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七十六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柔弱者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活水柔软,坚冰易折。生存之道,在于保持生命的柔性与韧性。</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生也柔弱:生命鲜活时柔软而富有弹性,死后变得僵硬枯槁</span></p><p class="ql-block">人活着时,肢体灵活柔软;一旦逝去,身体便僵硬冰冷。草木亦是如此,春天抽芽时,枝叶柔嫩;可到了秋冬,叶片、枝干干枯易折断。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生命的本质规律。柔软象征着生长与活力,僵硬则意味着停滞与终结。就像新生儿的身体柔软无骨,却蕴藏着蓬勃的生长力量;而老化的树木树干坚硬,内里却可能早已中空,失去了继续生长的能力。可见,“柔弱”从不是生命的弱点,而是其存续与发展的核心特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柔弱者生:柔弱不是软弱,而是灵活、适应力强,属于生命的一类</span></p><p class="ql-block">老子所说的“柔弱”,绝非世人眼中的胆小怯懦、不堪一击,而是一种能顺应环境、灵活应变的生存智慧,是属于“生”的特质。比如河边的芦苇,看似“柔弱”,却能在狂风暴雨中安然无恙;而岸边的大树,枝干粗壮坚硬,反而容易被狂风折断。再看自然界的水,看似“柔弱”,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反观坚硬的石头,只会在岁月侵蚀中逐渐风化破碎。这便印证了“柔弱者生”的道理,拥有柔性与适应力,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长久存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柔弱处上:真正强大的人不逞强好胜, 反而谦下包容,如水流居于上位却滋润万物</span></p><p class="ql-block">“柔弱处上”并非指地位的高低,而是指真正的强大,往往以谦下、包容的姿态呈现,最终能收获更长远的认可与尊重,达到“上位”的境界。就像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之地,是因为始终以谦下的姿态接纳百川。人亦是如此,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人,从不会刻意炫耀自己的才华,比如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却始终低调谦和,待人温和有礼,从不摆“大师”的架子,正因这份“柔弱”的谦下,才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可见,谦下包容的“柔弱”,才是让人立于“上位”的真正力量。</p> 二、现实启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 守柔曰强:保持柔性,方能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守柔曰强”,意为守住生命的柔性,不刻意追求强硬,才能真正走向强大。这种“柔”,体现在内心的开放与包容。不固执己见,能接纳新的知识与观点,不断更新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日常中的“守柔”,藏在每一个愿意“低头”的瞬间里。比如与家人朋友产生分歧时,不非要争出输赢,而是先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想法;遇到自己不懂的领域时,不碍于面子硬撑,而是坦然承认“我不懂”,并主动学习。当我们放下“必须强硬”的执念,以柔软的心态面对生活,反而能减少对抗与内耗,在不断调整与适应中,慢慢变得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 以柔克刚:示弱之智,胜于逞强</span></p><p class="ql-block">“以柔克刚”,是指用谦和、包容的方式处理矛盾与冲突,比一味强硬对抗更有效。生活中,很多冲突并非一定要“针锋相对”才能解决,适当“示弱”,反而能化解矛盾,达成共赢。比如夫妻之间发生争吵时,没必要争输赢。其中一方先放缓语气,说一句“别生气了,我们好好说”,往往能让对方冷静下来,共同解决问题。“以柔克刚”不是妥协退让,而是一种更智慧的处世方式。面对他人的误解时,不急于辩解反驳,而是先平静下来,等对方情绪缓和后再解释;遇到他人的挑衅时,不被对方的情绪带动,而是用平和的态度回应。这样的方式,既能避免冲突升级,也能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始终保持清醒与从容,收获更多的理解与认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 谦下为上:谦卑处下,反居上位</span></p><p class="ql-block">“谦下为上”,意为越是地位高、能力强,越要保持谦卑的姿态,不傲慢、不张扬,反而能赢得他人的支持与尊重,真正处于“上位”。就像企业的领导者,若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关心员工的需求,倾听员工的建议,不因为自己的职位而轻视他人,员工便会更愿意为企业付出,企业也能在团结中不断发展。再看历史上的伟人,比如周恩来总理,身居高位却始终谦和待人,无论是对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平等尊重,正因这份谦下,才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日常中的“谦下”,体现在每一个尊重他人的细节里。比如与人交流时,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说话,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取得成就时,不骄傲自满,而是懂得感谢他人的帮助。当我们放下“优越感”,以谦卑的姿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便会发现,这种“处下”的姿态,不仅不会让我们“掉价”,反而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收获真挚的情感与坚实的支持,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p> <p class="ql-block">“柔弱者生”,从来不是对“柔弱”的盲目推崇,而是对生命规律与处世智慧的深刻洞察。“生也柔弱”让我们看清生命的本质,懂得柔软即活力;“柔弱者生”让我们摒弃对“坚强”的误解,学会以柔性适应变化;“柔弱处上”更让我们明白,谦下包容才是真正的强大。当我们学会“守柔”“以柔克刚”“谦下”,便会发现。所谓生存的智慧,从不是与世界强硬对抗,而是以柔软的姿态融入其中,在顺应与包容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长久的存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七十六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柔弱: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p><p class="ql-block">②坚强:指人死以后身体变僵硬。