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永恒,‍ ——罗丹艺术中心观礼(上)

晨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世博公园原法国馆的罗丹艺术中心,藏着一场含金量极高的展览,106件罗丹真迹在此展出,包括《思想者》《青铜时代》等6件法国国宝级藏品原始版本,能近距离感受大师雕塑的细节与温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本展览2025年9月26日结束,后延期至2026年3月2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你计划前往,不妨挑一个晴朗的午后,走进这座融合了建筑与艺术的场馆,在光影流转里与百年前的艺术张力对话,看那些肌肉纹理、发丝弧度里藏着的手工温度,会比隔着屏幕看图片多一份直击心底的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该展览创始人吴静女士介绍,上海罗丹雕塑展是在得到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方获成功举办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出的106件真迹中,还包括了属于法国国宝级的,罗丹最具代表性的6件作品,即:《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像》、 《加莱义民》、《让·埃尔巨型头像》,这实属罕见!用吴静女士的话来讲就是,这些真迹“在近百年应该也没有机会再来中国了”。所以,正因如此,就使得这个展览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艺术中心(上海)以“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作为开馆大展,展览共包括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汇集了106件真迹展品,如《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等,均借展自法国罗丹博物馆。此外,还展出了罗丹收藏的16件中国艺术品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展厅,迎面一幅罗丹的黑白肖像便映入眼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罗丹的肖像拍摄于约1862年,由摄影师Charles Hippolyte Aubry(夏尔·伊波利特·奥布里)拍摄,记录了罗丹22岁左右、身着工作室罩衫的样子,是他早年艺术生涯的珍贵影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罗丹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840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月12日奥古斯特·罗丹生于于法国巴黎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让-巴蒂斯特·罗丹(Jean-Baptiste)1803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地区,1830年定居巴黎,在警察总部担任勤杂工;他的母亲玛丽· 切弗(Marie Cheffer, 1807-1871年)是一位在织布工的女儿;他共有3名姐妹,其中一名姐姐玛丽亚·路易丝比他大三岁,姐弟两人特别亲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自小接受虔诚的宗教教育。他有很严重的近视,但是未被诊断,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50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10岁起开始接触绘画,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先生。巴里先生非常重视绘画基础,罗丹在他的工作室里努力地练习绘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54-1857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进入了有“小美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学习绘画,随后开始接触和学习雕塑艺术,然而不幸的是,他考了三次巴黎美院,都没有被录取。他的家庭对于罗丹的艺术学习生涯产生了动摇。在“小美院”,罗丹14岁起师从画家霍勒斯·勒科克·德·布瓦柏德朗学习绘画。布瓦柏德朗对罗丹精心培养,然而,罗丹因家庭经济困难,时常无力购买颜料,因此布瓦柏德朗建议罗丹改为学习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862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25岁的姐姐早逝,对罗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22岁的罗丹进入一家修士会生活,试图获得心灵的救赎。在修士会,罗丹结识了埃玛尔神父。神父给予罗丹很多帮助。在1862-1863年之间的几个月里,罗丹为埃玛尔神父创作了一件半身像。在神父的帮助下,罗丹走出了阴霾,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艺术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64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4岁的罗丹遇到了他的老师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罗丹进入卡里耶-贝勒斯的工作室学习和工作,一名年轻雕塑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同年,罗丹租下首间工作室,并结识20岁的罗丝·伯雷。 1875年前往意大利进行学术考察旅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77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品《青铜时代》先后在布鲁塞尔与巴黎展出,罗丹被质疑作品是“以真人翻模”而遭非议。此后,罗丹与罗丝返回法国。同年,罗丹开启首次法国大教堂巡回考察 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878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始创作《施洗者圣约翰》 1879年罗丹进入塞弗尔瓷器制造局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80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国政府收购《青铜时代》,并委托罗丹为未来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一扇大门——即《地狱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82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创作《亚当》、《夏娃》与《思想者》三座雕塑;结识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同年,罗丹离开塞弗尔瓷器制造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85年</i></b></p><p class="ql-block">接受加莱市委托,创作《加来义民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86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创作《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889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克劳德·莫奈联合举办展览;接受委托,为巴黎先贤祠创作《维克多·雨果纪念碑》,但其首版设计模型遭拒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891年</i></b></p><p