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水产收购组:它编织了时代兴衰的交织篇章

我的未来不是梦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鞍水产收购组:兴衰交织的时代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脑海中,马鞍水产收购组(<b>鱼行,集中收鱼的地方</b>),它宛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热闹与繁荣的象征,是当年都昌县集体分设在马鞍的一个收购点(全县在鄱阳湖周边设立多个收购点,便于收购销售,如:棠荫、和合、马鞍、……)。它的发展与落幕,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时代剧,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遗憾,勾勒出了一幅行业兴衰的生动图景,它坐落在村前鄱阳湖国家湿地边,马鞍山下怀抱里的一块平坦地滩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兴起:乘时代东风,绽蓬勃生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上世纪 60 年代,渔业需求量大增如同春风拂过,市场对水产的需要如潮水般激增,马鞍水产收购组(也就是所谓的鱼行)应时而生。它选址于马鞍山嘴码头附近那片平坦的湖滩之上,县水产公司用船运来青砖、团子口的灰瓦以及杉木料,在马鞍山脚下的空旷之地,建起了一座长 24米、宽 7 米、高 6米,颇具气派的金字水屋灰瓦建筑。中间几架驮梁,驮梁是由两根木料兜与兜拼接而成,随屋面平行榫卯结构,呈三角形撗跨前后檐,每根驮梁落脚的地方,是36×36的立柱墙,前后檐各向外伸延一米左右,便于滴水,地面全铺水泥,里面堆满了处理鱼的各类工具:有用于晒鱼的一块块篦竹片和晒鱼用的高脚凳,有腌制鲜鱼的大木桶,洗鱼的循环池子,专用洗涤后腌制鱼获物的盐水池,就连清洁后的垃圾也有专门地方堆放,有专门存放干鱼的仓库,这座简陋却宽敞的“水产工厂”,便是它梦想启航的地方。朝着鄱湖边上向南,开了敞开的几扇大门,不仅方便收购渔民的鲜鱼,也为周边劳作的人们提供了一处歇脚之地甚是方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创业之初,收购组仅有寥寥几位县委派来水产公司的员工,他们怀揣着对水产行业的满腔热情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踏上了这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创业之路。每天,天还未亮,收购组的成员们便已守候在水产仓库,迎接渔民们满载而归。他们精心挑选着每一种鱼,严格按照等级定价收购:特级鱼为鲑鱼,每斤 <b>0.38</b> 元;一级鱼是青鱼、草鱼,每斤 人<b>0.35</b> 元;二级鱼为鲢鳙,每斤 <b>0.30</b> 元;像黄芽头、边鱼等都归为杂鱼,花色鱼据多,价格只有 2 毛多,甚至还有几分钱一斤的鱼,就连甲鱼也不过几角钱一斤。不过统一由生产队集体结算,凭借着诚信与专业,收购组很快赢得了渔民们的信任,越来越多的渔民乐意将捕获来的鱼卖给他们。随着收购量的稳步增长,收购组不再局限于往县城运送晒干的鱼,而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周边城市的水产批发商建立紧密联系,让新鲜的水产如源源不断的溪流,运往各地市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发展过程中,收购组不断壮大团队力量。我记得马鞍有支专门的捕鱼队,由各生产队抽调一至两人组成,队里还有些擅长捕鱼的渔民常年下河作业。其中马鞍专业渔民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董新成、董新光、邓金才、胡茂林、胡茂发、胡正生、胡买牛、胡德兰、胡德昭、胡大明、戴熙云、胡茂丙、吴绍汉</b>等,全队共有十多条船、二十来人,如今这些人已悉数离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整个马鞍大队分为两个连:一个专注于农业生产,另一个则专门从事渔业生产。渔业连常年在湖里捕捞,吃的是县政府供应的回供粮,每位渔民都有专门的回供粮购买本,每月都有限量。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这让农业连的人十分羡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收购组还吸纳了众多经验丰富的收购人员和销售人员。县政府下派一个姓肖的和姓詹的,长年处理收购。据老渔民胡金洲回忆,都昌县左里镇的李应康便是其中一员,此人极具经营头脑。