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十三朝古都[五],西安.华清池(1)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每当我吟诵起这句千古名句时,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共度的浪漫时光。华清池,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浪漫传说的地方,总是让人心生向往。</p> <p class="ql-block">华清池,又名华清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路 38 号,地处骊山西绣岭北麓 ,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西距西安市区约 30 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青睐之地。</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始建于唐初,唐太宗将其取名为汤泉宫。后高宗改名温泉宫。唐玄宗时再次扩建,取“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的诗意,把骊山宫殿正式定名为华清宫。</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鼎盛于唐玄宗时期。据清乾隆本《临潼县志》载: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0年间,玄宗先后出游华清宫36次,且游幸规模甚大,“千乘万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饮暮有赐”。</p>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政局突变,华清宫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后各代皇帝已很少出游华清宫。后晋时沦为道观(灵泉观);宋代“汤所馆殿,鞠为茂草”;元代曾有修复;清代也有过几次整修。到解放前已是汤池寥落,宫殿萧疏,一片破败景象。</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人民政府自1959年起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辟汤池,修殿宇,建宾馆,开花园,使古老的华清宫焕发了青春,成为人民群众游乐之处。</p> <p class="ql-block">白壁为纸,是天地铺展的素绢,不染尘埃,静候岁月落笔;石景为画,是山骨凝就的诗行,或嶙峋如篆,或浑圆似赋,将千年的风骨刻进层叠的肌理;流水做音,是时光拨响的琴弦,时而清越如碎玉溅阶,时而低回若轻吟浅唱,把山的沉静、石的苍劲,都谱成了流动的韵脚。</p> <p class="ql-block">龙湖镜天,充满诗情画意,刻在九龙湖畔自然山石上——这“龙湖镜天”四字,似被湖风揉碎了云影,轻轻按进了山石的肌理里。九龙湖畔的山石本就带着岁月的温润,层叠的岩纹像凝固的水波,恰好托住“镜天”的澄澈。</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华清胜地,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静静地铺在湖边,让人们回想起唐玄宗和杨玉环缠绵悱恻,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长恨歌》广场,取名自白居易《长恨歌》,是大唐华清城的核心区域。广场以诗为魂,以史为韵,将盛唐气象与浪漫爱情完美融合,成为游客体验唐文化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中央矗立的《长恨歌》主题雕塑群,由中央美术学院大师精心打造,通过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千古爱情传奇,层层雕琢间,将诗中“回眸一笑百媚生”“七月七日长生殿”等经典场景定格,让游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盛唐的华美乐章之中。</p> <p class="ql-block">环绕雕塑的水池与喷泉,更在光影交错下演绎着《女娲补天》等梦幻水舞,为广场增添了灵动与诗意,使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文旅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周围的几组群雕再现了唐玄宗在逃往成都过蜀山时“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以及回朝路过马嵬坡时“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情貌传神,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长恨歌》雕塑中间一层表现的是爱情庆典的欢歌漫舞场景,以恢弘大气的雕刻手法,生动再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大婚时的盛世盛景。层叠的舞袖、飞扬的乐音、欢腾的人群,被巧妙凝固于铸铜与石材之间,仿佛将“霓裳羽衣曲”的悠扬与宫廷盛宴的热烈永远定格。