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欣赏京胡圣手燕守平演奏的京剧曲牌《柳青娘》

卢雯 结善缘

<p class="ql-block">燕守平是中国京剧界著名的京胡演奏家,被誉为“京胡圣手”。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1.个人背景</p><p class="ql-block">燕守平1941年出生于江苏徐州,自幼家境贫寒。11岁时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因家庭经济困难选择学习京胡,后成为该校“六场通透”的神童,全面掌握京剧伴奏乐器。</p><p class="ql-block">2.艺术成就 </p><p class="ql-block">· 传统与创新结合:他精通京剧各流派唱腔伴奏,如梅派、程派、杨派等,能精准把握不同行当的风格特点。其演奏风格“琴音纯正、弓法娴熟、指音清脆、音色华美”,既继承传统又融入现代音乐元素。 </p><p class="ql-block">· 跨界合作先驱:上世纪70年代,他在京剧现代戏《杜鹃山》中成功将京胡与西洋交响乐融合,开创了戏曲与交响乐合作的先河,使该剧成为经典。 </p><p class="ql-block">· 个人音乐会:1987年举办首场京胡演奏会,此后多次举办个人音乐会,推动京胡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独奏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3.教学与传承</p><p class="ql-block">燕守平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众多京胡人才。他在中央电视台录制《教京胡》节目,通过电视传播推广京胡艺术,影响广泛。其学生遍布专业院团和业余爱好者群体,为京剧传承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4.社会贡献</p><p class="ql-block">他曾多次赴海外演出讲学,传播中国京剧文化。2012年举办“京胡名家燕守平艺术生涯六十年传承音乐会”,携40位弟子同台演出,展现京胡艺术的魅力。燕守平以其卓越的技艺、深厚的造诣和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当代京胡演奏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后的京胡大师”,对中国京剧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京剧曲牌《柳青娘》是京剧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牌之一,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来源与演变《柳青娘》原为民间小曲,民国初年名为《柳春阳》,旋律欢快流畅。约上世纪四十年代被移作京剧曲牌后易名《柳青娘》,旋律经增饰后成为京剧常用曲牌。音乐特点</p><p class="ql-block">· 节奏与形式:胡琴演奏的《柳青娘》多为一板一眼的形式,节奏由慢渐快,旋律流畅委婉,常用于表现少女的柔美与俏丽;唢呐演奏的《柳青娘》则为流水板形式,速度较快,灵活多变,常用于武打场面或表现热闹场景。</p><p class="ql-block">· 乐器表现:胡琴演奏的《柳青娘》以京胡为主,配合月琴、弦子等乐器,通过细腻的弓法和指法,表现出缠绵、轻快的情绪;唢呐演奏的《柳青娘》则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常加打锣鼓点子,营造出奔放雄浑的气氛。舞台应用</p><p class="ql-block">· 胡琴曲牌:多用于配合一般生活场景或小动作,如《花田错》中的做鞋表演、《玉堂春》中的医生诊病、《拾玉镯》中孙玉姣的放鸡和做针线活等,通过音乐烘托人物的细腻情感和动作的轻盈优美。</p><p class="ql-block">· 唢呐曲牌:常用于武打场面或表现热闹场景,如《珠帘寨》中李克用与周德威对刀、《战马超》中张飞与马超对拳等,也可配合备马时刷马、装鞍、紧镫等一系列动作,以强烈的节奏和激昂的旋律渲染舞台气氛。文化价值《柳青娘》作为京剧曲牌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京剧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融合与发展。它不仅为京剧表演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还通过不同的演奏形式展现了京剧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力,是京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