class="ql-block">接受委托,为巴黎卢森堡公园设计首版《维克多·雨果纪念碑》方案;接受法国文学协会委托创作《巴尔扎克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894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应莫奈邀请前往吉维尼,期间结识塞尚(Cézanne);同年,罗丹与卡米耶·克洛岱尔关系破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895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购入默东的布里昂别墅—此前自1893年起已在此租住;开始收藏古董文物与绘画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897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克多·雨果纪念碑》在法国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897年</b><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与卡米耶·克洛岱尔彻底断绝关系;同年法国文学协会拒绝接纳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出的《巴尔扎克》 石膏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899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布鲁塞尔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后巡展至荷兰;《夏娃(大尺寸版本)》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900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在阿尔玛广场(place del'Alma)的专属展馆举办“罗丹大型作品展”。 1902年在布拉格举办“罗丹大型作品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907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行走的人》在国家美术协会沙龙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908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创作《大教堂》;同年10月,搬入比隆公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911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保罗·热尔合作的《艺术:罗丹访谈录》由格拉塞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916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分三次将个人收藏捐赠给法国政府。法国国民议会投票通过法案,决定在比隆公馆设立罗丹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1917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月29日,罗丹与罗丝·伯雷在默东结婚;2月14日,罗丝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月17日,罗丹逝世。11月24日,罗丹被安葬于默东布里昂别墅的花园中,与罗丝合葬;二人墓前矗立着《思想者》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919年</i></b></p><p class="ql-block">8月4日,罗丹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i>2024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9月27日,罗丹艺术中心(上海)正式向公众开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丹的世界地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世纪末以来,罗丹的作品通过展览或被收藏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如今,罗丹的作品得到了国际认可,被世界各地众多国家博物馆和著名机构所收藏,体现了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普遍影响。地图上黑底白标所指示的是拥有罗丹藏品的各大博物馆,遍布全球各大洲。红色标记有两处,一处指示法国罗丹博物馆和默东的罗丹故居;另一处指示</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上海罗丹艺术中心,是唯一由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且拥有构成体系的上百件真迹作品收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完整地呈现了罗丹的风格演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罗丹石碑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路易·马西特(1853-1920)是罗丹的学生、助手和员工,他先后在1893年至1910年之间,以及1916年至1917年罗丹去世这一年期间师从罗丹并协助其进行创作,为罗丹雕刻了许多汉白玉作品,并在罗丹去世后,仍在他的工作室中继续工 作到191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罗丹石碑像》是马西特为罗丹制作的纪念碑雕像,创作于1919年,值得一提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罗丹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此石膏像存世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现藏于巴黎的罗丹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未完成的作品的下半部分像一座被截顶的金字塔,而金字塔上方是罗丹的半身像。像上刻着“A Rodin”的字样,意思是“致敬罗丹”。作品底座上可以看到一些人体雕塑作为装饰,呈现出从雕塑中呼之欲出的姿态,像是作者在向罗丹表达最后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01 第一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新时代,新形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拿破仑三世(1808-1873)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为“重建被五十年革命撕裂的法国社会,调和秩序与自由”,借用艺术形式来打造和宣传“帝国史诗”。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这一时期的法国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激发了当时法国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出生于1840年的罗丹在第二帝国时期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14岁时进入了有“小美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学习绘画,随后开始接触和学习雕塑艺术,师从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于1864年进入其工作室学习和工作,一名年轻雕塑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卡里耶-贝勒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展示的都是罗丹老师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里耶-贝勒斯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生于1824年,童年时跟随家人来到巴黎,并在此学习绘画和雕塑。1840年,他考取巴黎美术学院,并很快放弃了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转而学习18世纪古典艺术和装饰艺术。十九世纪中期,卡里耶·贝勒斯参与了巴黎的许多建筑雕塑项目,如杜乐丽宫、卢浮宫博物馆、商会、巴黎歌剧院、法国戏剧院、市政厅等不胜枚举,是同时代最多产的雕塑家,且一生获奖无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65年,时年25岁且正在求职的罗丹成了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的一名助手,主要负责装饰雕塑,以及根据卡里耶-贝勒斯的设计稿进行雕刻,将其雕成可出售的商品。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罗丹掌握并完善了艺术技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后来回忆道:“在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所经历的一切都让我获益匪浅。