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我站在龙江桥头,看夕阳把整座桥染成暖金色。桥身横跨在缓缓流淌的龙江之上,石梁如脊,静默地承载着近千年的风雨与脚步。远处高楼林立,现代城市的轮廓在天边铺展,而脚下的这座古桥,却像一条沉静的时间之脉,将宋代的月光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缓步走上桥面,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回音里。</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桥面,石板泛着温润的光。我走在这条四百多米长的古道上,仿佛能听见八百多年前建桥时的凿石声。1113年,太平寺的僧人惠鄙与守恩发愿造桥,乡人林迁、陈侈等人相继接续,一锤一凿,历时十一年,终于在1124年建成这座横跨龙江的螺江桥。那时的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座桥会成为福清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更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仍有人像我一样,缓缓走过他们铺下的石板,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桥全长476米,最宽处不过五米多,窄窄的桥面却曾是连接海口镇东西两岸的生命线。东起桥头路,西至海安何乡路,它不只是交通的纽带,更是这座城市的记忆之桥。2013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一刻,仿佛整个福清都在为它正名——这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蹲下身,指尖轻触一块刻痕斑驳的石墩。这桥,从一开始就是众人合力的结晶。僧人募缘,乡人捐资,一石一梁,皆由民间心血堆砌而成。没有官府主导,没有浩大工程,只有朴素的愿望:让两岸不再隔水相望。如今桥上行人三三两两,有老人拄杖缓行,有孩童奔跑嬉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古桥”,不只是石头的堆叠,更是人间温情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桥的名字也历经沧桑。初名“螺江桥”,后来少卿林栗引用古语“江南沙合接龙首”,于1160年将其更名为“龙江桥”。龙,是腾飞的象征,也是这片土地对未来的期许。桥名一改,仿佛也赋予了它新的魂魄,从此在潮来潮往中,默默守护着海口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桥曾多次遭劫。明代嘉靖年间,洪水冲崩桥墩,倭寇侵扰,百姓为御敌,甚至堵塞了两孔桥洞。那不是破坏,而是在乱世中另一种形式的守护——桥不仅是路,也是防线。我望着桥身某处略显突兀的修补痕迹,仿佛看见当年人们扛着沙袋、筑起民城的身影。历史从不只有风花雪月,也有这样的坚韧与无奈。</p> <p class="ql-block">万历年间,桥又两次被洪水冲毁,幸有郑天佐、郭遇卿等人出资修复。他们不是达官显贵,而是“海口人”——这片土地的儿子。他们修的不只是桥,更是乡亲们的归途。如今桥畔草木葱茏,水边偶见一座古塔,虽非龙江桥原构,却让我想起当年桥南曾立的两座镇桥塔,七级六角,雕佛庄严,为这座石桥添了几分禅意与守护。</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洪水过后,郭遇卿与林廷赞再度募修。我站在桥中段,看水流在舟形桥墩两侧分开,如刀切水,却始终未能真正击垮这座桥。它的墩头尖锐如船首,正是古人应对急流的智慧。千年来,水来,它分之;风至,它立之;灾至,人修之。桥不言,却始终在场。</p> <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曾有豪绅占桥捕鱼,震动桥身,激起民愤。林立瑞、蔡毅等数百人联名控告,三年抗争,终得官府禁令。那一刻,护的不只是桥,更是公义。我仿佛看见当年那些海口父老站在桥头,目光如炬——这桥,属于所有人,不容私占。</p> <p class="ql-block">1676年海啸冲断五条桥梁,石落江中,修缮艰难。林以历带领鱼行、米行老板集资重修,却因损毁太重,无力完全复原。我低头看桥面,某些石板颜色稍新,那是后人补上的痕迹。每一道修补,都是一次重生,也是一次对记忆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嘉庆年间,桥板被狂风卷走,因经费不足,乡人只能以木板代石,人称“柴桥”。听来心酸,却也动人——哪怕只是木板,也要让人能过江。这桥,从不曾真正断过。</p> <p class="ql-block">道光、光绪年间,人们终于再次集资,将木板换回石料。每一次重修,都是对先人意志的回应。我抚摸着石栏,上面有风化的纹路,也有新刻的编号,新旧交织,正如这座桥的命运——不断受损,又不断被爱它的人们扶起。</p> <p class="ql-block">民国八年,台风加海潮,桥再受损。十九年,桥梁断裂,又架木通行。抗战时期,日机轰炸,桥上大梁损毁;解放战争中,桥栏炸塌,石板碎裂。它历经战火,却始终横卧江上,像一位沉默的老兵,伤痕累累,却从未退场。</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将木面改回石面,断梁随毁随修。如今我们看到的龙江桥,是千年来无数双手共同托起的模样。它不再是单纯的交通设施,而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桥南曾有两座镇桥塔,如今虽不复原貌,但当我看到远处水边相似的石塔时,仍觉心安。它们像守夜人,静立在时光两岸,为这座桥,也为所有走过它的人,点一盏不灭的灯。</p> <p class="ql-block">我走到桥尾,回望整座桥在暮色中静静延伸。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过,背影融入晚霞。这座桥,承载的不只是脚步,还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它见过太多故事,却从不言语。</p> <p class="ql-block">从高空俯瞰,龙江桥如一条石龙静卧江面,笔直而坚定。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不是张扬的,而是沉静的、持久的。它提醒我们,有些东西,经得起时间冲刷,是因为有人始终愿意守护。</p> <p class="ql-block">整座桥以花岗石砌成,梁式结构,舟形桥墩,石板横铺,坚固而精巧。桥南曾有双塔镇守,佛像雕饰庄严,为这座实用之桥添了神性。如今虽塔影难寻,但那份庄重,仍藏在每一块石头的缝隙里。</p> <p class="ql-block">1961年,它成为福建省首批重点文保单位;2013年,升为全国重点文保。桥头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阳光照在碑文上,清晰而庄重。我站在碑前,轻轻念出那些名字——惠鄙、守恩、林迁、郭遇卿……他们没有留下多少史书上的记载,却用一座桥,把自己的名字刻进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城市灯火次第亮起。我最后一次走过桥心,风吹过江面,带来远处的喧嚣与近处的宁静。龙江桥,福清最长的古石桥,福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石梁桥——它不只是“最”,更是“活着”。只要还有人愿意走它、看它、记它,它就永远不会老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