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家 郭发红老师《一切会好起来》经典作品诵读分享会圆满举办!感谢作家伏萍会长的精心策划、韦兰和伏玲的精心筹备,同德书屋的文友们积极参与,连续两周的读书日,精彩无限,陶冶情操,书是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有这么一群人,在作家伏萍会长的组织下,生根发芽,逐渐变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不断的施肥,开花结果,净化着空气,纯洁着心灵,提高着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精神层面的追求,做人的高尚情操,总在用书里的精典语言不停的沟通和交流。</p><p class="ql-block"> 在这二次在11月12日和11月19日的活动中,来参加活动的文友,再一次聚集在一起,有大家的积极踊跃的参加真好!特别是远道而来的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精神食粮,大家互相交流,交谈体会,细细品读散文书【一切会好起来的】里精典作品:背面、荷包蛋、电话亭、银杏树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职工作协一等奖作者:郭发红经典散文诵读分享会,在航天四院同德书屋隆重热烈的举行。</p> <p class="ql-block">作家:郭发红。</p> <p class="ql-block"> 作家郭发红,陕西渭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秘书长。著有《结草衔环话感恩》《穆如清风读诗经》《向风慕义读诗经》《敝帚小集》《泛海拾贝》等。</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散文集《一切会好起来的》由线装书局出版。</p> <p class="ql-block">作家:伏萍。</p> <p class="ql-block">【在磨难中绽放生命之光】</p><p class="ql-block"> 伏萍(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无声之爱刻进骨血里。一碗荷包蛋,浓缩着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盛满聋哑母亲对儿子无言的爱意;而那一张张奖状,则是父母从儿子身上看到的微光和希望。作者以小见大,彰显出大字不识的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情,也浓缩着母亲质朴的教育方式。“母亲在世时,我没有喊过一声妈。因为,她是聋哑人,听不见的。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是肢体语言,包括目光和泪水。直到母亲弥留之际,我终于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妈——’,但母亲不会听见。”无声之爱,是刻进骨血里的,是母与子血脉相连、最坚韧的纽带。当作者声嘶力竭的呼喊消散在空中,这不曾抵达的呼唤,反而成为永恒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磨难与困境教会他坚韧。该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言之有物。作者的阅历充满苦难,本身就像一本书。庙里初中,积攒着他童年的故事。童言无忌,做过错事的他,感念老师对他的理解与包容。老师说,年轻需要包容,归来仍是少年。学校教室里的麦草铺,是吴老师为他燃起的温暖;发霉的馍被他用湿布擦拭后照吃不误,这是生活带给他的苦难;学校里你呼我叫的场景被作者简单几笔描绘得惟妙惟肖。还有偷吃农家小菜的举动,“摘那些红辣子,红辣子香。”“葱要连根拔啊,甭浪费了。”孩子们的贪吃与顽皮,村民的质朴与善良都被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苦是苦了点,但他从未退缩,恰如关中平原上生长的红辣子,有着泥土般的质朴,也藏着“吃得苦中苦”的生存哲学。这些细节描写,将苦难缝补成一条发光的路,印证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预言。</p><p class="ql-block"> 砸碎枷锁向阳而生。在《背面》一文中,作者曾经工作的事业单位正在推行企业化改制,走关停并转的转产之路。当改制浪潮冲垮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他们的生活变得拮据起来,最终不得不回到农村父母身边去背面度日。这样一个让他感觉羞辱的举动,也一度让我哽咽,这是一个时代转型期的缩影。而沉默的父亲,用不多的语言鼓励他“会好起来的,一定会的”。他的成绩一直是学校和家人的骄傲,老师批评他的弟弟,要以他这个哥哥为榜样。而弟弟却憨笑一声,呛老师一句:“我劳动供我哥上学”,听到这里,他这个上了中专的学生竟感到难言的痛。父亲弯曲的脊梁,弟弟的话语,都让他想起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们的话语推动他去砸碎“墨守成规”的枷锁,在二十六七岁时,便决然离开机关,离开了一次分配定终身的事业单位,踏上打工的道路。