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陇上逸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5158787</p> <p class="ql-block">在黔桂交界的群山深处,水族先民世代繁衍生息,他们用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密码,而“跳神”便是其中最鲜活的精神图腾。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既是水族先民敬畏自然、祈福纳祥的虔诚仪式,也是承载民族历史、传承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中,成为水族儿女无法割舍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水族跳神又称“祭神舞”,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巫傩文化,融合了水族原始宗教信仰与生产生活智慧。每逢正月十五、端午或重大祭祀节庆,水族村寨便会燃起篝火,敲响铜鼓,盛装的族人聚集在宗族祠堂或村寨广场,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跳神的核心目的是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族人凝聚情感、传承祖训的重要场合。</p> <p class="ql-block">跳神仪式有着严谨的流程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仪式开启前,寨老会带领族人杀猪宰羊,供奉祖先牌位与自然神灵,诵读古老的水族经文,诉说对天地的感恩与对未来的期许。随后,身着传统服饰的“神婆”“神汉”登场,他们头戴羽毛头饰,身披绣花披肩,手持铜铃、师刀等法器,在铜鼓与芦笙的节奏中踏歌起舞。舞步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时而模拟农耕劳作的场景,时而再现狩猎围捕的画面,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水族先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跳神的服饰与道具堪称水族工艺的缩影。女性舞者的绣花百褶裙上,用五彩丝线绣着稻穗、鱼、龙等图案,象征着水族对农业丰收的期盼与对图腾的崇拜;男性舞者的银饰铿锵作响,与铜鼓的节奏相互呼应,彰显着民族的阳刚之气。铜鼓作为仪式的核心道具,鼓面上铸刻的蛙纹、云纹等图案,承载着水族的宇宙观与生命观,敲击出的深沉韵律,仿佛是祖先穿越千年的呼唤。芦笙的旋律则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昂高亢,引领着舞者与神灵对话、与自然共鸣。</p> <p class="ql-block">在水族文化中,跳神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部“活态史书”。仪式中传唱的古歌,记录了水族的迁徙历程、英雄传说与生产经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民族记忆代代延续。老人们通过跳神仪式,向晚辈传授祖训家规、伦理道德,教导他们敬畏自然、和睦邻里。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参与跳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族跳神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承人才青黄不接,部分古老的舞步与经文逐渐失传。但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水族儿女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他们自发组织传承活动,邀请老艺人授课,将跳神融入校园文化与乡村旅游,让这一古老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水族跳神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水族跳神,这颗镶嵌在黔桂山区的文化明珠,承载着水族先民的智慧与信仰,见证着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它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寻根。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我们更应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水族跳神的铜鼓声永远回荡在群山之间,让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图腾,继续指引着水族儿女砥砺前行,书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