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升龙画论·第一章《典型论》1.10

孙建克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i0x8p2a"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一章《典型论》1.09</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章 典型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人物画与人物照相</b></p><p class="ql-block"> 19世纪中叶,当西方绘画艺术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达格雷发明了照相术。照相的效果,所达到的真实感大大超越了人工绘画。这一发明对西方绘画界如当头一棒,将其弄得晕头转向,走投无路,很快在照相机前认输退却,抛弃了自己的阵地让与照相,自己则转入变形乃至走抽象绘画的道路。这里首先证明,西方的绘画艺术本身原不过只起着照相的作用而已!当时的照相还是黑白色的,哪能和如今彩色的照相相比?如今的彩色照相自然魅力更大,在真实外象方面绘画难追及。再加上电脑的应用,照片还可以在电脑中再加工修改。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如今的“后现代”绘画,欲重新回归古典派,真好像当年在小力士前面脱逃,而今反要在大力士前面比高低,不得不使人怅然。</p><p class="ql-block"> 人物画从来大多数都只起照相的作用,中外都一样,无法否认。其原因在于不知运用“三要素”。难道照相就不可用“三要素”?可以,但有很大困难。虽然现实生活都必有内涵,但现实生活的内涵又都隐藏在外象之中,必须由人发现,没有发现,便不知其为什么内涵。这一点也就是历来唯心、唯物两派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画家发现其内涵后,可记于脑中,回到画室再加以构思,将其多余的部分删去,不足部分增加,然后绘制出作品,突出内容,完成任务。而摄影家一般缺乏画家的修养,难以发现内涵,即使发现出来,又有两大困难:(一)当下难将其拍摄下来,即使照相机带在身边,待准备完毕,那个形象早就变换了。(二)突出中心有困难,多余的删不了,缺少的增不进来。即使被摄下来也不够简练集中,或欠缺些什么,除非事后雇戏剧演员排演一遍。如果是历史题材,那么照相更只能望洋兴叹了!</p><p class="ql-block"> 西方绘画史和摄影史的瓜葛十分有趣。当照相术发明时,绘画认输退让出自己的地盘去搞变形、抽象。而摄影偏偏不守它自己占领的地盘,也跟着绘画去搞变形和抽象,所谓暗房技术。这种现象说明他们都在盲动盲从。摄影的长处在于记录生活,追求绘画的艺术效果一般是不大可能的。但有时可以从一些照片中深入发现内涵。据我所知,温州摄影家王曙先生有一幅摄影作品题目叫《谁是新娘》,就如一幅高级的绘画作品一样。作品画面是十位年轻的姑娘在公路上结队行走——这是温州民间习俗,当一位姑娘结婚时,约九位女友陪送到夫家,这些陪伴者叫“伴娘”。王曙先生在这张摄影中发现了一个内涵,那就是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姑娘们的衣着都十分讲究,九个伴娘和一个新娘在一起,谁也认不出来哪个是新娘。这是一张非常成功的摄影艺术照,若和许多无内涵的绘画作品相比,此照片大胜绘画。</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i2nbviq"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一章《典型论》1.11</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