我对雕塑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简单来说,我一开始只是名工匠,随后才慢慢蜕变为艺术家。这其实是唯一的正确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1870/长75ⅹ宽42ⅹ高22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创作于1870年,虽是卡里耶·贝勒斯署名作品,也符合他整体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但是经过广泛的艺术史研究以及严谨的造型和风格分析,它被鉴定为罗丹的作品。『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刻画的是一位年轻女子的裸体半身像,她有着非常精致的发型,头发上装饰着一直延伸到右肩的花环。此外,不同于卡里耶·贝勒斯构想出的那些带有表情诱惑,或者几分谄媚的女性形象,罗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更加平和内省的品质,不试图诱惑或取悦他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酒神女祭司</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1870年/长54ⅹ宽35ⅹ高30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半身像中的年轻女子带着一串串葡萄和葡萄叶,代表酒神女祭司,即专职于祭祀酒神巴克斯的女子。酒神巴克斯是与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相对应的罗马酒神。在神话中,酒神巴克斯是朱庇特和底比斯王之女塞默勒的儿子,后来成为葡萄酒和庆典之神,也是舞蹈和愉悦之神。酒神女祭司们与酒神巴克斯,水泽仙女,山林之神,牧羊人和牧羊女共同庆祝,载歌载舞,赞美美酒,享受酒神巴克斯的盛宴,摆脱所有的烦恼。卡里耶贝勒斯通过将女性塑造成古代神话人物,以更多样的方式表现美丽性感的年轻女子。如果将卡里耶贝勒斯的酒神女祭司与罗丹另一件同名作品,1874年左右完成的陶土作品『酒神女祭司』,现存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大师对其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罗丹为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并创作了与卡里耶贝勒斯洛可可风格相似的作品。精致的头像头部冠以藤叶和葡萄,延续的是18世纪的艺术风格,但罗丹后来放弃了这种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半身像</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长64ⅹ宽25ⅹ高30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里耶贝勒斯这件美丽的汉白玉半身像创作于1870年,是她创作的众多女性形象和寓言幻想式形象之一。然而,在她众多的销售图录以及他去世后的拍卖图录中,都没有对这些作品的准确描述。他们的名字都比较笼统抽象,例如怕冷的女子悔恨回忆犬、蔷薇花和阿拉贝拉等,令人无法明确的辨别它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爱</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1865年/长55ⅹ宽60ⅹ高3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艺术家们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本,同时还研究基督教的宗教历史。这位守护着熟睡孩子的年轻女子代表维纳斯 — 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对应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忒),她正在守护她的儿子爱神丘比特睡觉,长着翅膀的小孩代表丘比特。起初,卡里耶·贝勒斯是在19世纪50年代为英国明顿陶瓷制造局做了这个设计,后来他雕刻了同款汉白玉作品,还制作了很多同一主题的陶土雕塑。这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比如佛罗伦萨艺术家本韦努托·切利尼(1500- 1571)。</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依照苏菲·克罗伊泽特小姐形象创作的虚构女半身像</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约1870年,汉白玉,高73.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关于卡拉拉大理石雕塑</i></b></p><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擅长创作半身雕像,无论是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是身份不明却珠光宝气的贵族女性,他都能够将其塑造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创作风格彰显了18世纪法国艺术的格调与优雅。</p><p class="ql-block">《依照苏菲·克罗伊泽特小姐形象创作的虚构女半身像》,创作于1870年前后,以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巴黎女演员苏菲-亚历山大·克罗伊泽特(1847-1901)的形象为原型,并在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的创造,在1874年的沙龙上,这件作品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了卡拉拉汉白玉为材料创作而成。“卡拉拉“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区,卡拉拉山盛产的大理石举世闻名,最为细腻洁白,由此卡拉拉被誉为“世界雪白之都”、“大理石的故乡”。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他最杰出的作品——《大卫》的原石就出自卡拉拉。卡拉拉汉白玉在20世纪初时就几乎已经开采完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醒</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1870年/长65ⅹ宽35ⅹ高2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里耶-贝勒斯受利摩日陶瓷制造局局长亨利·阿尔丹的委托(该制造局于1858年设立,1883年歇业)设计一对半身像。卡里耶-贝勒斯雕刻了两名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闭着眼睛象征“沉睡”,而另一个象征“苏醒”。《沉睡》中的年轻女子闭着眼睛,胸前盖有一块毯子,而《苏醒》中的年轻女子朝右边看,睡衣正从右肩滑落。《苏醒》及《沉睡》这组作品大获成功,相关雕像后由塞弗尔国家陶瓷制造局生产。从1887年12月艺术家去世后的拍卖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卡里耶-贝勒斯创作了许多其他陶土作品,而这一对雕像,即《苏醒》和《沉睡》,也在该拍卖目录中,编号分别是135 和136。</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田中归来</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93x50x 35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座钟装饰</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长54ⅹ宽 49ⅹ高16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里耶-贝勒斯绘制了许多装饰艺术品设计图,例如座钟,其中许多设计图已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但左图展示的这座精美陶俑并未被做成最终成品,陶俑描绘的是一位将孩子抱在膝上的母亲,前面跪着一位女子,似乎正在发出恳求,而母亲怀中的孩子正抚摸着女子的脸。该作品可能有两方面灵感来源,第一个灵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表现形式,特别是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1483-</span></p><p class="ql-block">1520)。这类宗教作品中的内容基本都是圣母和她的孩子耶稣以及一位恳求者,而与卡里耶-贝勒斯同时期的画家也有这样的组图方式,比如当时法国学院派绘画主要代表人物威廉·布格罗(1825-1905),无论是宗教场景还是世俗场景,他都大量描绘了带着孩子的女性形象。