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速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738945</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四十年铁路情 <p class="ql-block"> 四十载寒来暑往,钢轨在岁月中延伸,枕木在风雨里坚守。从青丝到白发,我把半生光阴镌刻在铁路线上,如今虽已退休,褪去工装的肩头,仿佛还承载着钢轨的重量与责任。那些艰苦却滚烫的岁月,那些平凡却闪光的瞬间,如同铁轨上的枕木,稳稳撑起了我人生的旅程,成为心底最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从铁路技校毕业,怀揣着对铁路事业的憧憬,踏入了铁路系统的大门。最初在公司机关从事技术辅助工作,朝九晚五的节奏虽安稳,却总觉得缺少些与钢轨并肩的踏实。一年后,公司号召技术骨干支援偏远小站建设,石太铁路线上的马首小站成了我的新目的地。出发前,老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小站是铁路的神经末梢,守住小站,就是守住行车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那时的我尚未知晓,这句话将成为我八年小站生涯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 马首小站坐落在群山褶皱里,四周是连绵的荒坡与稀疏的树林,除了铁轨延伸向远方,再无多余的景致。小站只有五名职工,站长、两名信号员、一名值班员,还有我这个负责线路巡视的技术员。每天的工作单调而重复:清晨六点,带着工具包沿着铁轨巡视,检查钢轨接头、扣件、枕木,丈量轨距,排查隐患,二十公里的路程,往返就是四十公里,脚下的胶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傍晚六点,再次踏上巡视之路,夕阳把身影拉得很长,陪伴我的只有风声、钢轨的震颤声,以及偶尔掠过的飞鸟。</p><p class="ql-block"> 小站的生活孤寂得让人窒息。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亲友的陪伴,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八十多公里的路程,要先坐火车到县城,再转乘长途汽车,折腾大半天才能见到妻儿。宿舍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晚上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只能就着煤油灯看书,或是和同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话题永远离不开铁路、天气和远方的家人。最难熬的是逢年过节,看着列车载着归心似箭的旅客驶向远方,自己却要坚守岗位,听着远处村落的鞭炮声,心里满是对家人的愧疚。有好几次,妻子在电话里带着哽咽说孩子想爸爸,我握着听筒,只能强忍着泪水安慰:“等忙完这阵就回家。”可“忙完这阵”的承诺,在铁路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确切的期限。</p> <p class="ql-block"> 枯燥的生活里,也藏着不期而遇的温暖。记得一个深秋的下午,五点多的夕阳已经有些微弱,一列慢车停靠小站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背着包袱,在站台上来回踱步,脸上满是焦急。站长见状让我上前询问,原来大娘是第一次出门,要去邻县投奔儿子,可下车后才发现记错了地址,手里的纸条也被风吹丢了。看着大娘手足无措的样子,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先把大娘领到宿舍倒了杯热水,耐心安抚她的情绪,然后凭着大娘模糊的记忆,联系了邻县的长途车站,确认了最晚一班班车的时间。送大娘去长途车站的路上,她紧紧攥着我的胳膊,反复念叨:“孩子,要不是你,我这老婆子真不知道该咋办。”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铁路人的责任不仅是守护线路安全,更是守护旅客的平安与期盼。从那以后,只要有空,我就会在站台帮忙:帮老人提行李,给孕妇找座位,为迷路的旅客指引方向。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让孤寂的小站多了几分烟火气,也让我在坚守中找到了价值。</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那场与死神赛跑的滑坡抢险。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天空乌云密布,转眼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按照规定,暴雨天气需要加强线路巡视,我披上雨衣,踩着泥泞的路轨出发了。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淌,模糊了视线,耳边只有雨声和自己的脚步声。当走到距离小站约五公里的一处弯道时,突然听到头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紧接着是石块滚落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只见右侧山体发生滑坡,大大小小的石块顺着山坡滚落到铁轨上,瞬间阻断了线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客车的鸣笛声,隐约可见车灯在雨幕中闪烁,列车正在快速驶来!</p> <p class="ql-block"> 千钧一发之际,我脑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列车出事!我顾不上多想,奋不顾身冲上铁道,双手抓住一块较小的石头,用力搬起扔到路边。雨水混合着汗水模糊了双眼,手上被石块棱角划破也浑然不觉。很快,我发现一块半人高的巨石横亘在两条铁轨中间,这是最致命的隐患。我深吸一口气,弓着身子,双手死死顶住巨石,用尽全身力气往前推。第一次,巨石纹丝不动;第二次,它只挪动了两三厘米。列车的鸣笛声越来越近,震耳欲聋,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清晰可闻,仿佛死神的脚步在逼近。我心急如焚,额头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滚烫的铁轨上瞬间蒸发。我咬紧牙关,憋足了丹田气,再次发力猛推——“轰隆”一声,巨石终于被推出了铁轨!我也因惯性摔倒在道旁的泥地里,刚爬起来就看到列车呼啸而过,车窗里的旅客还在悠闲地张望,他们或许永远不知道,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p><p class="ql-block"> 列车安全通过后,我瘫坐在泥地里,浑身湿透,手脚发软,却长长舒了一口气。后来,公司领导专程来到小站调查此事,当看到铁轨旁散落的石块和我磨破的手套、划破的手掌时,深受触动。不久后,我受到了公司的表彰,被记三等功。站在领奖台上,捧着荣誉证书,我没有太多骄傲,只觉得这是一名铁路人应尽的责任。那一刻,我更加明白,铁路人的使命,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不平凡的安全,用坚守和担当为千万旅客铺就平安之路。</p> <p class="ql-block"> 在马首小站的八年,是我人生中最艰苦也最珍贵的时光。那里的孤寂磨练了我的意志,那里的责任坚定了我的初心,那里的温暖让我懂得了奉献的意义。后来,我调回公司,走上了领导岗位。身份变了,但铁路人的本色没有变。我始终记得小站的岁月,记得铁轨上的坚守,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四十年来,我见证了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从绿皮火车到高铁动车,从人工扳道到智能调度,铁路的变化日新月异,但铁路人“安全第一、服务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退休,不再需要每天巡视线路,不再需要坚守岗位到深夜,但我总爱去附近的火车站走走,看着呼啸而过的列车,看着忙碌的铁路职工,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钢轨依旧延伸向远方,承载着旅客的希望与梦想,也承载着我四十年的铁路情怀。</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初心不改。铁路不仅给了我谋生的技能,更塑造了我的人生品格。那些在荒山野岭的坚守,那些与死神赛跑的勇气,那些为民服务的温暖,都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为自己是一名铁路人而骄傲,为自己四十年的坚守而自豪。这份铁路情怀,将伴随我余生的每一个日夜,如同钢轨上的光芒,永远明亮而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