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难忘的中欧之旅(7、拜访斯洛文尼亚)

Erica邓

<p class="ql-block">从奥地利的圣沃尔夫冈小镇驱车三百公里,穿越阿尔卑斯山腹地,一路山色如画,湖光潋滟。当车轮驶入斯洛文尼亚边境,窗外的风景仿佛被调亮了色彩——田野绿得更纯粹,天空蓝得更通透。</p> <p class="ql-block">沿途山势起伏、森林层层叠叠,田野开阔而宁静。远处的山丘上零星散布着红顶小屋,蓝天无云,阳光洒在绿意之上,时间似乎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这不仅是风景,更像是一种生活的节奏——缓慢、安稳、与自然共生。</p> <p class="ql-block">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独立之前为前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她2004年加入欧洲联盟。现长期居于斯拉夫国家中人均GDP最高的国家。</p><p class="ql-block">这个被群山环抱的中欧小国,静静地躺在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与克罗地亚之间。宛如一颗被群山环抱的翡翠。这片土地虽小,却蕴藏着无尽的自然之美与历史韵味,是我们此行最出乎预料的美丽邂逅之一。</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布莱德湖畔。当湖的轮廓跃入眼帘,湖心岛上那座巴洛克风格的圣玛丽亚教堂,像一枚别在绿绒布上的银针,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悬崖上的中世纪城堡巍然矗立,仿佛从岩石中生长而出,守护着这片静谧。这被誉为“阿尔卑斯之眼”的圣境,以它静谧而神圣的美,瞬间俘获了我们的心。</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的身影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时,我瞬间感悟到—这里不仅是风景的胜地,更是心灵的栖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这片湖畔显得格外清晰而温柔。</p> <p class="ql-block">布莱德湖不大,却盛得下整个阿尔卑斯的魂。它由“三头山”融雪滋养,被称为“冰湖”,湖心唯一的天然岛屿——布莱德岛,更是斯洛文尼亚人心中的仙境。岛上的圣母升天教堂,据说敲响12下钟声许愿,愿望便会实现。听着钟声悠扬,我的愿望却未说出口,只让它随风飘散在湖光山色间。</p> <p class="ql-block">傍晚落日熔金,湖面浮起一层薄金。登岛需乘船,无论是人力摇橹还是电动小舟,这段短短的航程却像一场仪式。我们登上一艘红白条纹顶棚的游船,木桨轻拨,水波不惊。船行湖心,教堂的钟楼在眼前逐渐清晰。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教堂与山影。我们浮在水上,像游走于天地镜像之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上小岛的那一刻,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中世纪的静谧与虔诚。</span></p> <p class="ql-block">登岛后,教堂的钟声在秋日的空气中回荡,石阶蜿蜒,树叶泛黄,踩上去沙沙作响。岛不大,走一圈不过半个多小时,但那份与世隔绝的静谧,却让人觉得走每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圣玛丽亚教堂的白色外墙在夕阳下渐渐泛起暖橙色的光晕,钟楼尖顶的十字架被镀成鎏金,熠熠生辉。我站在湖畔的礁石上,凝望着阳光穿透教堂彩窗,洒下斑斓光影,好像听见了信仰与自然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船静静漂浮。草帽下的女子神情悠然,黑白相间的狗趴在船头,船尾的手握着桨,却迟迟未划。整幅画面像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留白处全是诗意。</p><p class="ql-block">我站在岸边跟她交谈了起来,她说小船是她自己,她经常带她的爱犬来享受湖上美景。我立即生出几分羡慕——羡慕那船上的宁静,羡慕那不赶时间的慢。</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女子划着木船缓缓驶过,身旁两只斑点狗安静依偎,船尾的桨声轻叩水面,荡开一圈圈涟漪。夕阳为湖面铺就一条金色小径,仿佛通往岛上的教堂不是一段航程,而是一场朝圣。我忽然想,若能在此刻按下暂停键,让黄昏永远停驻,该有多好。</p> <p class="ql-block">布莱德湖坐落于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南麓,由“三头山”融雪汇聚而成,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四周苍翠山峦。而湖中那座孤悬的布莱德岛,是斯洛文尼亚唯一的天然岛屿,宛如仙境浮于水面,享有“欧洲之眼”的美誉。尽管湖域不大,却浓缩了天地间最动人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湖水清澈碧绿,美得让人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布莱德城堡是座建于中世纪的城堡。是斯洛文尼亚最古老的城堡,她居高临下、俯瞰着布莱德湖及阿尔卑斯山。据说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曾在此度假。</p> <p class="ql-block">回程时,我回头再望向湖心岛。