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收音机的真空管忽明忽暗,一段穿透岁月的旋律骤然流淌——“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铿锵节拍撞碎时光的薄纱,那些浸着汗与泪、燃着血与火,也藏着暖与柔的记忆,便顺着歌声铺展而来。</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触摸这歌声的温度,是在祖父的旧木盒前。樟木箱里藏着褪色的军装,领章上的红星虽已黯淡,却依旧能映亮祖父眼中的光。他颤抖着将军装披在身上,枯瘦的手按住腰间,跟着收音机哼唱起来。唱到“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时,他沙哑的嗓音突然拔高,脊背挺得笔直,仿佛又回到了1948年的战场。“那年深秋,我们在雪地里潜伏,冻得手指发紫,就齐声唱这首歌,唱着唱着,浑身就热了,胆也壮了。”祖父的指尖划过军装的补丁,那是子弹穿过的痕迹,“这首歌,是我们老兵的命,唱着它,就不怕死,就忘了疼。”一旁的祖母悄悄抹了抹眼角,她总说,当年祖父随军南下,她抱着襁褓中的父亲,坐在村口老槐树下,一遍遍唱这首歌盼他归,歌声里藏着牵挂,也藏着支撑。阳光斜斜地照进房间,将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我看见祖父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未凉的热血,而祖母的目光中,尽是岁月沉淀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校园军训场,这首歌成了青春的战歌。九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迷彩服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咸涩的汗水流进眼睛,涩得生疼。教官站在队列前,黝黑的脸上带着严肃:“拿出点精气神!唱出兵的样子!”我们扯着嗓子,用尽全身力气嘶吼:“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声音参差不齐,却透着少年人的执拗与倔强。前排的男生涨红了脸,脖颈上的青筋暴起;后排的女生眼里闪着泪光,却依旧挺直了腰板。休息时,教官偷偷给我们看他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抱着女儿的模样,他说每次视频,女儿都会奶声奶气地唱这首歌,那是他最安心的慰藉。风掠过操场,将歌声吹向远方,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兵”的重量里,既有家国大义的担当,也有儿女情长的柔软。</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听这首歌,是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也是在寻常人家的灯火里。清明时节,细雨纷飞,一群老兵穿着整齐的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齐声唱起《我是一个兵》。没有伴奏,没有扩音,可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岁月的厚重,撞得人心头发颤。不远处,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孩子手里举着小红旗,跟着轻轻哼唱,母亲轻声告诉孩子:“爸爸也是兵,这首歌,是爸爸教我的。”歌声穿过雨幕,飘向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也飘向城市里万家灯火,那些沉睡的英雄、坚守的军人、等待的家人,仿佛都在这旋律中相遇。我忽然懂得,这歌声从未老去——从战火中的冲锋到和平年代的守护,从祖父辈的青春到年轻一代的接力,从军营里的热血到家庭中的温情,“兵”的精神始终在延续,是铠甲也是软肋,是责任也是牵挂。</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轻轻唱起这首歌,旋律依旧简单,歌词依旧质朴,却比从前多了万千滋味。它唱的是普通人穿上军装后的蜕变,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唱的是烽火岁月里的无畏牺牲,是和平年代里的默默坚守;更唱的是军人心中的家国大爱,是家人眼中的牵挂期盼,是一代代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忠诚与温柔。</p> <p class="ql-block">文/龙的传人</p><p class="ql-block">图/A1生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6487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