</p><p class="ql-block">③草木:一本在此之前有“万物”二字。</p><p class="ql-block">④柔脆:指草木形质的柔软脆弱。</p><p class="ql-block">⑤枯槁:这里形容草木干枯。</p><p class="ql-block">⑥徒:类的意思。</p><p class="ql-block">⑦生之徒:属于生存的一类。</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脆弱的,死后就变得干枯了。所以强硬的事物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反而属于容易生存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不能取胜,树木过于坚硬就容易折断。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论述了坚强与柔弱的辩证关系,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坚强伟大。有的人懦弱,是因为顾惜生命,当不再顾惜生命,决心决一死战的时候,人人都会变得坚强无比。在不道的社会里,统治阶级视劳动人民如草芥,劳动人民根本没有人权和自由,终年与饥荒相伴,面容枯槁,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所以说,在极度黑暗的日子里,坚强的都是视死如归的勇士,真正怕死的则是“求生之厚”的统治阶级,他们才是真正的柔弱之徒。统治者所面对的国家就像一棵大树,以人民为本,只有根本强大,才有枝叶茂盛,倘若树干枯死了,枝叶还能存活吗?所以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强则国强。</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晋也都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妾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于深山大泽打猎,一副标准的荒淫无度的国王形象。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入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干脆在王宫外立一道牌子,上写:敢入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楚庄王夜以继日,荒淫不已,一连持续了三年。国王不理朝政,下面自然乱作一团:权臣们借机树党争权,谄谀小人们则逢迎拍马,捞取官职,贪官们更是浑水摸鱼,中饱私囊。楚国的政治一下子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忠臣贤良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p><p class="ql-block">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入宫进谏,不过他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头往刀刃上撞,于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入宫见到楚王时,楚庄王正左搂郑姬,右拥越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听乐师们奏乐。见到伍举,楚庄王问道:"大夫是想喝美酒,还是要听音乐?"伍举笑道:"臣既不想喝酒,也不想听音乐,而是听人们说大王智慧过人,所以想请大王猜个谜语。”楚庄王知道伍举是要借机进谏,但既然伍举没明说,自己也不点破。伍举便说道:“在楚国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只大鸟,它羽毛五彩缤纷,异常华丽,可是三年来它既不鸣叫,也不飞走,臣实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楚庄王沉思片刻,说道:“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它三年不鸣,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飞,是等待看清方向。这只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伍举听完楚庄王的解释后异常兴奋,他出宫后告诉自己的好友,同是楚国大夫的苏从,国王是很有头脑的人,他是在等待时机,而绝不是一个沉溺酒色的荒淫君主,看来楚国还是大有希望。</p><p class="ql-block">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加荒淫无度,苏从感到受了骗,他全无顾忌,舍身直闯王宫,直言进谏:"您身为国王,不理国政,只知道享受声色犬马之乐,却不知道乐在眼前,忧在不远,不久就会民众叛于内,敌国攻于外,楚国离灭亡不远了。"楚庄王勃然大怒,拔出长剑,指着苏从的鼻尖,厉声叱道:“大夫不知道寡人的禁令吗?难道你不怕死吗?”苏从凛然正色道:“假如我的死能让君王悔悟,能让楚国富强,我的死就是值得的。”楚庄王看了苏从半晌,忽然扔下长剑,双手抱住苏从,感慨道:“我等的就是大夫这样忠于国家,不怕死的栋梁。”他挥手斥退歌男舞女,与苏从谈论起楚国的政务了。苏从这才惊异地发现,国王对国家上下了解比自己还要多。楚庄王随后发布一系列政令,把那些权臣政客、谄谀小人、贪官和不称职的官员该杀的杀,该罢职的罢职。把那些包括伍举、苏从在内的忠于国家、有才能、刚直不阿的人提拔上来。一番洗涤振刷后,楚国的政治从昏庸混乱一下子变成清明而富有活力。</p><p class="ql-block">楚庄王待国内基础巩固后,不仅继续开疆拓土,平定了周围附属小国的背叛,而且挺进中原,夺得了霸主地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即位时,楚国的情况表面上看来不错,但实际上却有隐忧。在当时,国内权臣夺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齐,忠奸难辨。他就故意收敛住自己的锋芒,将真实的自己隐匿起来,装扮成一个荒淫君主的形象,这样不仅解除了周围国家对自己的戒心,更消除了群臣的顾忌,让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手段,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在苦等三年,摸清了所有的情况后,猝然施展霹雳手段,将楚国政治振刷一新,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将自己藏起来,并非是让我们一声不响默默无闻。而是让自己在这种不被关注的情况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中的本质问题,然后我们再实行具体的措施,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这就是老子的一种“柔弱处上”的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