“他从心底里坚定地发狠,再也不能从老家背面了。”创业十二年的潮起潮落,让他读懂了《诗经》里的“夙兴夜寐”的深意,从打扫庭院的琐碎做起,夜以继日,终于在西安筑起自己的工程设计公司。这份“穷则思变”的清醒,正是对“自强不息”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感恩遇见积极乐观。当作者越过知天命之年,回首以往,曾经的穷困和感动总是挥之不去。他的祖父在学校做工,主要是烧开水,有时还要收拾厕所,他很怕见同学;参加夏令营,吃到了从未吃过的好饭;在关中平原,他看到了一望无际美好的风景......“以上记忆,给我的有自豪的成分,那就是全乡一个名额的夏令营指标让我占去了。但更多的是深藏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痛楚。也就是家穷吧。”但最终,他还是坚持下来,奋斗并快乐着。全书贯穿而来的是:苦难,战胜苦难;困境,克服困境;他心怀感恩,感恩父母,感恩遇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切都是努力与勤奋的结果。“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的人生中,一直铭记“感恩”二字。 别针故乡系灵魂。他的用词独特而抓心。“把老家的事儿用别针先别在故乡,而自己惶惶然加入到上海照顾孩子的队伍中来。”只用一个别针“别”起来的动词,便生动地道出游子的牵挂与思念。当他在上海照顾孙儿的间隙,回望来路,那些被别针固定的记忆反而越发清晰:班长王海说有他做“伙”值了。读着他的文章,看着他的书,再联想近期了解和见到的他,突然就明白,人们为什么大都很喜欢亲近他,因为他身上有一股直率坦诚。他的人和他的思想都是通透的,对朋友真诚不虚伪,不做作。借用老班长王海的话:“人生,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就好!/虽然我不完美,但我很真实。”在《犹记当年雏燕飞》一文中,他的朋友德平说:“既有山里人的憨厚和淳朴,又有城里人的气派和风度。”我看,用在作者身上也是恰如其分。 他写人物,篇幅不长,但却能抓住特点写到要害,入木三分,让人爱看。在《能人老李》一文中,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趣味十足,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散发出的迷人光辉。当然,他也有许多诗意的语言,唯美而动人。“故乡很小,小到可以装进我的心里;故乡很大,大到我用一生也写不尽她。”这种张力让文字让整部书籍有了呼吸般的起伏。 舔舐伤口晒暖阳。他的作品为什么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我与朋友聊起此事,朋友的话一语中的:因为他写出了苦难人生,挖出了灵魂深处潜藏的疼痛伤疤——这即是作者灵魂的独白,也是普通人情感的共鸣。现实世界,又有谁不是在艰辛中度人生?又有谁没有一处心灵的伤疤?借助他的作品,人们可以坐下来舔舔伤口,晒晒太阳。</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议论文夹叙夹议旁征博引,有较强的说服力。许多篇章是他的读书心得。可以说,他涉猎广泛,知识面宽,读史、写人、关心各类赛事......他是把史书由“厚”看到“薄”的人。他读史,勤于笔记,有所看,有所思,有所想,将其中的精华内质结集在一起,古今对比,历史与现实,引发思索,引起共鸣,就有了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作者笔墨半生,将“一切都会好起来”从父亲的箴言淬炼成生命的行动。他的文字没有粉饰太平的甜腻,却像关中平原的烈日,把苦难蒸腾成盐,让每一个在暗夜跋涉的人尝到泪水的咸,也望见黎明的光。厚积薄发、“待时而动”、一发而不可收拾,不正是作者目前的真实写照吗?让我们带着伤疤继续赶路,因为每一步踏碎的阴影,都在身后长成星辰。</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每当读到郭发红老师的《荷包蛋》这篇散文,都会被深深的打动,身为聋哑人母亲,当儿子从学校拿回一张奖状,她就会奖励一个荷包蛋。拿回二张奖状就会奖励二个荷包蛋,即使到了暮年,只要看到儿子拿回的奖状,仍然眼里放光,有眼神,有肢体语言,鸣哩哇啦说着只有他们母子能懂的话,到底是母孒连心,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神领心会,互相太懂了,太让人动情了。</p> <p class="ql-block">文友:伏玲。</p> <p class="ql-block">文友:张镇安。</p> <p class="ql-block"> 读郭发红《一切会好起来的》的里面的文章,你会深深体会到,他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对生活的认识,真实而又可靠,文章有血有肉,亲情、乡情、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所写的事物扣人心弦,逼真、生动、栩栩如生,非常的生活化,非常的有可信度,亲切温暖,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文友:熊兰香。