第二个灵感可能是以慈善为主题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宗教还是世俗场景中,17世纪西方艺术家都常常以慈善这一美德为主题进行创作,19世纪布格罗的作品中也广泛应用了这种表现形式。例如,布格罗1877年的作品《圣母安慰我们》(现存于斯特拉斯堡美术馆)以及1878年的作品《慈善》(原存于史密斯学院艺术博物馆)。卡里耶-贝勒斯的这件陶土作品也旨在推崇18世纪法国陶土艺术,而当时的陶土雕塑家也很乐意设计钟表或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秋</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1880/长82ⅹ宽25ⅹ高24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里耶-贝勒斯创作了一尊非常大的汉白玉雕像,名为《秋》,此雕像高230厘米,现存于里尔美术宫(库存编号:SPBS58)。另一件具有相同构图的汉白玉雕像于1904年在巴黎的卡鲁塞尔花园展出,不幸被毁于1964年。卡里耶-贝勒斯还雕刻了一座尺寸小一些的汉白玉雕像。这座雕像描绘的是一名站立着的年轻女子,浓密的头发上装饰有藤叶和葡萄,左脚踩在一个盛满葡萄的花瓶上,右手拿着一只装满酒的酒坛,往左手拿着的杯子里倒酒。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庆祝的是收获的秋季。人物头部侧倾,形象可爱,让人联想到18世纪法国艺术家艾蒂安·莫里斯·法尔孔奈(1716-1791)1757年创作的汉白玉雕像《浴女》,作品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卡里耶-贝勒斯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18世纪法国陶土作品的特点。与卡里耶-贝勒斯的诸多雕像一样,法尔孔奈的《浴女》也是由塞弗尔国家陶瓷制造局制作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泽仙女</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潔斯特,卡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72x45x25 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半身像</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 </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65×20×28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春</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 </p><p class="ql-block">1865年/彩色陶瓷/80×46×30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夏</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 </p><p class="ql-block">1870年/陶土/65×35×32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双层陈列柜</b></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壮观的双层储物柜于19世纪最后二十多年间由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伯爵夫人(她更为人所知的名字为拉佩瓦侯爵夫人)委托制作,为装饰其位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的诺伊德克城堡。这件家具很好地反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的装饰艺术,该艺术风格为:善于从前几个世纪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后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新颖的艺术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储物柜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庄重大方,材质为乌木及其它黑色木头,装饰有浅浮雕、蓝色方钠石板及彩绘珐琅。陈列柜整体衬托于大量镀金铜质装饰中,正面带有四个门和三个抽屉。柜子正面中间的两扇黑色胡桃木门上雕刻着高浮雕,左门上雕刻人物为骑孔雀的朱诺,右门上雕刻人物为猎杀完尼米亚猛狮后凯旋而归的赫拉克勒斯。储物柜底座呈黑色长方体,时有凸出部分,与储物柜总体建筑结构保持一致,整个底座置于扁平陀螺形脚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储物柜上半部分形状优雅,建筑风格浓厚,由四根爱奥尼式柱子点缀,看似支撑起屋顶。柱子有凹槽装饰,其下端三分之一处雕刻有常春藤叶花环,环绕柱身。柱子支撑盖顶,盖顶中心为一个拱形门廊,门廊顶部断开,塑有镀金铜质的饰座。该饰座为一位带有翅膀的女人,站在岩石上,而岩石则被置于一个黑色木质底座上。柜子顶部为意大利风格平台,三面栏杆环绕,栏杆四角处有黑色火盆装饰。火盆带有手柄及镀金铜质花束,放置在蓝色方钠石板装饰的 方形底座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拿破仑皇帝三世全身肖像</b></p><p class="ql-block">19世纪法国画家/长230ⅹ宽15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拿破仑三世的全身肖像画尺寸巨大,高230厘米,视觉效果十分震撼,加上大面积的红色背景,体现了当权皇帝的威严。这幅肖像画画风端庄、笔触细腻,属于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画作中央仿佛有一束光打进来,呈现出明显的明暗对比,一方面凸显画中内容的立体感,另一方面体现画中人物的尊贵身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关于拿破仑三世</i></b></p><p class="ql-block"><i>拿破仑三世(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全名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一世之侄,其母为约瑟芬皇后与前夫之女奥坦丝·德·博阿尔内。</i></p><p class="ql-block"><i>拿破仑三世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唯—一位总统(1848-1851年在位)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年在位),法国历史上首位民选总统及最后一位君主,其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重建了被五十年革命新裂的法国社会,调和秩序与自由”,借用艺术形式来打造和宣传“帝国史诗”。拿破仑三世被视为“小拿破仑”,其统治兼具现代化成就与专制色彩,1870年,他在普法战争的色当战役中惨败被俘,导致了第二帝国的覆灭。</i></p><p class="ql-block"><i>破仑三世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加速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在任期间举办两届巴黎世博会,分别是1855年和1867年巴黎世博会,促进了金融与工业发展。</i></p><p class="ql-block"><i>此外,拿破仑三世有个“现代巴黎梦”,他任命奥斯曼男爵主持了巴黎的现代化改造,奠定了如今巴黎城市景观的基础:奥斯曼建筑、地下排水道、林荫大道、咖啡馆的出现,让整个巴黎焕然一新,卫生有序,既有现代高效,又不失浪 漫文雅。</i></p><p class="ql-block"><i>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法国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的大规模的重建和及装修计划中,大批的雕塑工厂应运而生。19世纪的法国迎来了西方雕塑历史上最辉煌的高峰之一,据说每一个家庭的会客厅至少有一尊雕像。</i></p><p class="ql-block"><i>1863年,法国巴黎的官方沙龙拒绝了近60%的参选作品,引发艺术家抗议。拿破仑三世为安抚民众,下旨举办“落选者沙龙”,展出作品包括马奈著名的《草地上的午餐》。“落选者沙龙”推动了印象派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印象派的出现。</i></p><p class="ql-block"><i>罗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处于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之下。