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澄怀观道</b></p><p class="ql-block"><b>美 篇 号:69187735</b></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时光的笔触在中华大地勾勒出深刻印记。这一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载春秋流转,从浙江余村的竹林清风到长江两岸的碧波荡漾,从黄土高原的郁郁葱葱到南海之滨的鸥鹭齐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灯塔指引航向,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与新时代的发展追求相融共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幸福画卷。这幅画卷里,有生态蝶变的壮阔景致,有民生改善的温暖细节,更有文明传承的坚定足迹。</p> <p class="ql-block"><b> 余村之变:从矿山废墟到幸福家园的青绿转型</b></p><p class="ql-block"> 浙江湖州安吉县余村,村口那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如今已成为海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地标。谁能想到,二十年前,这里还是“炸山开矿、烟尘漫天”的景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靠着优质石灰岩资源成为安吉“首富村”,但轰鸣的矿机、飞扬的粉尘让青山失色、绿水变浊,村民出门必戴口罩,就连房前屋后的草木都蒙着一层灰。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这个迷茫的村庄点亮了转型之路。</p><p class="ql-block"> “当时关停矿山心里真没底,祖祖辈辈靠采矿吃饭,一下子停下来,日子该怎么过?”63岁的葛元德至今记得当年的纠结。作为曾经的矿山拖拉机手,他每日奔波在采矿现场,收入虽高,却常年呼吸着含尘空气。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余村人痛下决心关闭所有矿山和水泥厂,开始了艰难的生态修复。他们肩扛手刨,在废弃矿坑种上竹子,在污染河道铺设生态滤床,让裸露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装。</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间,余村完成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更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能级跃升。2020年以来,余村先后两次“扩容”,形成覆盖245平方公里的“大余村”发展格局,联动周边3个乡镇24个村,打造新经济、新文旅、新农业产业集群。葛元德把自家老屋翻盖成四层民宿,一楼陈列着他创作的生态主题文创作品,儿子也从外地返乡共同经营,每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如今的余村,“余村十景”相映成趣,竹海清风拂面,荷塘月色怡人,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高达281万元。</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欣喜的是,余村的“朋友圈”越扩越大。通过“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了23家新经济企业入驻,近1000名青年在此创业打拼;“云村民”计划让7万人在线上认养田园、共创事业,其中七成以上是青年群体。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友好人士来此考察,外国游客在竹林间感受生态之美,这个小山村已然成为中外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重要窗口。余村的实践生动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幸福财富,绿色发展的路子走对了,就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 <b>江河焕彩:从浊流横溢到清波映城的系统治理</b></p><p class="ql-block">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古人笔下的江河之美,曾在工业化进程中蒙上尘埃。长江流域的“化工围江”、黄河沿岸的水土流失、城市河道的黑臭水体,成为生态治理的硬骨头。二十年来,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打响了一场场江河治理的攻坚战。</p><p class="ql-block"> 长江岸边,曾经遍布的小化工企业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生态缓冲带。“以前江边都是化工厂,污水直排江里,夏天臭味熏天,根本不敢开窗。”家住长江中游某滨江城市的退休教师王建国,见证了母亲河的华丽蜕变。为守护长江生态,当地实施“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拆除沿江1公里内的污染企业,同步建设生态公园和湿地走廊。如今的长江岸线,芦苇丛生、水鸟翔集,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数据显示,与十年前相比,全国地表优良水体比例从64.1%提高到90.4%,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江、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美景得以重现。</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昔日的黄土高坡正上演着“绿进沙退”的奇迹。陕西榆林,曾经“沙进人退”的毛乌素沙漠,如今植被覆盖率已达30%以上,沙丘披上绿装,荒漠变成良田。当地农民张建军承包了2000亩沙地,种上了耐旱的沙棘和松柏,不仅获得了生态补贴,还发展起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以前沙子能埋到墙根,现在绿树成荫,游客越来越多,年收入能有几十万元。”他的笑容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截至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我国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昔日的生态脆弱区,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p><p class="ql-block"> 江河治理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水质的改善上,更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中。在长江,“微笑天使”江豚频频现身,数量较十年前大幅增长;在黄河,消失多年的娃娃鱼、桃花水母重现踪迹;在各地湿地,越冬候鸟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形成了“鸟欢鱼跃、水清岸绿”的生态图景。这背后,是我国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超过30%的坚实保障,更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的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 <b>绿色转型:从发展瓶颈到动能转换的时代跨越</b></p><p class="ql-block">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不仅在于生态保护,更在于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二十年来,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p><p class="ql-block"> 在内蒙古草原,巨大的风力发电机迎风转动,洁白的风轮在蓝天绿草间勾勒出优美的弧线。“以前草原上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现在建了风电场,不仅保护了草原,还能获得租金收入。”牧民那顺达来把自家的1000亩草场纳入风电场生态保护范围,每年能拿到稳定的生态补偿金,还在风电场从事维护工作,实现了“护草”与“增收”双赢。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光发电装机提前六年实现2030目标,2025年6月装机占比全球总量已近一半。</p><p class="ql-block"> 在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的国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出口到世界各地。“以前开燃油车,每月油费要花1000多元,现在换了新能源车,充电成本才200多元,还能享受绿色牌照政策。”市民李女士的选择,反映了亿万消费者的环保共识。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外贸发展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在江苏苏州,一家传统纺织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绿色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引进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和节能设备,不仅减少了90%的污水排放,还降低了30%的能耗,产品因“环保标签”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以前觉得环保投入是负担,现在才明白,生态环保就是生产力。”这种观念的转变,正在各行各业蔓延。我国构建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绿水青山”可计量、可交易,推动企业从“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形成了“保护生态—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 <b>文明传承:从古老智慧到全民行动的精神接力</b></p><p class="ql-block"> 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变着山河面貌,更重塑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新时代实践中凝聚共识,生态文明理念正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p><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时禁发”的治理理念、“天地大美”的美学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生态智慧,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安徽黄山,当地村民延续着“封山育林”的古老传统,自觉守护着黄山松等珍稀植物;在浙江千岛湖,渔民们遵循“禁渔期”规定,实现了“以渔护水、以水养鱼”的生态平衡;在福建武夷山,茶农们坚持“生态种植”,不施化肥农药,守护着茶山的生态平衡,也产出了享誉世界的优质茶叶。这些实践,正是对古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生态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生态基因。</p><p class="ql-block">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在城市,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成为出行首选,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节能家电、环保建材走进千家万户;在乡村,秸秆还田、生态养殖蔚然成风,太阳能路灯照亮乡间小路,村民们自发组建护林队、护河队,守护着家乡的绿水青山。“以前垃圾随手扔,现在都分类投放;以前清明节烧纸钱,现在改为鲜花祭扫。”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汇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生态教育的普及,让环保理念从娃娃抓起。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态环保课程走进课堂,学生们通过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实践、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活动,树立起“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余村新建的自然学校,能容纳近300人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在这里观察动植物、体验农耕生活,在心中播下生态保护的种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生态保护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当绿色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十载栉风沐雨,二十载春华秋实。从余村的竹林到长江的碧波,从草原的风车到城市的绿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中华大地,结出了丰硕成果。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92%;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化石能源;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两山”基地提炼的转化模式日趋成熟,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这些沉甸甸的成就,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书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久久为功的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将继续深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在中华大地不断延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