</p> <p class="ql-block"> 郭发红在这篇散文《将感恩进行到底》中写道:“真诚于心,感恩于行,将感恩进行到底”,是怀有感恩之情之人,心中有大爱之人,让人性熠熠生辉,永放光芒,是人间一切美好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文友:路光勋。</p> <p class="ql-block">文友:郝悦。</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都是善良之人,都是有大爱之人,是家里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父亲总是报喜不报忧,给家里报平安时那句“一切都好”!充满了乐观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 郭发红老师起的书名《一切会好起来的》本身就透着股韧劲、倔劲、不服输的精气神,坚定的信心永不破灭!</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中攻坚克难,遇到新技术,不顺利时,磕磕绊绊时,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不回避苦难,迎着困难上,不象苦难低头,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心中燃烧着希望之光,“一切会好起来的”,成了他前进的口号和动力。</p> <p class="ql-block">文友:苟芝娟。</p> <p class="ql-block">文友:韦兰。</p> <p class="ql-block">文友:雷小宁。</p> <p class="ql-block"> 文友郝悦读郭发红老师的散文《荷包蛋》,感动的泣不成声,潸然泪下,无法进行正常阅读,太打动人心和深入人心了。</p> <p class="ql-block"> 大家朗诵郭发红老师的文章,文友杨君莉是饱含热泪听完的。</p> <p class="ql-block"> 友友们朗涌伏萍老师写的《向阳而生》。</p> <p class="ql-block"> 郭发红以改变命运为支撑点,坚信“一切会好起来”的信念。不被困难所压垮,以乐观的人生态度,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而重生。</p><p class="ql-block"> 不向命运低头,不渲染悲情,从回老家拿面粉,再到投身桥梁施工行业的突围,把掌住人生关键节点的转变,让口号变成动力,变成行动,坚信困境终将过去,迎来的将是更好的生活和事业。</p> <p class="ql-block">文友:王晓红。</p> <p class="ql-block">文友:张莉英。</p> <p class="ql-block">文友:樊慧敏。</p> <p class="ql-block"> 读郭发红老师的散文集《一切会好起来的》,让我不由想起青年时代观看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中,瓦西里安慰妻子的话:“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让人们在困难时看到了光明。</p><p class="ql-block">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郭发红老师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散文集,风格非常扑实接地气,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语和夸张,经历了苦难,才迎来了彩虹,被文章深深的打动了,让我们好几位文友读书过程中潸然泪下,触动了心灵深处,久久不能释怀~~~</p> <p class="ql-block">文友:马小玲。</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9日作家郭发红来到同德书屋。</p> <p class="ql-block">两位才华横溢的作家。</p> <p class="ql-block">姐弟俩与作家郭发红老师。</p> <p class="ql-block">兰秀梅与作家郭发红老师。</p> <p class="ql-block">文友:郝悦。</p> <p class="ql-block">文友:王慧霞。</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9日在著名作家会长伏萍老师的组织下,韦兰、伏玲的精心筹备下,同德书屋的文友们在航天四院迎来了著名作家郭发红老师的到来!文友们朗诵着作家郭发红书集里【一切会好起来】里面的精选文章,《荷包蛋》《六朝松》《电话亭》等作品!作家伏萍老师的评论文章【在磨难中绽放生命之光一路向阳】取得一致好评,文友们纷纷踊跃的发言,作品深深感动了大家,触动了心灵深处,几位文友潸然泪下,这本书非常值得阅读🌹</p><p class="ql-block"> 每一位文友不时的与郭发红老师对话,讨论人生,讨论书中的内容,发言者很踊跃,每个人都谈了对本书的看法、肯定和评价。</p><p class="ql-block"> 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堂,让人生和文字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文友:王慧霞(左)、王晓萍(右)。