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记忆——李连贵熏肉大饼文化传承》小说连载(六十二)

胡大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品牌立传,为历史留痕</b></p><p class="ql-block">《原味记忆--李连贵熏肉大饼文化传承》简介</p><p class="ql-block">《原味记忆--李连贵熏肉大饼文化传承》,作者温亚龙,是四平李连贵饮食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该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0万字,包含六十多幅珍贵历史照片,以章回小说的体裁,撷取李连贵品牌从创业到守业百年历史的一些节点,从清末、民国、伪满到新中国建立,从门店变更到传承人故事,像连环画一样,用生动的场景,串起李连贵品牌的百年波折,庄重而不失活泼,生动而不失真实。读者可以从这本书里,了解李连贵历史,探究李连贵技艺,参悟李连贵精神,理解“广厚忠诚,连年富贵”的饼圣遗训,找到一个品牌何以能流传百年依然长盛不衰的深层答案。</p> <p class="ql-block">1985年,李连贵风味大酒楼的熏肉12.00元一斤,大饼每张0.80元三两粮票,回锅烙1.20元一张,锅包肉4.00元一盘,溜肉段3.50元一盘。而且当时已有最先进的收款机了,点餐打小票,自动结账,方便得很。1985年全年的营业额达到80万元。大酒楼从1984年底开业到1994年十年间,从规模、环境、厨师配备到菜品质量,在四平是首屈一指的。</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国营饭店,在各种服务行业全面放开,个体饭店遍布大街小巷。当中一部分厨师就是由个体老板以高薪从国营饭店挖来的“手艺人”,李连贵大酒楼也不能幸免。大批的后厨师傅经不住高薪诱惑,纷纷离去,同时也将李连贵祖传的中药秘方散落到大酒楼外的饭店餐厅,导致此后四平市乃至全国各地出现了无数家挂着李连贵熏肉大饼招牌的店。</p> <p class="ql-block">李连贵风味大酒楼终究没能抵挡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日渐式微。到1996年,已是连续三年亏损,职工三个月开不出工资,上班织毛衣的、打扑克的、睡大觉的,比比皆是,当时的经理三次请求辞职,都苦于无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而没能如愿。面对焦头烂额的企业,公司领导无奈之下,决定死马当成活马医,派个强人去试试。</p><p class="ql-block">1996年8月1日,这是李连贵品牌又一个重要的日子,濒临绝境的李连贵风味大酒楼迎来了新经理。上午九点半,饮食公司几位领导把温亚龙送到李连贵风味大酒楼,那年,温亚龙48岁。</p><p class="ql-block">当时,是李连贵熏肉大饼发展历史上最低谷的时期之一。</p> <p class="ql-block">被委任为李连贵风味大酒楼党总支书记兼总经理,还身兼公司纪委书记职务的温亚龙,第一天报到,没找到一点踌躇满志的感觉。在四平站前三马路破烂的街道里,有一个灰色的五层大楼,楼前一个小杂院,院里有一个可以停放二三十辆自行车的车棚。进到楼内,一楼是饭店,二楼是包房和饭店的机关办公室(那时候,所有的企业都有内设机关,办公室、行政科、人事科、财务科一应俱全),三楼以上是旅店。一楼的饭店营业厅燥热而冷清,墙上黑乎乎,桌椅油腻腻,天棚上垂下来的蚊虫粘贴纸上沾满了苍蝇的尸体。墙角处,几个国营职工聚拢在一起打扑克,还有几个人将椅子拼成临时床,躺在上面打盹儿,应该有的食客却一个也没有。</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创始人饼圣李连贵 铜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烹饪协会小吃委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连贵熏肉大饼掌门人、四平李连贵饮食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温亚龙</p> <p class="ql-block">李连贵总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李连贵梦想起航一厅即李连贵多功能厅,是一个集就餐,娱乐,演出,报告,会议,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会议厅,装修古朴典雅,拥有先进的音响,视频,空调系统。掌门人温亚龙为回馈社会,造福于民,履行社会责任,面向社会免费使用。</p><p class="ql-block">联系人赵文杰:13624341623</p> <p class="ql-block">李连贵梦想起航二厅</p> <p class="ql-block">李连贵非遗展廊</p> <p class="ql-block">李连贵大饼</p> <p class="ql-block">李连贵车队,车牌号统一为:409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