</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感之味觉</b></p><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油画115×89.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感》系列是德国裔法国肖像画家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于1865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该系列由《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五幅画组成,曾被拿破仑三世和皇后欧仁妮以25,000法郎购得,现藏于上海罗丹艺术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1814年8月6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93年2月23日在法国塞纳河畔讷伊去世。1866年,他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70年获得法国国籍。在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他搬到了伦敦。而后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他都在法国和奥地利两国之间往返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65年,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在沙龙以25000法郎的价格购得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创作的“五感”系列,成为其私人收藏的一部分,这也象征着施莱辛格艺术生涯的巅峰。《五感》体现了这对皇室夫妇的品味。对欧仁妮皇后来说,施莱辛格借鉴了18世纪路易十六(1754-1793)统治时期的艺术和艺术作品,这是她关于其深深钦佩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1755-1793)的动人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施莱辛格以五种感官为主题的这一杰作,融入了中世纪的绘画传统。他的知识与艺术教育让他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联想到老扬· 勃鲁盖尔(1568-1625)、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和伦勃朗·哈门松·范·莱恩(1606-1669)的作品。一直到19世纪,感官的主题都是通过复杂的拟人手法和大量的符号来表现的,观众必须对其进行解读破译。施莱辛格与“老大师”不同,他希望自己的画作能让更多人欣赏。他的作品中没有任何神话或宗教因素来干扰其对“五感”的解读。他对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诠释在当时被认为极具创新性,甚至是现代性。通过两位互动的女性模特,施莱辛格围绕每种感官展开叙述。闪亮的色彩、对细节的关注和画中人物富丽的服装也让整组作品倍增华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感之味觉》:画面中两位女士的服饰体现了19世纪60年代巴黎流行的西班牙风尚,右侧女士穿着镶满珠宝、金属刺绣和球形流苏的“斗牛士夹克”。她们周围可能摆放着与味觉相关的食物等物品,通过人物的姿态和物品来演绎味觉主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感之嗅觉</b></p><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油画115×89.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感之嗅觉》:施莱辛格通过画面中的女性人物与相关物品来表现嗅觉,可能有鲜花等散发香气的元素,展现出一种优雅且充满香气的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感之听觉</b></p><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油画115×89.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感之听觉》:画中以女性为主体,周围布置有与听觉相关的元素,如乐器等,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环境氛围来传达听觉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感之视觉</b></p><p class="ql-block">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油画115×89.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感之视觉》:施莱辛格在这幅画中通过女性的姿态和她所注视的物体,以及周围的环境布置,来体现视觉这一感官主题,可能有画作、镜子等与祝党相关的物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感之触觉》是亨利-纪尧姆·施莱辛格1865年《五感》系列布面油画的收官之作,延续了系列以优雅女性为核心的创作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画面通过人物互动与道具设计诠释“触觉”主题:两位女性身着19世纪60年代巴黎流行服饰,可能通过触碰丝绸、羽毛等质感鲜明的物品,或手部亲昵互动的姿态,传递触觉的细腻感受,色调柔和典雅,细节处尽显19世纪欧洲贵族生活的精致氛围,与系列其他四幅作品在风格、构图上形成统一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只花瓶:“自求生路”主题</b></p><p class="ql-block">路易-罗贝尔·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1898年/釉面陶瓷/50.8×20×20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02 第二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生命之爱,发于天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我没有发明任何东西,我只是重新发现。”</i></b></p><p class="ql-block"><b> ——奥古斯特·罗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遵从自然,亦是自然的再发现者,自称为“真理的猎手和生命的守望者”。他总是从真人模特开始创作,从裸体研究开始将生命和真理赋予雕塑。罗丹在1875至1876年间完成了他的意大利学习之旅。这次旅行给罗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对人体自然和真理的表达,给罗丹带来了重要且持续的启发和影响,体现在他对古典和近代神话题材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诠释中,古今神话中的人物在罗丹手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酒神节</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约1890—19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部分主题为关于爱情的神话,主要内容是酒神巴克斯和酒神节,古罗马酒神巴克斯(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崇尚喝酒、跳舞、出游及享乐。这件名为《酒神节》的雕塑作品是罗丹通过拼接工作室里的碎块进行创作的典型例子。作品中女子与女半人马缠绵在一起,《女半人马》是他在1887年前后创作的,就像一个向天空举起双臂的女骑手。参加酒神节的都是男性半人马和女性半人马,而这里一名女子和女半人马缠绵在一起旨在突出爱情中肉欲的部分。男半人马、女半人马、森林男神和森林女神在为巴克斯举行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中起到陪衬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酒桶中的酒神</b></p><p class="ql-block">巴克斯奥古斯特·罗丹/190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品《酒桶中的酒神巴克斯》描绘的是远古时代的酒神节上众神寻欢作乐的场景。