</p> <p class="ql-block">【荷包蛋】</p><p class="ql-block">文/郭发红</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一年了。我跪在她的坟头,多想喊她一声“妈”。母亲在世时,我没有喊过一声“妈”,因为她是聋哑人,听不见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是肢体语言,包括目光和泪水。直到母亲滚圆的肚子兀自塌陷,疲惫的双眼再也无力睁开,就连她时常挥舞的双手也变得寂寥无声时,我终于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妈——”,但母亲不会听见……兄弟拿出几个煮鸡蛋,给母亲献祭了三个,然后对我说,带到坟上的吃食不能再带回去。</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煮鸡蛋,我又想起母亲当年给我煮的荷包蛋来。在我八岁那年的一个早晨,天下着雨,道路很泥泞。母亲拉着我的手,把我送到村小学。待我回到家,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抚摸我的头和脸,随后把煮好的荷包蛋给我吃。</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学校发给我两张奖状。母亲看到奖状,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在我脸上亲了又亲。我怀疑母亲识字,要不她怎么这样高兴呢?父亲告诉我,母亲是文盲,但她知道那是奖状,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是拿不到奖状的。以后的每一个学年终了,我都会捧回几张奖状来。一张奖状,母亲给我煮一个荷包蛋,两张奖状煮两个。</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总想多拿回几张奖状,因为我喜欢吃母亲煮的荷包蛋,还要彻底喝完那麻麻香的汤水。母亲笑嘻嘻地看着我吃。待我吃完,母亲就用这个碗放点白面,倒上开水,拌成了糨糊,然后把炕上被褥揭开一绺,鞋也不脱,踏上去,就把奖状贴在了炕墙。母亲转身下炕,又转过身仰着头细看一阵,生怕哪儿贴歪了,哪儿还需要补点糨糊,确认贴好了,再侧身向着我竖起了大拇指。母亲笑嘻嘻,竟有点儿颤抖,我害羞地低了低头。如此经年累月,一张张大小不一、泛着金光的奖状被母亲贴上了炕墙,并被她擦拭如新。母亲就在这片奖状墙下的炕头酣睡,这也是她时常向外人炫耀的地儿。</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时,我收到了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父亲把这件事比比画画地告诉给母亲,母亲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高兴,一下子煮了五个荷包蛋,分盛两碗,撒了盐和花椒面,用筷子搅了搅。她似乎还不放心,又在碗边闻了闻,对那个盛有三个荷包蛋的大碗,干脆尝了一下,然后一手端一碗,热乎乎地就端到了我的面前。母亲依然笑嘻嘻地看着我吃。待我吃完,母亲出了家门,但很快她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件崭新的红花被面。母亲欢喜地抖开被面,我的两眼便被灿烂的红光模糊了。家里本来拮据,母亲又节俭得近乎吝啬,她自己穿的、铺的、盖的,都是多年前父亲给置办的,她从未添加过一件新的。寒假归来,母亲见到我惊喜地叫了一声,竟抽噎地流下泪来。我无言安慰母亲,母亲却为我端来了一碗热乎喷香的荷包蛋。 第二天,母亲把我领到她的炕头,指着昔日的那些奖状,对我作着手势。我的心突然战栗了,我对不住母亲啊!中专四年,我竟未拿回一张奖状!我为自己松懈了、不再力争上游而惭愧。母亲原谅了我,依旧给我煮荷包蛋,撒上盐和花椒面,这回还淋上了几滴香油。也许是我难得回家一次,溺爱占了上风吧。参加工作以后,我四处奔波。累了,困了,时间久了,荷包蛋的记忆却有滋有味,历历在目。暮年的母亲患病在身,她几乎就要瘫痪了。</p><p class="ql-block"> 但有一样,能让母亲返老还童,这就是奖状——真正的灵丹妙药。那次回家看望母亲,我骄傲地捧出了两张经我放大的奖状。母亲的眼睛蓦然睁大,她的双手颤动起来。母亲把奖状翻来覆去看了又看,仿佛遇到了久散的亲人,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终于,母亲容颜绽放,嘻嘻地笑了,竟然给我鼓起了掌。母亲挣扎着站起来,呜哩哇啦说着“话”,很高兴,比画着手势。</p><p class="ql-block"> 我一下子明白了:年迈、半身不遂的母亲,要给我这个半大不小的儿子下厨去做荷包蛋呢。热乎喷香的荷包蛋,还有麻麻香的汤水,早已恒定在我的心里了。</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9日让我们度过了非常有意义的一天,受益匪浅,非常难忘,感谢作家伏萍老师、感谢作家郭发红老师、感谢各位文友,有你们真好。</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25日15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