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回 秦汉一统拓疆域 儒道互补治天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曰:</p><p class="ql-block">秦皇扫六合定一,汉武开疆拓西夷。</p><p class="ql-block">儒道相济安黎庶,休养生息致丰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却说战国末年,诸侯纷争五百余载,民不聊生,渴望统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日盛,“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至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后,推行一系列“大一统”举措,为华夏文明的整合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为全国通用货币,消除了贸易壁垒,促进了经济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结束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便利了文化传播与政令推行;交通上,修筑驰道、直道,疏浚鸿沟,连接长江、淮河等水系,形成全国性的交通网络,既便于军队调动,也利于物资流通。这些举措,彰显了法家“大一统”“集权化”的治理思想,为后世王朝的制度建设提供了蓝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秦朝统治者虽统一了天下,却背离了道家“无为而治”与儒家“仁政爱民”的理念,推行严刑峻法、横征暴敛。秦始皇为修长城、建阿房宫、筑骊山陵,征调民夫数百万,“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赋税繁重,“收泰半之赋”,百姓承担着沉重的负担;法律严苛,“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稍有不慎便会触犯刑律,遭受重罚。秦二世即位后,更是昏庸残暴,“赋役愈重,戍徭无已”,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秦朝二世而亡。这一历史悲剧深刻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背离民生需求、违背自然规律的统治,即便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也终将被人民推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建立汉朝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核心,兼采儒家“仁政”思想。刘邦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解甲归田,给予土地;释放奴婢,恢复其平民身份;减轻赋税,“什五而税一”,即农民只需缴纳收成的十五分之一作为赋税;废除秦朝苛法,制定《九章律》,量刑宽简。这些举措,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生产逐渐恢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延续“休养生息”政策,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躬修节俭,思安百姓”,生活极为简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甚至拒绝修建露台,理由是“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他减轻刑罚,废除肉刑,将“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体现了儒家“明德慎罚”的理念。汉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将田赋减为“三十而税一”,并允许百姓自由迁徙,开垦荒地;同时,他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民耕种,禁止官员经商,保障了农业的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百姓生活富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民间“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社会风气淳朴和谐,实现了“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的共同富裕局面。这一时期的治理实践,充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智慧——道家“无为而治”为社会经济恢复提供了宽松环境,儒家“仁政爱民”为民生保障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成就了汉初的太平盛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国力鼎盛,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方针,推行“有为而治”,将儒家思想提升为治国正统,同时融合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形成“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的治理模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选拔官吏,使儒家“大一统”“仁政爱民”“经世致用”的思想成为治国核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民生治理方面,汉武帝继续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数百万亩,提高了粮食产量;推行“代田法”“区田法”等先进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为了打击富商大贾垄断经济、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汉武帝推行经济改革:实行盐铁官营,将盐、铁等重要物资的生产与销售收归国有;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由官府统一调配物资,稳定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颁布“算缗令”“告缗令”,对商人征收财产税,打击偷税漏税行为。这些举措,既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又遏制了贫富分化,维护了社会公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外方面,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让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良马等物资传入中国,不仅丰富了国内外的商品种类,也让沿线百姓通过贸易获得了丰厚收益,形成了“胡商云集,商旅不绝”的繁荣景象。同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开拓河西走廊,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创造了安全环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史鉴:秦汉一统的治理实践,展现了儒道互补、刚柔并济的治国智慧。秦朝因“严刑峻法、苛政扰民”而亡,汉初因“休养生息、仁政爱民”而兴,汉武帝时期则通过“儒法并用、内外兼修”实现了国力鼎盛。历史证明,共同富裕的实现,既需要稳定的制度保障与统一的发展环境,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重视民生需求的治理理念;既要有“有为而治”的进取精神,也要有“无为而治”的宽松环境,二者辩证统一,方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