得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小资料:</p><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qú) (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学名:<i>Phoenicurus auroreus</i>),是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俗名: 灰顶茶鸲、红尾溜,分布于亚洲温带地区的开阔空间,如开放森林边缘、灌木丛、茶园、公园和人类居住地附近。雄鸟具有灰色冠部、黑色脸部和橙色下体,雌鸟整体褐色,两者均拥有橙色侧尾和白色翼斑,翼斑形状和尾部色彩是其显著特征。</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p><p class="ql-block">繁殖区包括中国中部、东部,俄罗斯东南部,蒙古东北部,中国中央地带和韩国。非繁殖区覆盖中国南部、印度东北部。迁徙至韩国、日本、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和东南亚部分地区过冬。</p><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俗称“三有动物”),禁止捕杀。</p> <p class="ql-block">另,府河湿地拍到的红胁蓝尾鸲,一并贴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资料:</p><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是雀形目鹟科鸲属鸟类,又称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p><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分布于芬兰、俄罗斯西北部,从乌拉尔山脉向东至堪察加半岛,向南至蒙古国的北部、日本。在中国,分布于除西藏外的各省区。栖息于山地森林及平原地带的林区、林缘灌丛、果园和城市公园绿地等生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徒期结小群</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红胁蓝尾鸲</p><p class="ql-block">拉丁学名</p><p class="ql-block"><i>Tarsiger cyanurus</i></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Red-flanked Bush Robin</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动物界</p><p class="ql-block">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该名录由国家林业局于2000年8月1日发布,旨在保护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野生动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