</p> <p class="ql-block">乐伎们手持琵琶、笙箫,舞者身姿婀娜、裙裾翩跹,宾客们举杯相庆,欢声笑语中洋溢着爱情的甜蜜与皇家的尊贵。</p> <p class="ql-block">整个画面充满流动的韵律与热烈的氛围,将盛唐宫廷的繁华与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千年之前的喜庆殿堂,感受着盛世大唐的恢弘气度和至美爱情的永恒魅力。</p> <p class="ql-block">《长恨歌》雕塑中的马嵬坡场景,深刻再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高潮时刻。雕塑以凝重的笔触刻画了兵变突发、杨贵妃被赐死的悲怆瞬间。</p> <p class="ql-block">凄冷的月光下,杨贵妃身着素衣,神情哀婉而决绝,身影在刀光剑影中显得格外孤寂;唐玄宗悲痛欲绝,目光中充满无奈与哀伤,君臣侍卫环绕四周,或低头垂泪,或神情惶恐,将“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惨烈与哀婉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雕塑通过人物姿态、表情与环境的精心布局,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与悲凉氛围,既还原了历史的沉重,又传递出爱情在命运面前的脆弱与无奈,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深刻体会那段千古绝唱的悲剧力量。</p> <p class="ql-block">宫廷思念场景。杨玉环被赐死后,唐玄宗不思茶饭、夜不能寐。此情节是整个故事中场景气氛最安静,内心对白最为丰富而复杂的部分,也是整个长恨歌乐章中的承接部分和低音部。创作者通过以烛火的“明”衬托宫廷中的“暗”,以丫鬟挑灯夜巡的“动”衬托宫廷中夜深人倦的“静”,以丫鬟太监浓浓的“困”衬托皇帝痛失所爱无心入眠的“醒”,让整个雕塑气氛层次分明,意境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春寒赐浴》广场的主题雕塑,它定格的瞬间,源自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千古绝唱,将唐玄宗与杨贵妃那段缠绵悱恻、又最终走向悲剧的爱情故事,以具象的形态矗立于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线条与轮廓,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帝王家的极致荣宠与无常命运。它不仅是对一次沐浴场景的再现,更是对一个辉煌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隐喻。</p> <p class="ql-block">在《春寒赐浴》雕塑下部的历史画卷中,侍女们的动作多为持物、扶持或准备浴具等,细腻勾勒出盛唐宫廷生活的严谨礼仪与精致风貌。她们或双手捧持华贵浴巾、香料,或轻扶贵妃,神情恭谨,动作优雅,展现出宫廷侍奉的森严秩序与细腻温情。</p> <p class="ql-block">《霓裳羽衣》广场上的主题雕塑,以飞旋的霓裳羽衣为意象原型,通过流线型金属骨架托举层叠渐变的彩色琉璃羽片,在光影流转间勾勒出盛唐乐舞的律动韵致,基座镶嵌敦煌藻井纹样与《霓裳羽衣曲》乐谱浮雕,将丝绸之路上的乐舞传奇凝于时空交汇的立体诗篇。</p> <p class="ql-block">《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创作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其灵感来源于他梦游月宫的经历——据传玄宗在梦中游历月宫,聆听仙乐、目睹身着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醒来后凭借记忆将缥缈仙乐记录下来,最终谱写出这部融合神话色彩与道教意境的宫廷大曲,成为盛唐音乐艺术的巅峰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唐玄宗李隆基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深受宠爱且精通音律的杨贵妃凭借其卓越的舞蹈天赋与对乐曲意境的深刻理解,精心编排并演绎了与之相配的《霓裳羽衣舞》,此舞融合了道教仙韵与宫廷华美,衣袂飘飘如仙子凌波,在梨园霓虹灯影的映衬下,成为盛唐宫廷乐舞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映射出开元天宝年间皇家对艺术极致追求与浪漫想象。</p> <p class="ql-block">雕塑通过细腻的雕刻技艺,展现了唐代宫廷舞蹈的优雅与华丽,其线条流畅灵动,衣袂飘舞间仿佛凝固了舞者旋转的瞬间,生动再现了盛唐时期宫廷乐舞的华美气韵与艺术魅力,令人在静观中感受到千年之前的歌舞升平与文化辉煌。</p> <p class="ql-block">《温泉铭》石刻广场上的主题石刻,彰显“温泉之源,流韵千年,承载岁月沧桑,见证历史变迁。石刻巍然屹立于广场中央,铭文镌刻盛世帝王之雅意,如史笔般诉说着古老温泉的传奇故事。每一道刻痕皆为时光印记,每一字句皆是文化传承,将温泉的氤氲之气与盛世的恢宏气象凝于石上。