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七百年的泗城岑氏土官土司

一笑一尘缘

<p class="ql-block">凌云县七百年的泗城岑氏土官土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西)土司形势:四府三十七州,形势宛然一衰周战国图。区分畛埒,远交近攻,虽暴寡凌弱,残杀夺略,终莫能越其尺寸。其主幼弱寡昧,则头目用事,似三家六卿之类。寡弱甚者,割村为质,如列国割地献城之例。然有年月刻版,岁盈则反,倾义重士,有似四君。”</p><p class="ql-block">——(明)邝露《赤雅》凌云县土地上,七百年的泗城岑氏土官土司◎思恩编辑部(阿素喇)在桂西北,泗城岑氏土官家族从北宋末年扎根桂西,到雍正年间改土归流落幕,近七百年里,他们手握兵权、治理一方,与周边土司周旋,留下满纸跌宕起伏的故事。——他们既是地方的“土皇帝”,也是朝廷治理边疆的“工具人”……▲凌云县今景</p><p class="ql-block">北宋:边陲纳款泗城岑氏并非广西本地人,其源头可追溯至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前后。当时越南(时称交趾)对边境溪峒首领手段狠辣,如不肯臣服交趾李朝,抓到便杀,七源州(今越南谅山附近)首领岑庆宾心生畏惧,率全族北迁,最终在今广西凌云县落脚。岑庆宾抵达新地后,仍保留老家“七源州”的名称。彼时宋朝正打算放弃边境部分难守之地,便顺势让岑庆宾在凌云重建“七源州”,归邕州(今南宁)管辖。不久,岑家又占据了邻近的泗城(今乐业一带),“七源”与“泗城”自此相连,成为岑家的根基之地。到了北宋末年,西南一带散落着不少羁縻州(朝廷间接管辖的少数民族区域),泗城州(今广西凌云、乐业一带)便是其中之一。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大观二年(1108年),蔡京在奏折中提及:“宽乐州、安砂州、谱州、四州、七源州,先次纳款归明”——这里的“四州”,实为泗城州,因当时朝廷文书抄录易出错,“泗”被误写为“四”。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岑家出现一位名叫岑汝弼的首领,颇具胆识,敢于与当地另一大家族黄家争夺“马市”生意。在当时的西南地区,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掌控马市便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岑汝弼成功从黄家手中夺取几块土地,进一步扩大了岑家的势力范围。不过岑氏真正在泗城站稳脚跟,要追溯到更早的宋末。当时岑氏以七源州、泗城州为根基,慢慢吞并了周边的露城(今田林潞城)、利周(今田林利周)、殿州(今百色汪甸),一下子掌控了五个州的地盘。到了景定三年(1262年),岑邈的儿子岑从毅(岑从进的弟弟)又往南扩张,夺了侬氏的归化州(今那坡县),归顺宋朝后,这地方改名叫来安州。这一步至关重要,为后来岑氏打造“来安路”势力圈寻得了突破口。元朝:五路争霸元朝统一南方后,岑家迎来发展的重要阶段。元朝初年,西南土司格局大乱,民间有句谚语叫“潘州田、杨,广西岑、黄”——岑氏和黄氏是妥妥的两大巨头。那会儿左、右江地区有五路,黄氏一开始占了思明、田州、太平三路,势头很猛;但岑氏也不弱,牢牢抓着来安、镇安二路。岑汝弼的孙子岑从进,手握七源、泗城、利州(今田林县)等五个州,被元朝封为“来安路总管”,这个官职相当于当地的军政一把手。岑从进的儿子岑雄还对邻居的土地虎视眈眈。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岑雄甚至敢于与元朝朝廷叫板,后来朝廷派人招安,他才让儿子岑世坚出面投降。真正让岑氏势力腾飞、将岑家推向顶峰的,是元朝中后期岑雄的儿子岑世兴。他爹岑雄是来安路总管,手里已经有不少地盘,到了岑世兴掌权,直接开启扩张:延祐六年(1319年),他杀了唐兴州(今百色北)的黄家首领,占据了黄梦祥的唐兴州;之后又接连抢了武龙、顺龙、归乐(今百色澄碧湖)等十几个州寨,甚至把特磨道侬氏的罗佐州(今云南高宁县东北)也收入囊中,还把上林州(不是现在的上林县,古代广西有三个上林)拆成上林、安隆两个寨。