教堂钟楼在夕阳中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湖水依旧平静,倒映着天光云影,也倒映着我们来时的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风景,不是用来打卡的,而是用来安放灵魂的。</p> <p class="ql-block">从布莱德湖驱车五十公里,便到了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这个国家的政治与文化心脏。这里的民众友好热情,英语普及率高,大多数人会三门以上的语言。这里风景优美,有欧洲“小瑞士”的美名。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现代的灵动,是一座将古典与创意完美融合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卢布尔雅那还是创意与文化的聚集地,拥有欧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之一,并因年均出版850本书籍、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50万读者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之都”称号。</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卢布尔雅那,薄雾笼罩。石板路泛着微光,老城在晨雾中苏醒。每一块石头都像是有记忆的,踩上去,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街道蜿蜒如迷宫,转角处总藏着惊喜——一家飘着咖啡香的小馆,一堵爬满藤蔓的老墙,或是一只懒洋洋晒太阳的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小城不像传统意义上的首都,没有喧嚣的车流,没有林立的高楼,反倒像一座被精心打理的花园,处处透着温柔与诗意。</span></p> <p class="ql-block">普雷雪伦广场是位于卢布尔雅那市中心的一座广场。因广场中央建有斯洛文尼亚著名诗人弗兰策·普列舍仁的铜像而闻名。她旁边有著名的三重桥。</p> <p class="ql-block">普雷舍伦雕像落成于1905年,展现诗人手持书卷姿态,后方立柱顶端立有手持月桂枝的缪斯女神像,象征诗歌创作的不朽成就。普雷舍伦代表作《当太阳升起来时》,该诗选自十四行诗套曲《花冠》。于1991年斯洛文尼亚独立时,被定为斯洛文尼亚国歌歌词。他是斯洛文尼亚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对斯洛文尼亚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三重桥是卢布尔雅那的标志。中间的石桥建于1842年,1931年斯洛文尼亚的建筑师普列赤涅克在两侧各加一座与原桥相同的桥,形成三座造型相同的桥并列的独特景观。既美观,又缓解了人流,堪称实用与美学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我站在桥上,看河水缓缓流淌,两岸咖啡馆飘出音乐,行人悠闲漫步,整座城市像一首缓缓吟唱的诗。</p> <p class="ql-block">城市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12世纪起, </span>就是卢布尔雅那的中心之一。 随着岁月变迁,广场上的中世纪建筑逐渐被巴洛克风格宫殿所取代,其中就包括市政厅(Town Hall),她的前面矗立着巴洛克风格雕塑家弗朗西斯科 •罗巴精心打造的喷泉。 喷泉底座上的三组神像分别代表斯洛文尼亚的三条河流: 萨瓦河 、卢布尔雅那河以及科尔卡河。三条主要河流,水流不息,如同这座城市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城市广场上,巴洛克式市政厅静静矗立,罗巴喷泉的水花在阳光下跳跃。</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央市场附近的卢布尔雅那教堂也被称为“圣尼古拉斯大教堂”,是卢布尔雅那市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这座大教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262年,当时它是一座罗马风格的教堂,但在1361年大火后被重建为哥特式建筑,之后它几经扩建和重建,最终于1701年完成了现有的模样。我们那天去得太早,教堂还没有开门,没能进去参观。留下深深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侧面深黑色的大门上刻满了精致的浮雕,一定藏有很多典故。</p> <p class="ql-block">卢布尔雅那中央市场是斯洛文尼亚最大的综合型市场,包括室内、室外、河岸三个不同的市场区域。 在这里,可以购买到新鲜蔬菜、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在内的上千种商品。</p><p class="ql-block">周六上午的中央市场,是一周内最热闹的时候。本地人喜欢在这个时间在此聚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周六只有上午营业。</span>在这个美丽、热闹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领略到斯洛文尼亚人的灵魂和体验卢布尔雅那人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斯洛文尼亚蜂蜜(Slovenian Honey)质量好。斯洛文尼亚有着丰富且悠久的养蜂传统,每年产蜜2000吨,且充分保证最高品质和口感。这里的森林甘露蜜和喀斯特蜂蜜尤为出名,带有花果香。