</p> <p class="ql-block">照壁上“华清宫”三字虽署名郭沫若先生所题,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华清池作为唐代皇家温泉宫苑,历史悠久,自古便是帝王游幸之地,尤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后,华清池被开发为旅游景区,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华清池”之名,郭沫若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曾为其题写“华清池”三字,笔力遒劲,飘逸大气,深受赞誉。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景区定位的提升,管理部门为凸显其历史渊源与皇家气派,决定将景区名称由“华清池”改为“华清宫”,以还原唐代宫苑之名。由于郭沫若先生并未单独题写过“华清宫”三字,景区便在其原有“华清池”题字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将“池”字替换为“宫”字,形成了如今东门、西门牌匾上的“华清宫”字样。</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大唐华清城”石刻,宛如一部镌刻于时光之上的史书,承载着大唐王朝的辉煌与沧桑。回溯历史长河,华清宫自古便是皇家胜地,其渊源可上溯至西周,然其鼎盛却在大唐。唐玄宗时期,为满足帝王后妃沐浴温泉、游赏休憩之需,大兴土木,精心营建,使华清宫规模空前宏大,建筑华丽精美。那“大唐华清城”石刻,恰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凝练见证。</p> <p class="ql-block">"唐昭应城城墙遗址"是昭应县为数不多的历史遗存之一。据史料记载,昭应城始建于唐代,其地原属京畿要地,因临近骊山温泉,唐玄宗常幸临此地,遂设昭应县,取“昭示祥瑞、应天顺人”之意,城池随之兴建,用以拱卫行宫、安置官署与扈从。城墙初以夯土筑就,外砌青砖,高厚雄伟,四门规整,俨然一座兼具防御与礼制功能的唐代典型县城。其城址布局遵循唐制里坊制度,与长安城遥相呼应,体现了中央集权下地方城邑的规制统一。</p> <p class="ql-block">唐华清宫梨园遗址博物馆,是依托唐代梨园遗址建立的全国唯一以“唐梨园”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华清池管理处在维修会议室时,偶然间在地下发现了一组比较完整的唐院落建筑遗址和一座汤池遗址。后经考古专家系统考察和论证,同时根据华清宫所遗留下来的唐宋史志资料和图录所记载,确定这里就是唐代华清宫梨园遗址,也是当年梨园弟子们住宿、沐浴、演练歌舞的地方。1998年在原址之上建成了专题性遗址博物馆,2018年重新布展开放。也是全国首座梨园文化专题博物馆。这里以“寻梦梨园”为展陈主题,由“盛世华章”、“梨园寻梦”、“梨园祖庭”三部分构成,又分为了小汤遗址、梨园模型、梨园文物、梨园乐舞和梨园鼻祖五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华清宫梨园遗址发现于1994年1月,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处发掘出土的唐梨园遗址,对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宫廷布局及古代音乐舞蹈发展史,提供了珍贵详实的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透过脚下的玻璃,可以清晰地观赏唐华清宫梨园遗址,那一方方青石地基、蜿蜒的排水沟槽与残存的建筑构件尽收眼底。昔日梨园的布局轮廓在玻璃下若隐若现,仿佛能窥见盛唐时期乐师们在此切磋技艺、舞者翩翩起舞的繁华场景。阳光透过玻璃洒落,光影交错间,遗址的每一处细节都被赋予了故事感,残砖碎瓦似乎在低语着宫廷乐舞的辉煌过往,让人不禁遥想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共赏梨园乐舞的浪漫与奢华,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在此刻交融,令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梨园弟子沐浴的“小汤”遗址静卧于历史尘埃之中,青石残垣间仿佛仍回荡着梨园弟子的浅吟低唱与水雾中的丝竹之声,见证着盛唐乐舞文化的辉煌,也诉说着那个时代艺术与生活的诗意交融。</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陈以“寻梦梨园”为主题,由“盛世华章”、“梨园寻梦”、“梨园祖庭”三部分构成,通过复制历代乐舞俑、壁画及艺术创作的绘画、雕塑等作品为内容,用背景文化与文物遗址相结合的情境表现,讲述梨园鼻祖唐玄宗和杨贵纪、李龟年、谢阿蛮等梨园人物及故事,揭示盛唐华清宫梨园特珠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梨园鼻祖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685-762年),是唐代的第六位皇帝,以其在位初期开创的开元盛世而闻名。然而,除了他的政治成就外,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作为梨园的鼻祖,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梨园最初是皇家禁苑中的宴饮游乐场所,由于唐玄宗对音律的极度热爱,他将梨园改造成了皇家训练歌舞戏曲的机构,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音乐、舞蹈和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皇家学院。