同时,收购组特意招收剖鱼技术精湛的工人,全力保障水产品的新鲜度,以便囤货存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鼎盛:辉煌荣耀时,尽显龙头风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在成立水产组(鱼行)之前,政府为统一渔民捕捞管理,县收购组曾借用胡勇自然村祖堂,然而鱼腥味弥漫,令村民叫苦不迭。后来,在县政府的妥善安排下,于远离村庄的湖边另辟新址,运来建筑材料,建造了后来的收购站。经过数年的拼搏奋进,马鞍水产收购组迎来了它的鼎盛辉煌时期。此时,收购组已拥有一支庞大且专业的团队,仓库里各类鲜活水产堆积如山。特别每年冬月十六日开河捕鱼的日子,鱼儿更是多到鱼行内装不下,鱼行内的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在各生产队请人杀鱼,那劳动场面是相当壮观,杀鱼的、腌鱼的、晒鱼的,可谓是忙里忙外井井有序。杀鱼的是:首先去鳞,斩掉所有鱼鳍,再将每条鱼从尾部开始,从背部直致鱼头背脑壳开边,清理出鱼内脏、鱼腮,一条完整的鱼,剖杀得大功告成,洗涮干净放入装有盐水的大木桶进行腌制,甚至是砖及水泥砌的水泥池,卤水是一粒粒颗粒较大盐巴浸泡的。有的人把腌制好的鱼,拿出来去晒,晒场不够用,就用马鞍山上砍来的竹子做简易的架子,就是立四根一样高的柱子,架上竹干再放上竹片子,摆到了湖边,晒的鱼是一排排如当时晒的薯片,晒时费工费时,每条鱼是一条条放平整便于出晒,那场面相当气派。这里每日有满载水产的干货船如出征的舰队,从收购组出发,驶向县城总站,将水产品运往各大省城。收购组的业务范围不仅覆盖整个马鞍地区,还拓展至周边县,如谢湖坝内的鱼,湖口屏峰鄱口水产场、徐万涧堤内的鱼获物,甚至更远的地方,星子、庐山、九江蛤蟆石、青山水产场的鱼,都到此地出售,是当之无愧的成为全县水产行业的龙头企业。鱼行里品种齐全,许多绝迹的鱼类,那时应有尽有,如鲥鱼、比目鱼、胭脂鱼等,随地可见,可那些鱼现在失传了,特别是鲥鱼,吃起来味道鲜美,可鱼刺特别多容易卡喉,从湖里捕捞上岸,要立即处理,否则就坏了,当时渔民流传句顺口溜来形容鲥鱼,什么:“鲢鱼身子、鲩鱼嘴,凤尾鱼尾巴、鳙鱼鳍,"它的价钱也只是二级鱼,0.35元1斤,现在的价值可想而知,还有那甲鱼捕捉来的水产组不收,也无人问津,只有渔民带回家,用吊礶煮熟、再撕开用作料抄着吃,那味道可香啦,我每年都要吃上几只,还有那长江回游鱼,大口鲇鱼是马鞍至今的特色,不过有的鱼是有季节性的,长江洄游鱼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辉煌岁月里,收购组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他们资助贫困学生,助力他们追逐梦想;帮助五保户和困难渔民改善生活条件,送去温暖与关怀。收购组还时常将剖出的鱼内脏送给山里人,对于那些从未尝过鱼的山里人而言,用鱼头或鱼内脏搭配萝卜、辣椒等食材炖煮,味道鲜美可口。这一善举不仅提升了当地水产的知名度,还增进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情谊。一时间,马鞍水产收购组成为人们口中的美谈,是当地的骄傲象征。记得中学时期,山里的同学就曾打趣说:“马鞍人是吃鱼王,山里人只吃鱼肠。”那时,我常随大伯送鱼到水产组,返程时总会带上些鱼内脏或鱼头改善生活。当时,前往水产组的路偏僻阴森,路两边坟地林立,透着一股邪气,只有结伴而行才敢前往。但随着鱼获物增多,这条路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转折:市场风云变,危机悄然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然而,时代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市场亦在无声中悄然变革。水产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众多大型水产企业携先进技术、雄厚资金与广阔销售渠道涌入市场,如同汹涌浪潮,给马鞍水产收购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鱼贩子兴起,他们随渔民一同出湖,靠船收购,且给出的价格高于水产组,致使送往水产组的鱼获物日益减少。同时,渔民有时也选择将捕来的鱼直接拿到市场售卖,所谓的是鲜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水产品质与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吃鲜鱼的比较多,腌制的很少有人买。尽管马鞍水产收购组一直重视质量,但在人们的消费方面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一些对手凭借先进的收购手段,打出“快捷、省时、新鲜、安全”的运作模式,吸引了大量渔民,导致收购组无鱼上岸,县总收购站路途遥远,来回成本高昂,最终陷入无鱼可收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因收不到鱼,收购组内部问题也逐渐凸显。