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常听到不少年轻老师抱怨某个班纪律不好,不想去给上课。也偶尔发现一位老师因为学生课堂说话而大发雷霆,和学生赌气,课也不上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一位一年级学生,有的老师上课,能安安静静认真听讲。有的老师上课,就摇身一变,成为超级调皮的孩子了。这是为什么?(如果是高年级学生,原因就更复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很简单,原因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充满吸引力、节奏紧凑、任务明确的课堂,会自然地“吸附”住学生的注意力,纪律问题会大幅减少。而当教学活动设计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或参与度时,学生的认知和精力就必然会被分配到其他地方。说话、走神、搞小动作,是学生精力无处安放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他们“天生就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混乱,老师不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而是将原因外部化,归咎于:“这个班的学生素质太差了!”“他们就是故意跟我作对!”这种归因方式,将责任完全推给了学生,为自己的愤怒找到了“合理”的借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基于错误的归因,老师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镇压”而非“引导”。于是他采用怒吼、威胁、罚抄、甚至体罚等方式,试图用恐惧来控制课堂。这些消极的管理手段会破坏师生关系:学生感到的是羞辱和不公,而非关怀和引导。会让师生信任崩塌,师生转为对立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高年级大概率会出现升级冲突: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从“无意违纪”变为“故意挑战”,使课堂冲突更加激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师制造恐惧氛围:即使课堂暂时安静下来,也是一种“恐惧的安静”,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习上,而是在“不要被老师抓到”上,教学效果依然为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阶段,老师发现自己付出了巨大的情绪能量(愤怒、嘶吼),但问题丝毫没有解决,甚至更糟。他感到筋疲力尽、挫败感极强。这种因“自我无能”而产生的深层挫败感,在心理上很难承受。于是,为了心理自我保护,他必须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转嫁出去——即更猛烈地指责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终,这个循环固化为:老师能力不足 → 课堂混乱 → 老师愤怒 → 采用极端手段 → 师生关系恶化 → 课堂更易混乱 → 老师更愤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愤怒的人是无能的,这句话含金量绝对高。————自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