</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是一位音乐天才。他精通多种乐器,如琵琶、横笛等。他还能作曲,一生中参与创作了无数的歌舞曲目,《霓裳羽衣曲》就是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唐玄宗尤其擅长羯鼓的演奏。有一次他问当时的大音乐家李龟年:“你演奏羯鼓的技艺高超,你学习羯鼓时打断了多少根鼓杖?”李龟年回答五十多根。唐玄宗笑着说不算多,自己打断的鼓杖可以放下三个立柜。</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在处理朝政之余,常常来到梨园,亲自教导弟子们学习乐器和歌舞,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极大热情和投入。</p> <p class="ql-block">为了将梨园发展壮大,唐玄宗亲自挑选了30名少年儿童,从小培养他们的音乐才能,并请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为梨园编写节目,这些弟子在唐玄宗和其他优秀创作人员的培养下,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李隆基除了在政治、音乐和戏曲方面的成就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是唯一一位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帝王,其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深受后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在梨园遗址博物馆内,展出了梨园遗址出土的85件珍贵文物及15幅乐舞壁画,这里不仅是梨园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海内外众多梨园弟子纷纷前往梨园遗址博物馆寻根祭祖,探寻梨园艺术之源头。</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开元通宝铜钱与陶洗水波纹陶罐尤为引人注目,它们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之中,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岁月的辉煌与厚重。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古代匠人技艺与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它们与博物馆内的其他展品一起,构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带领观者穿越时空,沉浸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透过玻璃凝视那枚开元通宝铜钱,其古朴的铜色与清晰的纹路仿佛将盛唐的繁华集市、商旅往来的喧嚣场景重现眼前,见证着古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与货币制度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而一旁的陶洗水波纹陶罐,造型质朴典雅,表面水波纹饰如凝固的时光涟漪,细腻的线条流淌着先民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感悟,似乎能让人触摸到历史长河中那些平凡而温暖的生活片段。</p> <p class="ql-block">“唐舞伎须弥座”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是华清宫中的古建筑基石,为青石质地、长方体,品质残缺。乐舞伎们身披长袍、肩缠飘带、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博物馆里还展出着当时很多不同种类的乐器,每样都很精美。在梨园排练时,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马上就会加以纠正。</p> <p class="ql-block">玄宗还善于打羯鼓,常常亲自为乐队击鼓。一次梨园排戏,玄宗看得兴起,也换上衣,参加表演,在他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很 成功 。所以说,玄宗真是位多才多艺的君王,他一生所作的曲子数不胜数,最经典最有名的便是《霓裳羽衣曲》了。</p> <p class="ql-block">开元二十八年,杨 玉环 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由于其所作的《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p> <p class="ql-block">之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到了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p> <p class="ql-block">津阳门,俗称东门,是华清宫的正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华清宫的整体格局紧密相连。