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426)</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372)</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这么多天的阐述,估计各位茶友对苏轼在茶文化方面,尤其是茶的雅号贡献是非常大的。实际上,他在茶艺方面,也是一个高手,而且,还有自己的“创造发明”。其中,各种文体赞扬苏轼的“提梁壶”的故事最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人对“茶器”知识,知道的不太多。对于苏东坡是如何创造发明“提梁壶”的说法,也是“半信半疑”。即便是“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我也不能“完全相信”的。</p> <p class="ql-block"> 主要理由,有这么几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壶的提法,就不合理。因为,稍微有点茶艺方面知识的人,都知道,从唐代到北宋,基本上是“煎(煮)”茶,器具包括:风炉、茶铫、茶铛等器具。</p><p class="ql-block"> 材质,基本是陶、金属(金、银、铜都有)。</p> <p class="ql-block"> 第二、百度中自己的描述,也是自相矛盾。</p><p class="ql-block"> 东坡提梁壶是宋代苏东坡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所制作的茶壶。“东坡提梁壶”的壶身为灯笼状,饱满圆润,一捺底的成型非常考验匠人的功力,壶嘴一弯流,出水爽利,壶盖轻压壶口,严丝合缝,透气性良好,壶钮为一截枝干形态,既美观大方又拿捏舒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一段是这样的: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p><p class="ql-block">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丬丬,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p><p class="ql-block">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p> <p class="ql-block"> 疑点有这么几个。</p><p class="ql-block"> 一是,苏轼回到常州,是他第三次被贬儋州,特赦返回。不是“弃官”,而且,很快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所有的资料都显示,“紫砂壶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发源于江苏宜兴丁蜀镇,以当地紫砂泥为原料制成。 ”也就是说,苏轼所处的年代,根本没有紫砂壶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三是,有专门的研究者李竹雨先生,提供非常多的史料、出土文物和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实物。都基本说明,在苏轼所处的时间段,没有出现所谓的“提梁壶”。</p> <p class="ql-block"> 当然,有一个说法,我比较认同,就是苏轼吃茶,时间上比较长,量比较大。象唐代那种,一次煮茶,最多够三五人饮用。确实那“茶铫”的容积小了点。他或许就直接用金属的“罐子”去煮了。他的性子又比较急。烫手,如果有一个“把柄”之类的东西,可以直接提起来,倒出来饮用,防止溢出烫伤、便于倾倒,那是完全可能的。信不信,由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图片均为随手拍。</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