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107781</p><p class="ql-block">昵称:无为</p><p class="ql-block">文图:无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沸腾的校园终于沉寂下来,吴为独自伫立在操场中央。盛夏的余温裹着热风掠过,他抬手挠了挠被夜风拂乱的头发。余情未了的蝉儿还在耳边鸣叫,他一脸疲惫,嘴角牵起一丝苦笑,轻声喃喃:“我真的干好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月亮尚未翻过山顶,四周一片黢黑。吴为慢腾腾地围着操场转圈,这十二年,学校的卡卡角角他不知走了多少遍,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早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span></p> <p class="ql-block"> 三十岁生日刚过不久,吴为就从乡镇中心校调到了这县一小。过去学校校舍简陋,如今楼宇林立,绿树成荫,学生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初那个青涩的一线教师,竟在县一小校长竞聘中成了“黑马”。在六十多人的激烈角逐里,各种流言如潮水般涌来:“有背景”“没经验”“肯定会把学校办糟”。可他没想到,那位传闻中严肃果决的女局长,会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p><p class="ql-block"> 面试时的场景,吴为至今仍记忆犹新。女局长五十上下,身材较高,犀利的目光中带着丝温和亲切。见他有些忐忑,局长便拉着家常,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原校长成了你的党支部书记,你们打算怎么相处?”“呼声很高的李主任,以后和你共事,你有什么想法?”面对这些尖锐的提问,吴为凭着本心一一作答。没想到,局长竟夸他“有格局、有气量”。更让他铭记于心的是局长拍着桌案,坚定地说:“放心大胆地干,做出成绩才能堵上那些悠悠众口,教育局永远是你最后的保障!”末了,局长还特意点了两位老校长的名字,嘱咐他多向他们请教。</p><p class="ql-block"> 上任之初,学校积弊重重。领导之间矛盾不断,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关系户扎堆。学校围墙经常被推倒,玻璃也时常被砸碎,学校的声誉一落千丈,甚至比二小还要差。吴为揣着局长的鼓励,凭着血气方刚的劲头,甩开膀子干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吴为借着提前待退政策,深入老教师家中作思想工作,没有少受白眼,一次性让十一名教师提前待退;又顶住压力,甚至威逼利诱,全县公开选拔了近二十名骨干教师,优化师资队伍。大力推动教研工作,狠抓教学质量,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四处奔走,跑部门、联村社,争取经费,建立激励机制。那些日子,流言蜚语再次袭来,甚至有领导家属向教育局施压。一次,一位教师不见待成绩差的农村娃娃,甚至劝其转学,吴为知道后非常气愤,与老师交流时语气较重,后来学校一笔费用需要他丈夫签字,那人迟迟不肯签字。关键时刻,又是女局长力排众议:“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方向对了就别怕动作大!”</p><p class="ql-block"> 吴为的努力下,学校的校风日渐清朗,凝聚力不断增强,很快便重夺第一小学的荣光,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可这“盛况”却引来了其他校长的联合上告,说他“破坏区域布局”。又是局长在大会上为他撑腰:“质量才是硬道理,把学校办好了,自然能吸引学生!”会后,局长笑着“骂”他:“你这搅事精,有能力也要有大局观,收学生得讲个度。”这句带着嗔怪的话语,成了吴为心中最温暖的鞭策。</p> <p class="ql-block"> 吴为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他把局长的指引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就像当初两位老校长带他那样,把自己的信念融入每一次教研、每一场座谈。他积极为师生搭建成长成功的平台,在他的努力下,老师和同学们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一批批教师成长为名师,一代代学生成才。他还毫无保留地帮扶年轻教师,学校成了全县的教育“黄埔军校”,大批学校的校长、教育局的股室长都出自一小,有的人甚至还成为了其他行业的局长。他深知,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 吴为停下脚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喉头发紧,望着路边的雪松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检修过无数次的教学楼门窗。十二年,他把学校当家,从“烂摊子”带到家长慕名而来,要离开,心里像被揪着疼,甚至想辞了职回讲台。可新任教育局长的话在脑海中盘旋:“我县的教育还很落后,需要人去引导,去推动,你的教育使命不应止步于此。”</p><p class="ql-block"> 风一吹,儿时读书情景涌入脑海。他是高山娃娃,天不亮就跑六七公里的路到山下基点校读书。中午啃硬邦邦的玉米馍,李老师总拉他到宿舍热饭、倒热水,趁午休帮他补课。那些热气和温柔,是照亮他童年的光。刚教书时,乡村孩子渴望的眼睛让他难,铅笔头磨得只剩一点还攥着,盯着黑板不肯挪眼。如今乡村学校房子新了,可师资薄、资源少,远赶不上群众期许。家长咬牙租房、花光积蓄也要送孩子进城,留在乡村的娃,让他心里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些,吴为内心敞亮,舒坦了。不舍是真的,但责任更重。他觉得自己的确应该换个岗位,该走了。去教研室,把这些年的经验变成养分,让全县的学校都好起来,让乡村娃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像当年张老师、女局长照亮他那样,把感恩藏进行动,让教育的光,接着照亮更多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月光终于翻过山顶,洒在整洁的校园里。吴为站起身,轻轻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深情地望了一眼教室里明亮的灯火,然后转身,迈着坚定而从容的步伐,往自己的住处走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