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冬的11月18日,我和当年班上的几个同学相约到大方参加了母校大方一中的百年校庆。建校一百周年,正值大方一中迁往新校址,在一众人中,共有李光平,李孝华,高成会,彭永忠,蒋基国,张世军同我共七个人。按照在校期间的生源,主要来自区乡农村,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人均是普通的大多数,因而参加校庆没有什么顾虑,很单纯,只是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件事情,去玩一下,也可以说我们没有忘记母校和同学友谊。就这样我们去了,重回母校,虽然说他并非我们读书的老校园,但心里面仍然有这份感情。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由于我们这些同学主要来自区乡和农村,高成会形象地说我们是“乡巴佬逛一中搞校庆。”</p><p class="ql-block">母校百年校庆,恰逢七五届高中毕业暨上山下乡50周年,遗憾的是我们的50周年同学聚会没有办成。应该说大家都知道校庆,但没有更多的人表态要去参加校庆,因而我们的想法是有几个算几个,我们在校园门口汇合一同参加校庆,想法很简单,在校园中照几张像,合张影留作纪念,留下一段回忆。</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批七五届的人古稀在即,从年龄,精力,身体状态上已步入人生中的晚年,十年以后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至于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去参加校庆,李光平的说法是“不去参加,我们的人生就不完整。”</p><p class="ql-block">据了解,一些同学有参加校庆的意向,但这次没有遇见他们。多数人的认知,校庆活动最光鲜亮丽的是有成就的同学,而一般的同学觉得自己混得差,认为没面子,不好意思去。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有成就的同学固然是重点嘉宾,然有的人认为这些人显摆或者说是高调,这也成了这部分同学的顾虑。的确,自己的母校搞校庆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很为难。</p><p class="ql-block">在50周年同学聚会没办成的背景下,我没联系过同学参加校庆,更不敢以联络人自居,只是出发到大方前微信告知我们在毕的同学,愿去的可搭车前往。据我所知,此次校庆活动只有七人,而不是全部,主要是人员分散,除大方的外,还有毕节的,贵阳的,外地的,甚至有的去海南当了候鸟,去享受那里的阳光沙滩,温暖的冬季。可能有的人会问:“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据我所知,在我们这个班级中,有的因为身体状况,有的在家里侍候老人离不开身,有的还在为祖国的下下一代忙碌,多数人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之中而缺席。</p><p class="ql-block">记录美好,分享校庆活动及快乐是此行的另外一个目的,我也因此乐于拍摄,编辑图片及视频,甚至写了一篇侧记,主要是分享快乐与自己的感受。刘云飞分享快乐之后对我们尤其赞赏,并称之为“身临其境”。张雪娣在分享后写下如是评论:“老同学:静下心来拜读你的文章,觉得你展示的是你们七位代表的精神!也把“高二3班”的大名留在了一中新校区,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的这么多的惊喜与感动!”的确,我非常喜欢平台上的交流与互动。在与陈虹的交流中,因特殊的原因,此次陈虹同学未能如愿参加校庆活动,她在评论中深情写道:“大方一中,是我们的母校,是她,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没有她,我们都走不出去,提起她,总会情不自禁,那是因为爱她爱得深沉…因故未能参加母校的一百周年庆,留下的是遗憾,遗憾呵!”能够切身感受到她的无奈,遗憾的心情。同时,她表示再有机会定要重返母校和参观新校区。</p><p class="ql-block">此次校庆活动天气虽冷,但收获满满。既是感恩母校,重拾记忆,也是小范围的同学聚会。尤其是见到了彭永忠同学,思念不如见面,微信群上虽然有头像,但不知如今的他有多高,状态如何。为参加校庆,永忠同学郑重穿一身新衣和刻意打扮一番,显得气质和高贵,而且提前到学校等候我们,真乃百闻不如一见。听闻毕业后他曾经是一名民办教师,如今的他气度不凡。他谈及校园忆往事,说他同牛贵河同桌坐一张板凳,还说王平爱欺负农村的同学,对他的印象和评价不好。经和他一摆谈一接触,他的印象慢慢的丰满起来,他还邀请我们去他的老家百瓦厂去玩。实际上,那个年代同学之间接触往来少,许多同学后来都没有往来,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自校园一别就成了永远。因此见到彭永忠同学着实是一种惊喜。</p><p class="ql-block">本次百年校庆有快乐,也有遗憾。一是天气不好,二是未能在老校区举办,老校友未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缅怀青春,找到自己的感觉,三是参加的老校友并不多。我们担心停车困难,人山人海,将车停放外面,结果学校硕大的停车场空空如也,大出意外和后悔。我们的七人团队恐是老校友的大团队,没有遇见比之更大的团队,虽遇见一些老校友,但均比较零星。</p><p class="ql-block">一娘养九子,九子九个样。班级同样如此,我们回到校园主要是缅怀自己的青春,重拾旧时的记忆。按照一般的做法,学校将优秀的学生,有成就的人士浓墨重彩的推荐和宣传,大书特书,一中也不例外。然而对大多数默默无闻的校友造成了心理负担,使之陷于两难的境地。也是校庆活动参加校友不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不能责备学校的校庆定位,主要是缘于教育行业激烈的竞争,因为优秀学子是学校最好的广告。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与自己和解。不要过度看重自己的面子,比这比那。实际上,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再大的光环,再高的成就会慢慢的消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感到委屈和自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能将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我们常说友谊天长地久,面对此类问题,我们的定位应该是怀念青春,感恩母校,不忘友谊。</p><p class="ql-block">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旦越过古稀,我们将会加倍负重前行。在此之前,一些同窗已告别人世,带给我们的思考,如何度过所剩时光,自己的晚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随着年纪的增加,举办大范围同学聚会,再参加110周年校庆庆典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小范围的同学聚会是可行和认同的。在此我希望亲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保重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度过幸福快乐的晚年时光,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就能再前行。祝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2025.11.24于兰苑花园</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档案:陈宗屏,彝族,贵州大方(六龙)人,1957年生,经历过知青生活,恢复高考于1978年招生考入贵州农学院,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9~1991年纳雍县扶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爱好文史,贵州省先进农业工作者,毕节地区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烟草学会会员,毕节市老科技协会会员,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大方文艺》《大方报》等发表作品,出版《这帮六龙人》合著;与人合编《六龙那些事》</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