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湖是一座残缺的湖,一座悲情的湖。</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残缺”和“悲情”的定语,是我在最近去西湖游览之后,首先给它硬贴上去的,这只是我起初的一个主观臆想,并不作准。</p><p class="ql-block"> 记得曾经读过“西湖三杰”之一、明末抗清名将张煌言写过的一首《忆西湖》,其中有“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的诗句,就十分准确地道出了我对西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生曾多次去西湖,总是被它呈现出来的美所吸引,只是每次去的感受大相径庭。少年去时看到的只有从未见过的“接天莲叶无穷</p> <p class="ql-block">碧”广阔之美,青年去时看到的似乎只有“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般的江南美女,中年去时看满眼都是被爱情悲剧所笼罩的“水光山色不胜悲”的凄美,而如今到了晚年再去时看到的则是它流露出来的审美哲理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去西湖是退休之后和老伴一起去的,我已年过六旬,身体的各个零部件都大不如以往,许多零部件还被医嘱“定期复查”,各种结节全都处于临界状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衍变成不好的东西。因此,乘着身体还允许,便开启了老年自由行,而首选的目的地就是杭州西湖。这一点倒是和白居易差不多,</p><p class="ql-block">离开杭州西湖多年还是念念不忘:“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就这样,我带着以往多次去西湖累积的主观映象,再次故地重游了。</p> <p class="ql-block"> 因此,到了西湖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梁伯与祝英台,想起许仙和白娘子,眼前的一切景象也就全都被我看成悲情意境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西湖的奇山秀水全都展示着半是欣喜半是泪,半是残缺半是美。著名的“西湖十景”大都是以残为景,以悲为美,从“苏堤春晓”中就能看出陆游写的“花满苏堤柳满烟”的凄美意境,从“曲院风荷”中就能看到西湖西岸岳飞庙里透</p><p class="ql-block">出的千古冤情,从“平湖秋月”中就能读出白居易“起因残醉醒,坐待晚凉归”的孤独,从“断桥残雪”里就能联想到《白蛇传》男女主人公的悲惨故事,从“南屏晚钟”里就能听到从千年古刹传来的晚钟清苦悠扬,从“雷峰夕照”里更能看到白娘子被压在地下的千古悲剧。或许正是因为此,西湖中央最大的岛屿才被称为孤山,北宋诗人林逋的那首《长相思·吴山青》:“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己平”,便写这座孤山寄托的诀别悲情。西湖的“孤山”、“断桥”、“残雪”、“西泠”等</p><p class="ql-block">等,全都是自带凄凉的言词。</p> <p class="ql-block"> 好在我对西湖的体会还不止于此,我携老伴一起登上西湖西岸的飞来峰之后,又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在那里发现西湖的深处已经不再是残缺与悲情了,而更多的则是深沉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沿着飞来峰的山道向上行走,首先映入我眼前的是森郁清幽、嘉木葱嵘的古树林。我猜想这肯定就是第一个层次,为的是能突出深沉思考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仿佛这条青石路的两侧所有繁茂的草木,全都变成了沉思的模样。首先让我注目的是那片参天蔽日的七叶树了,它们全都长得高大</p><p class="ql-block">粗犷,犹如无数古稀老人。有一株七叶树已有600年的树龄,身高达20多米,树姿开阔优美,树冠犹如华盖,满身树叶金黄,想必他就是这里的长者了。行至青林洞的前面驻足仰望,有两株古枫香并肩高耸着,它们已有160岁的高龄,树高、树径、树冠全都惊人的相似,树冠交错,相依相伴,它们肯定就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夫妻了。这里还有几百岁树龄的银杏、樟树、女贞、黄连、麻栎,它们中有的枝干平滑,树冠开阔,枝叶繁茂,有的斑驳中空,长满了苔藓、藤蔓和野草,有的主干已断,长势渐弱,风烛残年。我看到它们似乎就是看到</p><p class="ql-block">了形态各异的活化石,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它们历经风霜的人生是多么漫长。</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让我看到的第二个层次就是飞来峰的石刻了,也就将人生沉思引向深入,因为我敢断言这片飞来峰底部洞窟的石刻造像,肯定隐藏着许多人生隐语。</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这片石壁形态奇诡,全都犹如无声谶语,静静地展现在眼前。