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月23日,纪念孔伯华先生诞辰140周年暨儒家文化与中医文化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医药界与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追忆孔伯华先生的学术成就、高尚品格与大家风范,探讨儒家文化与中医文化融合发展之道,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p> <p class="ql-block">孔伯华(1884-1955),山东曲阜人,是孔子后裔。他少年时随祖父学医,秉承家学,刻苦钻研,对病患十分负责,日积月累,阅历增多,医术日益精湛,前来诊病者络绎不绝,而且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病患多有奇效,一时间孔伯华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瘟疫肆虐悬壶济世</p><p class="ql-block">1910年,孔伯华始入京城,开始了在北京城的悬壶济世。1917-1918年的鼠疫,是民国以来的第一场大鼠疫。它爆发在绥远、山西地区,波及到华北及长江流域,遍及近半个中国,疫情十分严重,有一日千里之势。孔伯华和另外几位中医大夫夜以继日,研究治病,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后来,河北廊坊一带又爆发霍乱,孔伯华又投入到防疫治疗当中,每日深入村庄,治愈了大量病患,控制了疫情。其实,对于瘟疫,中医早有研究,会采用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子治疗,扶正气祛邪气,主要是依靠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疾病,所以平时的养生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医术高超发扬中医</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医,基本都在药店坐堂诊病,孔伯华也不例外,在医馆悬壶,名镇京城,很多人天不亮就排起了长队等待就诊。而在用药上,孔伯华自是有其独到之处,就是非常擅用石膏入药,人称“石膏孔”。石膏属性寒凉,若用量不当会伤身体,必须因人而异。而孔伯华将这石膏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人的老病根都被医治好了,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那时正值西医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些人开始抨击中医,而就在汪精卫政权时,更是提出了废除中医的提案。顿时,一时激起千层浪,引发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界代表组织“联合赴京请愿团”,而孔伯华作为华北中医代表,前往汪精卫政府谈判。为了证明中医治病的有效性,当时找来了12个病人,其中6个由西医治疗,另外6个由中医治疗,看看哪一方的效果更好。结果出来后,由中医大夫治疗的病患效果相当好,标本兼治,令汪精卫也十分折服,于是决定不能取缔中医。后来,汪精卫还亲自介绍自己的朋友到孔伯华大夫那里看病,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这下彻底令汪精卫心悦诚服。于是,当局收回取缔中医的提案,并同意成立国医馆。</p> <p class="ql-block">孔伯华还是很多名人的指定大夫,寻医看病非他莫属。当时的一代名伶孟小冬就是孔大夫的忠实患者。孟小东当时住的地方离孔伯华医馆不算远,看病也比较方便。她无论大病小灾,或是稍有不适,就会请孔伯华诊治,孔大夫也总能要到病除。后来,孟小冬到了上海,不久就茶饭不思,没精打采,但她拒绝别人为她看病,仍然只点名让孔伯华诊病。无奈,杜月笙 专程连下三道帖子,邀孔伯华前去上海出诊,并且还特意派一艘小火轮专门搭载孔伯华到上海。见到孟小冬后,一番望闻问切,孔伯华开出了一剂药方: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这其实就是非常普通的“焦三仙”,是专门用来开胃助消化的。开完药方,孔大夫还开解了孟小冬一番,其实,他早已知道孟小冬这个病是因为心情不畅,忧思伤脾,因此导致胃口不好,这时就需要有人跟她说说话,排解烦忧。治好了情志病,再加上药物助消化,还能健脾,自然是功效加倍,没用两服药就痊愈了。 </p> <p class="ql-block">A医心济天下李成永,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孔伯华传承学院,多次进修于北京大学,医海沉浮三十余载,潜心研修岐黄之术,,全国执业中医师证,全科医师,执业中药师证,合法执业,是:三辨六法,靶向消瘤。求是派创始人段汝钦北京特聘博士的入室亲传弟子;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学术传承人;求教于国医名家郝万山,腹诊大家王宁元博士,等名师的悉心传授。在临床中受脾胃论,血证论,医林改错等名著影响最大,形成以脾胃为中心,以活血化瘀,运脾调肾等治则,擅治脾胃病,男科,妇科,中风,偏瘫后遗症,现代病(高血脂,脂肪肝,痛风,新冠后遗症等)。等疑难杂症。并且潜心研究口感,使患者易接受,能按疗程服用,大大提高了疗效!欢迎咨询13869443164微信同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