到最后,来安路成了坐拥十六州二寨的超级土司,地盘横跨今天的广西百色、河池和贵州罗甸、望谟等地,岑氏在桂西的地位彻底稳固。元朝朝廷难以管束岑世兴,只能通过授予虚衔来安抚他。泰定元年(1324年),朝廷封他为“怀远大将军”,实则是变相承认他的既得利益。岑世兴这一生,将岑家从一个中等土司,发展成了西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不过家族内部也不太平。岑雄有五个儿子,岑世兴是老大,袭了总管位,其他兄弟分到下属小州任职。老三岑世忠当了安隆寨土官,不服大哥,居然带兵攻打岑世兴,还上奏朝廷想把安隆寨改成宣抚司,跟大哥平起平坐。幸好元朝没同意,不然岑氏可能早内斗分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三百年沉浮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岑家内部也爆发了争斗。岑世兴有两个儿子:长子岑恕木罕,次子岑铁木儿。按照规矩,岑恕木罕继承来安路总管之职,岑铁木儿仅得到一个虚衔。然而,岑铁木儿的儿子岑伯颜并不甘心,一直伺机寻找翻盘的机会。明朝开国,岑氏面临关键抉择。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准备南下广西,机会终于来临。岑世兴的孙子岑伯颜(原名叫岑铁木儿之子)敏锐地察觉到局势变化,拉着次子岑永泰,还有刚夺了太平路总管的黄英衍,一起跑到湖南潭州(今长沙)投奔湖广行省平章杨璟。为了讨朱元璋欢心,他还把蒙古风格的名字改成“岑坚”——这招很管用,朱元璋正担心岑、黄两大族不服管,见他们主动归附,立马封岑伯颜为田州府(今田阳)知府,子孙世袭,还让岑永泰当了思恩州(今平果)知州。岑伯颜此次归附收获颇丰,不仅获得了实权,还与朝廷建立了联系。但岑伯颜并不满足。洪武五年(1372年),来安府土官岑汉忠(岑恕木罕的儿子)刚去世,其儿子岑郎广刚继位,岑伯颜就诬告岑汉忠的侄子岑郎广谋反。明朝派兵抓了岑郎广,还让岑伯颜兼管来安府。两年后(1376年),来安府被撤销,并入田州府。岑家另一支的岑善忠(岑恕木罕的弟弟)对此十分不满。他原本是泗城州知州,趁着来安路局势混乱,将泗城州的治所从乐业迁到凌云(原来安路的治所),还占据了安隆、上林两个峒(今贵州册亨、望谟)。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索性将泗城州升为“直隶州”,直接归广西布政司管辖,岑善忠成为泗城岑氏新的掌权者。这一轮权力洗牌后,岑伯颜占据了田州、思恩,岑善忠守住了泗城,岑家由此分成“田州支”和“泗城支”,此后各自发展,分道扬镳。岑善忠之后,泗城岑氏出了个厉害角色——岑豹。宣德七年(1432年)他袭职泗城州知州,一上任就没闲着,将“土皇帝”的做派展现得淋漓尽致:先是斗伯母夺权:岑豹是过继给伯父岑瑄的,岑瑄死后,他年纪尚小,由伯母卢氏暂代知州之职。等他长大袭职,卢氏却不愿放权,两人矛盾激化,闹得不可开交。卢氏甚至告他“谋逆”,岑豹后来索性将卢氏软禁起来,还侵占了她的田产。卢氏向朝廷告状,但朝廷远在千里之外,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家族内部的矛盾,比跟外人斗还要激烈。再则是抢利州占地盘:利州(今田林利周)土官岑颜是岑家远房亲戚,岑豹看中利州的好地盘,想让儿子岑振接管。广西布政司不同意,派了岑瑶的儿子岑颜去任职。岑豹不服,正统元年(1436年)直接带兵攻夺利州,用毒箭射伤岑颜,还抢了人家的妻子和财物。后来岑颜想换地盘和解,岑豹也不答应,直到岑颜死后,他干脆彻底占了利州。最后夺程县抗流官:程县(今天峨县)原本归泗城州管辖,后来改属庆远府,还设立了流官(朝廷派任的官员)。岑豹觉得这是朝廷在自己眼皮底下“插钉子”,正统年间直接赶走流官,杀了掌印典史,夺走官印,占据了程县。明朝多次劝说,他根本不听,最后朝廷也无可奈何,只能默认他的行为——这在明朝可是少见的“硬气”。岑豹当了四十六年知州,把泗城州治理得兵强马壮。当时人评价泗城“兵倍田州”,意思是泗城的兵力比岑伯颜后代管辖的田州还要多。他在世时,没人敢招惹,可他一死,岑家又陷入了内斗。岑豹有两个儿子:岑应和岑接。岑应继承知州后,与恩城州(今平果榜圩)土司岑钦勾结,想抢夺田州的地盘。结果弘治五年(1492年),岑钦反过来将岑应和他的儿子岑珪杀害——堪称“黑吃黑”的典型。