从西周周幽王在此建骊宫起,历经秦始皇改骊山汤、汉武帝扩建为离宫,再到唐玄宗时期将离宫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华清宫,津阳门始终是这座皇家宫苑的重要门户,见证了千余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其形制与风格延续了唐代宫殿的恢弘气度,房檐下悬挂的“华清池”金字匾额,由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更添了几分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步入津阳门,最抢眼球的是一尊杨贵妃半披浴纱的雕塑,历史的烟云仿佛在她身侧凝滞。那浴纱并非寻常织物,细看竟似由盛唐的月光与骊山的雾气织就,半透间隐约勾勒出“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旧梦。</p> <p class="ql-block">她侧身的姿态恰似刚从华清池畔起身,指尖还沾着未干的水珠,而那水珠里,仿佛倒映着安史之乱的烽火与马嵬坡的秋雨——这尊雕塑不只是凝固的石像,更是盛唐由极盛转向倾颓的隐喻:浴纱遮不住的不仅是绝代风华,更是盛世背后暗涌的危机。</p> <p class="ql-block">当指尖触碰冰凉的石材,恍惚间竟似能听见历史的叹息,从津阳门的砖缝里漫出,诉说着那个时代最璀璨也最悲怆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唐御汤遗址”发现于1982年4月,经考古工作者8年的发掘考证,在遗址内清理出“星辰汤”、 “莲华汤”、 “海棠汤”、 “太子汤”和“尚食汤”5组汤池遗址和众多的文物遗迹。1990年9月,建成了我国目前唯一的“汤池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星辰汤”是唐太宗李世民“汤泉宫”的文化遗存。始建于公元644年,是专供唐太宗李世民所用的“御汤”,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御用汤池。</p> <p class="ql-block">星辰汤门前楹联为“星辰熠耀贞观千古事,魁斗独尊盛世帝王汤”。这副楹联不仅展现了星辰汤的历史背景,还体现了其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上联中的“贞观”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寓意着星辰汤见证了唐朝的辉煌时期。下联中的“魁斗”指的是北斗七星中的魁星,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星辰汤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一般在夜晚沐浴,可仰望天上的星辰,故称“星辰汤”。汤池的造型平面呈现“北斗七星”形状,分为“斗池”和“魁池”两部分,位于南部的斗池受后代改建破坏而不全,北部的魁池相对完整,呈长方形。</p> <p class="ql-block">星辰汤离温泉水源最近,地理位置最优越。泉水因自然漫溢涌入汤池,形成了自流水式的沐浴方式,水从一边进入后冲击硬壁而返回,形成冲浪式的沐浴方式。</p> <p class="ql-block">“莲华汤”,又名御汤九龙殿,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是专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之处,其建造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唐玄宗在位期间,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宫廷生活更是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为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满足自身对享乐生活的追求,唐玄宗下令扩建华清宫温泉设施,莲华汤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据《明皇杂录》记载,安禄山曾从范阳献上白玉雕刻的鱼龙凫雁以及石梁、石莲花等精美工艺品,玄宗命人将其放置于温泉之中,又将石梁横亘在温泉上,使整个汤池呈现出“莲花”漂于“八边形”上的独特景观,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典雅而高洁。</p> <p class="ql-block">莲华汤的造型设计也并非随意而为,其上层平台呈写意的莲花状,契合了唐玄宗尊崇道教、追求长生的愿望,下层为规则的八边形,象征着大地的八个方位,寓意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这座汤池不仅是一处沐浴场所,更是唐朝皇室奢华生活与独特审美观念的象征,见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度过的诸多时光,也承载着大唐盛世的繁华与辉煌,成为了研究唐代建筑艺术、沐浴文化以及宫廷生活的重要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海棠汤”,俗称贵妃池,建于公元747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专为宠妃杨玉环打造的专属御用汤池,其诞生背后暗含着盛唐宫廷的浪漫与权力逻辑。