人们将葡萄倒入木桶中并用脚踩踏来提取汁液,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这件关于酒神巴克斯的作品可能是罗丹受18世纪装饰艺术影响后创作的第一批作品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时代(大尺寸版本)</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 罗丹</p><p class="ql-block">1877年/石膏/181.5x66.5x63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时代 THE AGE OF BRONZE</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铜时代》是罗丹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当时罗丹为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因工作需要生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青铜时代》正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此前,罗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特别是在佛罗伦萨,亲眼看到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而深受启发。《青铜时代》的造型灵敏且充满活力,是对模特的所有角度进行仔细研究的结果,模特原型是一名年轻的比利时士兵——奥古斯特·涅特。罗丹不偏重任何视角,甚至去掉了所有外部属性(例如模特手中的长矛)以释放姿态,使雕塑得以在空间中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77年,《青铜时代》在布鲁塞尔艺术圈展览期间,公众和媒体对罗丹如此大胆的创作既钦佩又困惑,他们指责罗丹是直接在模特身上翻模制作的这件雕塑,然而艺术家们为他作证。公众对罗丹才华的不认可使他很受伤,但他还是从这场争议中走了出来,并最终获得了公正对待。1880年,法国政府收藏了该作品的石膏版本,并订购了一件青铜铸件。正如罗丹所强调的那样,“这个人物具有所有神秘的、精巧的细微差别和现实的能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波吕斐摩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侧的《波吕斐摩斯》这件作品是罗丹在1888年创作的,描绘了波吕斐摩斯俯身踩在巨石之上,即将将之投掷出去的场景,后来成为《地狱之门》右门上的人物形象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吕斐摩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巨大且食人的独眼怪物,因他对海仙女伽拉忒亚的爱慕之情而被人知晓。然而伽拉忒亚只钟情于阿喀斯,一位拥有无与伦比美貌的年轻牧羊人。出于绝望的嫉妒,波吕斐摩斯用一块巨石压死了阿喀斯。死去的阿喀斯的血流,化为了西西里岛阿喀斯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浴女坐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侧的《浴女坐像》体现了罗丹从题材的选择和表达手法上回归了日常的生活,与正前方金属展台上的《梳头的女人》相呼应。</p><p class="ql-block">《浴女坐像》呈现了一名女子头发盘起,舒适地坐在一块岩石</p><p class="ql-block">身体后倾。她双手半举,双腿微微分开,手里拿着毛是在洗浴之后正在擦干自己的身体。俄罗斯收藏家雅克·巴洛夫(1876-1941)将其大部分雕塑收藏捐赠给了卢浮宫博物馆,广受赞誉和尊敬。这件作品因曾被佐巴洛夫收藏,也被因品美誉为《佐巴洛夫浴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梳头的女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梳头的女人》曾在罗丹1900年的展览上展出,配有一段文字:“这是一件坐姿人体雕像,身体前倾,头发垂落一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同观众看到这件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认为这是一位坐在岩石上,头低垂、陷入沉思的女子,有些则认为这位女子刚出浴,正在梳妆。但不管是沉思还是出浴,梳妆的女子或头发垂落的女子通常代表爱情或形体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梳头的女人》是一个日常题材的作品。这反映了罗丹所处的艺术氛围,“印象派”画家,如罗丹的好友莫奈、雷诺阿等,常常描绘日常场景,比如公园、池塘、舞会、海边沐浴的人等等,以此表现现代人日常的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在某个阶段是印象派雕塑家,这件《梳头的女人》就是典型的“印象派”题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皮格马利翁和加拉特亚</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900—190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皮格马利翁和加拉特亚》的主题取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7)的拉丁语著作《变形记》。整篇著作共12,000行诗句,描绘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传说,影响了直至今日的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与罗丹同时期的艺术家也不例外。不论是古希腊传说还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歌颂的都是爱神阿芙罗狄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自己创作的雕塑“加拉特亚”,并祈求爱神阿芙罗狄忒将它变成活人,最终心想事成。在诸多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著名画家安-路易·吉罗代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画,描绘的是雕塑醒来化成人形的瞬间,这幅作品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罗丹创作的雕塑,描绘的是雕塑家皮格马利翁倚靠在自己创作的雕塑加拉特亚脚旁,他身旁的这尊雕塑似乎正在渐渐褪去雕塑材料,化为人形,让人们对雕塑家的创作行为进行反思,也体现出罗丹对皮格马利翁的认同。的确,他自己不就爱上了模特卡米耶·克洛岱尔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密欧与朱丽叶</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9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初是15世纪的意大利传说,路易吉·达·波尔图(1485-1529)首次将其改编为小说,名为《朱丽叶与罗密欧》,于1535年他去世后出版,莎士比亚(1564-1616)不朽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从这部小说中汲取的创作灵感。故事具体讲的是维罗纳市的两大家族,蒙太古家族和卡普莱家族,他们互为世敌。年轻的罗密欧·蒙太古戴着面具参加卡普莱家族舞会时,疯狂地爱上了朱丽叶,两人双双坠入爱河。双方家族间的仇恨导致罗密欧与朱丽叶碰到了重重困难,最终罗密欧决定服毒自杀,朱丽叶伤心欲绝,刺死自己。莎士比亚通过戏剧展现爱情最终败给命运的巨大悲剧。罗丹重新塑造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英雄人物,作品中的罗密欧坐在长凳上,深情地拥吻怀里一丝不挂的朱丽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狄亚</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1865—1870年/青铜/59.3 × 33 x 28 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由于正好是逆光,所以作品很黑,见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03 第三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表达:始于现实超乎现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塑造的这些人物来自不同时代,有《圣经》人物施洗者圣约翰、17世纪的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时期的的政治家乔治·莱格斯,以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拉塞尔的妻子玛丽安娜·拉塞尔为原型创作的智慧女神,罗丹自己的两位学生、助理和情人格温·约翰和卡米耶·克洛岱尔以及模特吉甘蒂等。