岑应的弟弟岑接趁机杀了岑钦,接管了泗城州。但朝廷并不承认他的职位,只给了他一个“署州事舍人”的临时头衔,相当于“代理知州”。岑接不服,此后连年带兵征战,一会儿帮朝廷攻打都匀的叛军,一会儿协助平定府江的瑶民起义,立下不少功劳,可朝廷始终不肯给他正式封号。更糟糕的是,还有人造谣说岑接原本姓梁,是冒姓岑家的——这在土司家族中可是极大的侮辱。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年),岑家一个名叫岑九仙的族人前往京城告状,称“我们岑家从汉朝岑彭就开始世袭土官,岑接是正经后代”,结果却被兵部尚书刘大夏当场驳斥:“汉朝岑彭是河南人,跟你们广西岑家没有关系,别胡乱认祖宗!”从弘治五年(1492年)开始,岑接只能以“署州事舍人”的身份管理泗城州,一管就是三十一年,至死都未能获得正式的知州头衔。嘉靖二年(1523年),田州土官岑猛联合那地、富州土司,以“岑接是冒姓梁的外人”为由,围攻泗城州。岑接逃到莲花寨,最终被岑猛抓住杀死,家族还被杀了七千多人,泗城州元气大伤。岑接死后三年,他的孙子岑施迎来转机。明朝要对付岑猛,需要泗城岑氏的帮助,嘉靖四年(1525年),朝廷让岑施袭职泗城州知州,还让他整肃土兵听候调用。岑施也十分给力,后来还帮田州瓦氏夫人保护过岑氏后裔,缓和了与田州岑氏的矛盾。岑施之后,儿子岑绍勋更为出色。明朝末年,岑绍勋的父亲岑云汉继承知州。崇祯年间,贵州有叛军作乱,岑云汉带兵支援贵州,招降了三万多叛军,被朝廷升为“广西都司”,还加了“援黔副总兵”的头衔——这是泗城岑氏第一次获得武官的高级头衔。嘉靖后期,岑绍勋带兵前往广东抗击倭寇,在龙门、从化等地立下战功,被封为“朝列大夫”,加四品服色。隆庆、万历年间,他又跟着朝廷镇压广西八寨、广东罗旁的起义,万历七年(1579年)攻打柳州十寨时,功劳位列上等,还得到了20两黄金的赏赐。他当了近五十年知州,泗城岑氏在他的治理下,重新走向兴盛,声望也大幅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改土归流清朝入关,泗城岑氏又一次出了“正确”的选择。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李定国的军队在盘江一带抵抗清军,泗城土官岑继禄(岑绍勋的曾孙)果断主动向导清军入关,帮助清军打败了李定国。顺治帝对此十分满意,将泗城州升为泗城府,封岑继禄为土官知府——泗城岑氏终于从“知州”晋升为“知府”,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后来吴三桂发动叛乱,泗城府被吴三桂占领,岑继禄只能暂时隐忍。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三桂势力逐渐衰落,岑继禄又重新归附清朝,还向导清军从泗城进入云南,围剿吴三桂的残余势力。康熙皇帝铭记他的功劳,后来岑家出事时,也看在他的面子上留有余地。岑继禄之后,儿子岑齐岱、孙子岑映宸相继袭职。但岑映宸却是个“败家子”,雍正四年(1726年),他继承知府之位后,横征暴敛,导致当地百姓民不聊生,只能靠抢劫为生。他还胆大包天地派差役带着兵器越境抓人,甚至调动几千士兵在者相(今属百色)扎营,炫耀武力。当时,清朝正大力推行“改土归流”(用朝廷派遣的流官取代世袭的土官),云贵总督鄂尔泰早就对岑映宸的所作所为不满,趁机上奏雍正皇帝弹劾他:“横征滥派,众不聊生,以致杀劫为活;还派兵越境拿人,在者相地方扎营七盘,炫耀武力。”雍正帝本来就想推行“改土归流”,这下正好顺水推舟。雍正五年(1727年),岑映宸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能交出官印,请求免死。当年八月,清朝廷下令:革去岑映宸的世职,泗城府改设流官;岑映宸的妻儿被解到浙江原籍安置(实际上岑家并非浙江人,这是当年岑家胡乱认祖宗留下的“后遗症”);考虑到岑继禄当年的功劳,让岑映宸的弟弟岑映翰挂八品顶戴,留在泗城,给予一些田产供其奉祀祖先,但不准干预地方事务。至此,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岑庆宾迁到凌云,到雍正五年(1727年)岑映宸革职,泗城岑氏土官统治西南地区647年的历史,正式落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