</p> <p class="ql-block">干花制作品是斯洛文尼亚的最佳纪念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斯洛文尼亚人非常喜欢鲜花。斯洛文尼亚的花卉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花卉产业就已初具规模。独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对外开放,斯洛文尼亚的花卉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斯洛文尼亚有超过350种花卉品种。其中以玫瑰、百合、郁金香等最为著名。这些花卉不仅色彩鲜艳、形态美观,而且适应力强,易于栽培。</p><p class="ql-block">特别是玫瑰,作为斯洛文尼亚的国花,其种植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玫瑰,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花卉,在斯洛文尼亚尤为受欢迎。斯洛文尼亚人热爱自然,他们喜欢将玫瑰种植在花园中,让其在阳光下绽放。市场上出售的花卉很多都是自家出产的。</p> <p class="ql-block">艺术市集与街头表演,历史遗迹与现代创意在此交织。</p> <p class="ql-block">周末市场的管乐队合奏很有气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瓦德尼克纪念碑—这座由著名雕塑家阿洛伊兹·冈格尔设计的纪念碑,是斯洛文尼亚的第一座公共雕像,生动地展现了瓦德尼克手持书籍的形象,象征着他对文学和教育事业不朽的贡献。他斯洛文尼亚语言的坚定倡导者。</p><p class="ql-block">该纪念碑战略性地坐落于瓦德尼克广场,毗邻熙熙攘攘的中央市场和卢布尔雅尼察河,既是一个历史地标,也是卢布尔雅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爱情桥不长,桥上挂满了“爱情锁”,层层叠叠,像是无数颗心在此交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踏上石板,我们的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仿佛怕惊扰了某段正在发生的告白。桥下的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每一份真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沿着卢布尔雅尼察河漫步,中央市场宛如威尼斯的宫殿。建筑师普列赤涅克的设计让市场与河流融为一体,临水一侧是文艺复兴风格的拱廊,里面是新鲜的蔬果、面包与鲜花。我买了一块刚出炉的面包,外皮酥脆,内里柔软,咬一口,满嘴都是阳光与麦香。</p> <p class="ql-block">杰出的建筑师普莱什尼克并没有像欧洲各地那样建造一个大型市场大厅,而是独创性地提出了建造一个长条形市场的想法,即一个从首都中心广场(三桥广场)一直延伸到著名的龙桥的细长、有节奏和开放式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顺着河走不远就是“龙桥”。这里是卢布尔雅那的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大型的集会和游行都会在这里展开。</p> <p class="ql-block">龙桥是一座石桥。她以开创性的工程设计和充满活力的龙雕塑而闻名。 自1901年落成以来,这座桥梁一直是卢布尔雅那转变为现代欧洲首都的象征,同时颂扬着塑造卢布尔雅那文化认同的当地传说。</p> <p class="ql-block">这里随处可见露天咖啡馆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找到放松身心之处。</p> <p class="ql-block">沿河咖啡座附近都有很多艺术品雕塑,这些有趣的灵魂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走进了普雷雪伦广场的方济各会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洛文尼亚首都最著名的古迹之一。这座建于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教堂,以粉红色外墙和对称塔楼在广场上格外醒目。</span>教堂于2008年被列为斯洛文尼亚国家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内部,弗朗切斯科·罗巴</span>雕刻的主祭坛,极具纪实性和艺术性;而由斯洛文尼亚印象主义画家马特夫日·兰古斯绘制的精美壁画,也让人陶醉其中。天花板的壁画则出自20世纪画家马捷·斯特恩之手——原本的壁画在1895年地震中损毁,经过修复才呈现出今天的风貌。烛光摇曳,有人静坐祈祷,有人轻声细语。我静静伫立其中,感受着这份宁静,这里与门外喧嚣的普雷塞伦广场形成鲜明对比,仿佛穿越了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的壁画则出自20世纪画家马捷·斯特恩之手——原本的壁画在1895年地震中损毁,经过修复才呈现出今天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一程,从阿尔卑斯的山脚到湖心的小岛,从晨光中的石板路到夕阳下的爱情桥,斯洛文尼亚用它最温柔的方式,把“难忘”二字刻进了我的记忆里。她不大,却足够让人记住——记住湖上的钟声,记住桥上的锁,记住阳光穿过树叶的斑驳光影。</p><p class="ql-block">它不张扬,却让人难忘;它不喧嚣,却直抵人心。</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心中最真实的中欧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