罗丹对真理的追求和表达不止停留于表面,而是通过适度的夸张和进一步的诠释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更加深层次的表达、呈现人物的本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施洗者圣约翰胸像</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在结识了一位名叫皮尼亚泰利的意大利农民后产生了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1880年,罗丹同时创作这件胸像和大型雕像《施洗者圣约翰》。这尊雕塑是罗丹的成名作之一,使他跻身于创新者的阵营。皮尼亚泰利来自意大利阿布鲁佐,他想在巴黎谋生。罗丹回忆道:“我一看到他就十分欣赏他,他让我立刻想到施洗者圣约翰,一个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人,一个圣人。”皮尼亚泰利随后宽衣站在模特的旋转台上,挺胸抬头,摆出傲然挺立的模样。罗丹不禁感叹:“这是个行走的人!”罗丹通过这尊充满动感但不加修饰的雕塑体现施洗者圣约翰的形象。摄影师夏尔·米舍莱在罗丹工作室拍摄过该雕像黏土版的全身像。雕像头部保留了模特皮尼亚泰利本身毛发浓密、神采飞扬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乔治·莱格涅半身像</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1906年/青铜/38.9×35.8×24.3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乔治·莱格涅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家。罗丹延续了他“忠于自然”的创作理念,在塑造中既保留了人物的真实神态,又通过粗犷的肌理和光影变化,传递出人物内在的沉稳与力量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克劳德·洛兰头像</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890—18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88年,罗丹受洛林大区首府南希市委托为当地画家克劳德·洛兰设计纪念雕像,这位著名古典风景画家也常被称为“洛林的克劳德”(1600-1682)。为此,罗丹花费数年进行创作,并且首次将雕塑重任委派给工作室的助手,尤其是极具天分的朱尔·德布瓦(1851- 193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纪念碑的揭幕仪式于1892年6月6日在南希市苗圃花园举行,雕像屹立至今。罗丹设计了一个巴洛克风格的石制底座,这个底座表现的是太阳神阿波罗乘坐马车逃离他乡的场景。就和我们在纪念碑完整版雕塑中所看到的一样,这个设计的灵感很可能来自雕塑家罗伯特·勒洛兰(1666-1743)在1737年为巴黎罗昂宅邸马厩门楣设计的浮雕《太阳的马匹》,而阿波罗正是太阳神。不过罗丹这次创作的青铜雕像更传统一些,塑造的是画家站着手持调色板的模样。像往常一样,罗丹先进行裸体人物形象研究(图9),再进行整体雕像创作。针对人体各个部位塑造的雕塑也被浇铸成了青铜件,比如前页真人大小的头像,有着17世纪男性典型的发型,头略微倾向左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影子(头像)</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902—190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的《影子》深受米开朗琪罗的影响,这件作品应当与他在1881年创作的《亚当》一起比较,可以说《影子》是另一个版本的《亚当》。罗丹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将三个相同的人物组合在一起,统称为《影子》,放置在《地狱之门》顶端,1900年罗丹将这样的设计在阿尔玛展馆中展出,使得《影子》成为《地狱之门》必不可少的顶部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一如既往为群雕《影子》的创作进行了许多研究,如身躯、头部等,有大型和小型各种版本。罗丹所有的碎块雕塑在被单独展示时,都成为自成一派的完整作品,彰显罗丹创作时注入的全部力量,就像左图展示的《影子(头像)》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格温·约翰头像</b><b>(惠斯勒缪斯女神头像)</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约1905年/青铜/23.7×19.7×25.4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芙罗狄忒</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889-1913/青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作品起初是为1914年的戏剧《阿芙罗狄忒》而创作的布景雕像,这部戏剧改编自作家皮尔·路易斯(1870-1925)于1896年出版的小说《古代风俗》,一问世便因其放浪形骸的情节而大受欢迎,这部作品之后被多次改编成戏剧。此外,1906年,法国作曲家卡米耶·埃朗热(1863-1919)还将其改编成同名音乐剧,在巴黎喜剧歌剧院上演;之后在1912年,德国作曲家马克斯·冯·奥伯莱特纳(1868-1935)将其改编成歌剧,在维也纳上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戏剧《阿芙罗狄忒》于1914年3月10日在巴黎文艺复兴剧院上演,舞台上放置的是石膏版《阿芙罗狄忒》雕塑,这件石膏雕塑在舞台上一直用到了1930年。为完成这件作品,罗丹从《地狱之门》中选取了一个人物进行放大,但整体结构简化,作品中的女子迈步时双臂在头顶相交,左脚在右脚后弯曲。2015年,法国罗丹博物馆决定将之浇铸成青铜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戴头盔的智慧女神</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90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88年,罗丹结识了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拉塞尔(1858-1930)的意大利妻子玛丽安娜·马蒂奥科(1865-1908),也称玛丽安娜·拉塞尔。她美丽优雅,富有古典气质,就像一尊希腊雕像,罗丹长期以她为模特进行创作,代表作有《智慧女神半身像》(古希腊智慧女神名为雅典娜,对应古罗马智慧女神密涅瓦)。1905年的一天,罗丹在工作室里看到一个断了一截的头部雕像,可能是在一次意外中摔坏的,罗丹决定给雕像配上罗马式头盔,于是《戴头盔的智慧女神》就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雕塑中的智慧女神戴着古代头盔,她的胸甲上装饰有蛇发女妖的头,蛇发纹路清晰。罗丹在好几年前曾根据同一位模特创作了另一个较小版本的智慧女神,头戴花环及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这座神庙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用于纪念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 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尔扎克</b><b>(头像,根据博涛描绘创作)</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89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91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1850)建造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下了《山谷中的百合》(1836年著)等名篇。罗丹花了连续6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在1897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一生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赞助商不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巴黎的罗丹博物馆藏有数百件《巴尔扎克》过程稿,显示出罗丹十分重视这件作品。这些过程稿包括部分人体雕塑研究,仅针对头像,罗丹就做了许多设计,大多差别不大。在罗丹的雕像中,《巴尔扎克》非常有辨识度,尤其是这里展示的头发向右撇去的版本。此外,还有另一个面带微笑的有头像版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吉甘蒂</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 188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吉甘蒂是当时住在巴黎的一位那不勒斯模特,在1885年前后为罗丹和卡米耶工作。的确,有好几尊刻有卡米耶签名的青铜雕像名称就叫《强盗头像》或《吉甘蒂》。