彼时的唐朝正值天宝年间,国力鼎盛、文化繁盛,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已臻极致,华清宫作为皇家避寒沐浴的行宫,自然成为展现这份情感的绝佳舞台。</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在扩建华清宫汤池群时,特意摒弃了传统汤池的规整形制,以“海棠花”这一兼具柔美与华贵的意象为蓝本设计汤池,既呼应了杨贵妃“芙蓉”乳名所蕴含的娇艳气质,又暗合唐代宫廷对自然意象的极致追求——海棠在唐代被视为“花中贵品”,常被用于象征女子的温婉与尊贵,这份“量身定制”的设计,本质上是帝王将个人情感融入建筑艺术的浪漫表达,也是杨贵妃盛宠地位的直观见证。</p> <p class="ql-block">汤池的建造规格同样考究,由青石砌成双层台结构,长3.6米、宽2.9米、深1.2米,池底中央设有莲花状喷口,通过陶水管与华清宫温泉总水源相连,温泉水经喷头四散喷涌时,既能形成温和的水流按摩,又营造出“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氤氲氛围,这种兼顾实用与诗意的设计,折射出盛唐皇家沐浴文化的精致与奢华。</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正是对海棠汤使用场景的经典描摹,也让这座汤池与李杨爱情故事深度绑定,成为后世感知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文化符号。如今的海棠汤虽历经千年风雨,池底的汉白玉底座与门楣石刻仍存,无声诉说着盛唐的风流往事,更让这段历史从文字记载中走出,化为可触可感的实景记忆。</p> <p class="ql-block">太子汤虽常与唐玄宗李隆基关联,但其建造实际可追溯至唐太宗贞观年间——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命工匠阎立德修筑星辰汤时,同步为皇太子修建了太子汤,初衷是让储君沐浴温泉、涵养身心,彰显“父皇恩泽”。事实上,太子汤的核心意义始终围绕“皇权传承”展开——它的进水口与唐太宗的星辰汤相连,温泉水从“御汤”流至太子汤,既规避了礼制上“太子与皇帝平级用水”的僭越问题,又以“承沐父皇余温”的象征,传递着皇位继承的正统性。</p> <p class="ql-block">此后,包括李治、李显、李旦、李隆基在内的十位唐代皇太子都曾在此沐浴,其中李治、李显、李旦、李隆基四人最终登基为帝,让这座汤池成为李唐王朝皇权传承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而“寿王李瑁使用太子汤”的说法,源于李瑁曾短暂担任太子的特殊经历:李瑁本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因生母武惠妃受宠,一度被玄宗考虑立为储君,虽最终未正式册封,但在武惠妃得宠期间,他可能以准储君身份使用过太子汤,后玄宗为讨好寿王妃杨玉环(即杨贵妃),更将莲花汤等皇家专属汤池赐予寿王,间接强化了寿王与太子汤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这种设计既体现唐代严格的宫廷礼制,也暗含了帝王对储君“承继大统”的期许,使太子汤超越了普通沐浴场所的功能,成为解读唐代皇权交接与宫廷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如今在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中,太子汤遗址虽经后世重建,仍保留了唐代砖砌结构与长方形池体形制,让今人得以窥见千年前唐代皇室沐浴文化的礼制细节与权力隐喻。</p> <p class="ql-block">“尚食汤”是玄宗皇帝赏赐给尚食局官员的沐浴场所,其他内官也可入浴,这不仅是一处洗去尘埃的汤池,更象征着一种难得的皇家礼遇。在等级森严的唐代宫廷中,沐浴之所的分配严格遵循着身份与地位的规则,能被皇帝特许入浴尚食汤,对尚食局官员而言,是对其职责与贡献的认可,对其他内官来说,更是莫大的恩宠。</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此沐浴时,不仅能享受温泉水滑的舒适,更能真切感受到来自皇权的眷顾,这份“沐浴皇恩”的荣耀,远比汤池本身的温润更令人珍视。这种赏赐也体现了玄宗通过细微的礼遇维系宫廷秩序、凝聚人心的统治智慧,让沐浴这件日常之事,成为彰显皇恩与等级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温泉古源”一号出水口位于星辰汤后面。温泉水来自地下的“常温层”,水温常年保持43℃,不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水内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水质纯净,细腻柔滑。</p> <p class="ql-block">“温泉古源”二号出水口位于夕佳楼下方,地处山脚与溪谷相接的缓坡地带,背倚苍翠的古木山脊,面朝蜿蜒的青溪。其西侧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台地,东侧与夕佳楼的石砌廊桥仅隔十余米,出水口的热气常顺着晨雾漫过桥面,为楼宇添几分朦胧暖意。</p> <p class="ql-block">下方溪流因温泉注入常年不冻,冬季时可见蒸汽袅袅升腾,与远处山间的薄雪形成冷暖交织的独特景致,是当地温泉地貌与人文景观融合的典型节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