随着如此规模之大,经营管理难度剧增,部分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因鱼获物减少,员工数量随之削减,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受挫,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员工也是拖拖拉拉,在马鞍岛村庄四处转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落幕:繁华终散去,反思启新程</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在重重困境的夹击下,马鞍水产收购组终究未能抵挡衰落的命运。市场份额不断缩水,资金链逐渐断裂,收购组不得不削减收购量,缩小业务范围。员工陆续离职,有那么几个员工,至今与马鞍渔民当亲戚来往,曾经热闹喧嚣的仓库变得冷冷清清,一片寂静。最终,马鞍水产收购组无奈宣布倒闭,统一被县水产局收编,鱼行内的设备,该搬走的全部充公,没有被搬走的也交付马鞍大队管理,曾经的辉煌如梦幻泡影,在时代的浪潮中消逝得无影无踪,剩下的财产也无人问津。随着马鞍青云寺的重建,倒塌的水产组砖块被善男信女们担上马鞍山用于建设庙宇,剩余未倒塌部分,成了养殖户放养鸭子遮风挡雨的地方,后来因无人修缮,残墙断壁逐渐风化,连地基都在移民建镇建房时全部抬走,现在时代前进的脚步向前发展,原有的地盘开发建成了生态农庄,原来水产的轮括(鱼行)都难以寻找。目前,鄱阳湖禁捕十年,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渔业的发展和有予管理,会更加兴旺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它的落幕令人惋惜,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顺其自然吧,但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在市场竞争的残酷战场中,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变化,勇于摸索创新,强化管理。同时,更要高度重视社会人才培养与技术升级,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鞍水产收购组的发展与落幕,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宛如一部无声却震撼的纪录片,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兴衰沉浮。它就像一座伫立在时光长河中的古老灯塔,曾经以明亮的光芒为众多渔民者照亮前行的航道,引领着水产行业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它蓬勃发展的那些岁月里,它是活力与希望的象征,无数人在这里挥洒汗水、追逐梦想,它的繁荣是行业兴盛的生动写照。然而,随着时代巨轮的滚滚向前,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如汹涌潮水般袭来,它终究没能抵挡住时代变迁的冲击,缓缓落下了帷幕。但它留下的故事,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的经历让我们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唯有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前行节奏的步伐,续写辉煌篇章。时代的列车永不停歇,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如同列车上的乘客,若不紧握创新与进步的扶手,就可能被无情地甩下车去。我们应从马鞍水产收购组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智慧,去拥抱变化、迎接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以马鞍水产收购组为镜,在时代的舞台上,舞出属于我们的精彩。无论前方是荆棘满途还是繁花似锦,都要怀揣着进取之心,踏浪前行,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壮丽史诗,让辉煌在不断的奋进中永恒延续。</p><p class="ql-block">(完)</p> <p class="ql-block">部分渔民还拿出当年吃回供粮的本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