这几尊雕像分别由银行家兼收藏家阿尔冯斯·德·罗斯查尔德(1827-1905)于1892年捐赠给里尔美术宫、1901年捐赠给兰斯美术馆、1902年捐赠给法国切尔堡托马斯亨利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首先根据模特制作了全身像,然后分别制作了身躯、左臂等各个身体部位,罗丹典型的工作方式就是从完整的人物着手,然后对雕像进行切割、重塑,从而创作成新的作品或将其整合到组合雕塑中,这种不断尝试、创造的过程就是罗丹艺术的精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永别</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90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作品让人看了不禁动容,是以罗丹的缪斯和情人卡米耶·克洛岱尔(1864-1943)为模特制作的头像,充分呈现了罗丹的雕塑方式。这是一张卡米耶20岁时拍摄的照片,当时她和罗丹已热恋一年多。卡米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她的弟弟保罗·克洛岱尔(1868-1955)是著名剧作家、诗人及外交官,也是法兰西院士之一。卡米耶于1883年成为罗丹的学生、情人、助理兼缪斯,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罗丹。两人的感情持续了十多年,直至1892年罗丹决定与之分手,这时的卡米耶也已小有名气,与罗丹分手后独立进行创作。但从1905年起,卡米耶开始出现精神紊乱,逐渐陷入疯狂状态。1913年,保罗决定让她住院治疗,卡米耶终生未出院,1943年10月19日她在该院逝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别》石膏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一块木头底座、卡米耶头像和一双似乎遮住嘴巴的手,这三部分通过一条围巾连接起来。这件作品给罗丹带来更多启发,他创作了另一件汉白玉雕塑作品《康复中的女人》,现存于巴黎罗丹博物馆,不过《康复中的女人》用起伏的波浪取代围巾来衔接不同部分。另外,罗丹不止一次使用卡米耶的头像进行组合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尔扎克人体立像研究(无头)</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89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91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1850)建造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下了《山谷中的百合》(1836年著)等名篇。罗丹花了连续6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在1897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一生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赞助商不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巴黎的罗丹博物馆藏有数百件《巴尔扎克》过程稿,显示出罗丹十分重视这件作品。这些过程稿包括部分人体雕塑研究,比如这件《巴尔扎克人体立像研究(无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尔扎克纪念像</b></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1898/石膏/275×121.5×132厘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91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1850)建造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下了《山谷中的百合》(1836年著)等名篇。罗丹花了连续6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在1897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一生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赞助商不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巴黎的罗丹博物馆藏有数百件《巴尔扎克》过程稿,显示出罗丹十分重视这件作品。这些过程稿包括部分人体雕塑研究,比如此次展览展出的《巴尔扎克人体立像研究(无头)》,这个雕塑还有另一个面带微笑的有头像版本。仅针对头像,罗丹就做了许多设计,大多差别不大。在罗丹的雕像中,《巴尔扎克》非常有辨识度,尤其是书中展示的头发向右撇去的版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对罗丹的雕塑,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疑问:在图片唾手可得的今天,为何还要亲临现场?一张精修的美篇图片,或许能让你“看见”《思想者》紧锁的眉头,但只有站在原作面前,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紧绷的肌肉下涌动的生命力,体会到罗丹所说的“艺术是静止中的运动”的震撼。这,正是现场观展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它是一场调动你全部感官的沉浸式对话,让你与艺术家、与作品本身,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触碰。</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丹的雕塑语言根植于材料的物质性表达。其作品表面刻意保留的粗粝肌理、手指按压的痕迹、青铜铸造的流动性质感,在美篇的二维平面中被完全消解。例如《青铜时代》中青年皮肤下隐现的血管脉络,需绕行雕塑才能察觉的背部肌肉扭转张力;《巴尔扎克》长袍漩涡般翻涌的泥塑笔触,在现场形成扑面而来的精神风暴,而屏幕呈现的仅是灰暗色块。这种“未完成感”恰是罗丹对生命动态的捕捉,唯有肉眼亲见方能感知其“物质精神化”的美学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关于罗丹艺术中心(上海)创始人吴静</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静是上海罗丹艺术中心的创始人、董事长,是一位致力于推动中法文化交流的第三代法籍华裔收藏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个人背景与成就</b></p><p class="ql-block">吴静于2021年被法国卢浮宫写入名人墙,成为卢浮宫赞助人中第一位名字被郑重其事写在馆中墙上的华裔女性。她长期在意大利和法国生活,对艺术品收藏有着深厚的热爱,尤其喜欢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创办罗丹艺术中心的历程</b></p><p class="ql-block">吴静用8年时间将罗丹艺术中心带到中国,该项目于2017年启动,直到2024年9月28日才正式开馆。为了创办这个项目,她甚至从法国籍改回中国籍,开始着手搭建罗丹艺术中心的雏形。</p><p class="ql-block">罗丹艺术中心是全球唯一获得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的机构,这种授权极其稀有,使该中心成为罗丹博物馆在全球唯一授权在名字中可以使用"罗丹"的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艺术理念与使命</b></p><p class="ql-block">吴静创办罗丹艺术中心的动机并非完全出于商业思维,她希望"让我们的孩子不用出国,也能领略到各国的艺术之美,让中外文明在国内实现交流、融合"。她认为博物馆是国之大者,中国作为开放包容的文化大国,应该拥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艺术精品真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重要合作与影响</b></p><p class="ql-block">在吴静的带领下,罗丹艺术中心与浦发银行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展开跨界合作,推出艺术联名卡,将金融与艺术紧密结合。她还致力于将罗丹艺术中心打造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巴黎罗丹博物馆和其他法国博物馆在展览、论坛、艺术实践等学术领域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静以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成为当代艺术界的重要推动者,她的努力让中国观众能够不出国门就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精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