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手机自拍 肖凤娟</p><p class="ql-block">南瓜节是北美国家的传统节日,与万圣节紧密相连,通常在每年10月31日举行。当夜幕降临,橙黄的南瓜灯次第亮起,仿佛为通往神秘世界的路径点亮了引路灯火,也悄然拉开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西方万圣节起源于古老的凯尔特萨温节,那是秋收落幕、冬日将至的交界时刻。人们相信这一天阴阳界限模糊,亡灵游走人间。为了驱避邪祟,他们点燃篝火、佩戴面具,以伪装与欢闹对抗未知的恐惧,也为节日埋下了狂欢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鬼魂是来吓人的;但万圣节的智慧却在于——何不反过来,用笑声吓退阴霾?于是,恐惧被解构,鬼怪成了戏谑的对象,人们以夸张的装扮和俏皮的恶作剧,将原本肃穆的亡灵之夜,转化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奇幻派对。</p> <p class="ql-block">在西方,万圣节的氛围向来轻松而热烈,鬼魂不再是令人战栗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滑稽与童趣的形象。孩子们提灯游走,笑声回荡街巷,节日的精神早已超越敬畏,升华为一场关于想象与自由的集体狂欢。</p> <p class="ql-block">门前,一颗颗硕大的南瓜静静摆放,宛如大地献出的金色果实,等待被赋予灵魂。刀锋轻划,瓜瓤翻飞,每一刀都承载着创作者的奇思妙想,也预示着一场光影与自然的魔法即将上演。</p> <p class="ql-block">在美国,家家户户门前都亮起雕刻精巧的南瓜灯,烛光在镂空的脸谱中摇曳生辉。邻居扮成幽灵伫立门前,我悄然靠近,与他合影一张——快门按下,瞬间定格了节日的幽默与温情,也记录下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这夜幕低垂的时刻,孩子们化身小妖小鬼,披着斗篷、戴着面具,挨家挨户轻叩门扉:“不给糖就捣蛋!”这句俏皮的口号,成了万圣节最动听的童谣,也串起了邻里之间的温暖联结。</p> <p class="ql-block">只要看见哪家门前点着南瓜灯,便是欢迎的信号。孩子们兴奋地敲门讨糖,收获的不只是甜蜜,更是一份被世界温柔接纳的喜悦。那一袋袋沉甸甸的糖果,盛满的不仅是糖粒,更是童年最璀璨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而在中国,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则以另一种方式与“鬼”对话。它源于佛教目犍连救母的孝行传说,融合道教地官赦罪之说与儒家孝道精神,不尚狂欢,却重缅怀与超度。纸灯漂河,香火袅袅,东方的“鬼节”更像是一场静谧而深情的夜祭。</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极地馆的南瓜园,正是万圣节主题活动的点睛之笔。巨型南瓜如大地之果般错落陈列,配合沉浸式光影与互动体验,让游客仿佛步入一个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奇幻之境,东西方的节日意象在此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节日期间,人们不仅雕刻南瓜灯,更举办南瓜雕刻比赛、南瓜船大赛等趣味活动。这些创意比拼,既是技艺的较量,也是想象力的释放,让传统习俗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踏入极地馆的南瓜园,仿佛穿越至一个童话与自然交织的奇妙世界。金黄的南瓜与冰雪蓝的极地背景相映成趣,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在此模糊,每一步都踏在节日的诗意之上。</p> <p class="ql-block">金黄的南瓜与极地元素巧妙融合,灯光流转间,宛如极光洒落人间。这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对话的隐喻——当西方的南瓜灯照进东方的冰雪之城,光与影、冷与暖、异域与本土,皆在这一刻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有的南瓜被堆砌成冰雪城堡的模样,层层叠叠,宛如童话中的冬日王国。它们与极地馆的整体环境相得益彰,既呼应了地域特色,又为万圣节注入了别样的北国风情。</p> <p class="ql-block">自然与创意的交融,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南瓜作为大地的馈赠,经由双手雕琢,化为一件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诉说着人类对季节、信仰与美的共同感知。</p> <p class="ql-block">园中陈列着形态各异的南瓜,有的被雕刻成企鹅、北极熊等极地动物,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落,为南瓜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与极地馆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既梦幻又充满生机,仿佛自然与人文在此达成了一场静默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万圣节的南瓜,早已不止是一盏灯。它承载着驱邪避灾的古老祈愿,象征着光明对黑暗的指引,也寄托着对丰收的感恩与庆祝。而今,它更成为创意表达的载体,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