我静静地伫立在这片石刻的脚下,仰望着沿溪峭壁上五代至元代证凿雕的380多处石刻造像,觉得它们早已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石头,全都被注入了生命和信仰。因</p><p class="ql-block">此,我推断在这片石刻的脚下,肯定需要闭眼冥想,静心感悟,才能发现这片石刻表达出来的人生隐语,推论这片石刻脚下流淌出的溪水,肯定就是过滤过的人生的信仰,否则也就不会是这样的清澈明亮了。</p><p class="ql-block"> 然后,让我看到了第三个层次,就是西湖西北岸灵隐寺的那片古建筑群了,让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在这片古建筑里深藏着的人生真諦。</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寺位于西湖岸边,深山古寺,云烟清幽。那道古建筑群入口的黄色高墙,肯定是想将宁静与喧嚣、淡泊与浮躁隔离开来,这样</p><p class="ql-block">才能让人静心思考。整个建筑群依次排列在那条中轴线上,每一座古建筑全都是飞檐斗栱,气势雄伟,它们的身旁还有石桥静卧,溪水淙淙。我推想,眼前所有斑驳的古朴建筑,所有幽深的山湖景象,肯定会沉淀出历史和人生的幽思。在这片古建筑中,一份幽静深远,一份平和超脱,似乎都能让我心静如水,都能让我看不到一粒尘埃。</p><p class="ql-block"> 西湖是一座幽静的湖,一座超脱的湖。</p><p class="ql-block"> 我断言,这些古树木、古石刻、古建筑就是“西湖三古”了,它们一齐向我们尽情地展现着它的幽远与超脱。</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在看完“西湖三古”准备返程的时候,居然在无意之间看到了一首《半字禅》。我想这才是前面“三古”所要衬托的主题所在,也是我们这次西湖之行的最大收获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处半山坡,坡上建有一处低矮的建筑,黄墙青瓦,古树环绕,屋旁有一条小溪从山上静静流下,溪流边有一垛石墙,那首《半字禅》就是被印在这座石墙之上:“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石墙下面玩味许久,觉得这首诗是想告诉人们,人生就</p><p class="ql-block">是苦乐并存,悲喜交织,残缺不满,唯有心态平常,才能称得上人生的最好境界。</p><p class="ql-block">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确认这里就是西湖的至境,就是西湖的画龙点睛之笔。“西湖十景”表达的残缺悲情是第一境,“西湖三古”表达的幽远超脱是第二境,它们全都是为了为我眼前的这首《半字禅》表达的平静坦然的第三境进行生动地铺垫。</p><p class="ql-block"> 西湖还是一座思考的湖,一座哲思的湖。</p> <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这次去西湖感悟出的“西湖三境”。</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到了花甲之年,早</p><p class="ql-block">已不是少年时的“年少纵轻狂”,也不是壮年时的“荡胸生层云”,更不可能是“白首为功名”了,这才有可能对西湖产生这样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不知自己的这一生是否还会有机会再去西湖?如若能够再去,临终之时的我又会对西湖产生什么样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或许正是因为悲情、超脱、哲理的“西湖三境”,才让我这样的一个看了不少江河湖海的人对西湖一直牵挂于心?或许这也是白居易“忆江南,最忆是杭州”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忆杭州,最忆是西湖。</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安市散文学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作品连续20年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散文《绝境狂奔》入选小学生道德课本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本》,《裸木黄桑》入选《语文报》高一年级暑假作业推荐阅读篇目,数十篇作品入选全国各地中高考练习试卷。</p><p class="ql-block"> 曾获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2013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曾获得第三届、</p><p class="ql-block">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九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江苏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大湾区文学奖一等奖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