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塬传承》第八十二章中考(二)

碧海蓝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啊,人民公社时期,住房没什么大的变化,这几年城里居民有的盖了新房子,墙面都是一砖到顶,很气派,那是在居民区。这里的街道还是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样子。豳州市的街道现在主要是东西两条大街,到了十字路口,还有南北两条街。东大街这样的大房子比高家镇孙村多几十倍呢,你将来转转就知道了。”李晓东给弟弟说道。</p><p class="ql-block"> “城里哪座建筑最高?”李晓西问道。</p><p class="ql-block"> “体育场的豳塔最高,那是唐宋时期的塔,有七层,高47米,高耸入云,是豳州市的标志性建筑,有人说它是唐代的,也有人说它是宋代的。”李晓东说道。</p><p class="ql-block"> “那我考完试得去登一下豳塔。”李晓西高兴地说。</p><p class="ql-block"> “塔在紫薇山下,体育场里,旁边是市委大院,塔现在开放,里面是木质楼梯,环绕而上,非常美观。塔的外观是七楞楞、八铃铃的,每一层有四个瞭望门,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站在塔上,整个豳州市都能尽收眼底。”李晓东边走边说。</p><p class="ql-block"> “多么雄伟的建筑,我一定要去看看。”李晓西显得非常急切。</p><p class="ql-block"> “那你吃了饭,开完考生大会,抽空去看看。”哥哥李晓东说道。</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弟兄俩就走到了城关中学。张芳玲已经搬到了城关中学,分到一间房,是教师宿舍。李晓东这几天从新民中学下来,帮妻子搬家,才刚安顿好。</p><p class="ql-block"> “晓西,你来了,要好好考试,这可是关键的一仗啊。”嫂子张芳玲笑着说,她已经做好了一桌可口的饭菜,等着弟兄俩吃饭。</p><p class="ql-block"> “哦,我不想考中专中师,我觉得重点高中肯定能考上。”李晓西笑着说,信心满满。</p><p class="ql-block"> “考一下中师也行啊,我就是中师毕业的,工作也不错。”张芳玲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先考了高中再说吧,我现在还没考虑下一步的打算呢。”李晓西也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第一次来豳州市,第一次在嫂子这里和哥哥嫂子一起吃饭,这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还是哥哥勤奋好学,有了工作,才有了县城里的家。</p><p class="ql-block"> 城关中学的东边是豳州市法院和司法局,再往东是检察院和公安局,政法单位都在一起,原来走一个大门,现在都分开了。城关中学西边是百子巷居民区,从东大街的一个大门进去,要走很长的路,里面后面是操场,前面是一排排的教室,最后两排是教师宿舍,都是大瓦房,一排排的,显得很大气。</p><p class="ql-block"> “晓西,你晚上住司法局吧,就在隔壁,你的考点在豳州中学,明天早上起来早点,过来吃完早饭就去考试。”哥哥嫂子叮嘱道。</p><p class="ql-block"> “我还以为要住旅店呢,司法局是我叔的单位?”李晓西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是的,是我爸爸,他的办公室和宿舍在一起,他晚上回家住,宿舍没人,你就住那里。”嫂子张芳玲说道。</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哥哥带他去参加豳州中学的考生大会,然后让他会议结束后回城关中学。他就去找豳州中学的历史教师田雨诗和同学聊天去了。</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参加完考生大会后,晚上就住在了司法局张叔的办公室里。办公室很简陋,前面有张办公桌子和几把椅子,后面是一张行军床,简单却很干净。这里是他嫂子爸爸办公和住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晚上出来转了转,司法局连着人民法院,再往东走就是检察院、公安局,检察院和司法局的后面还有人武部,几个单位内部是相互连通的。</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晚上听见城里的女孩说话奶声奶气的,她们叫妈妈的声音很特别:“妈呀,妈呀。”后缀声音很长,听起来既像普通话又很娇气,和农村那种叫“娘”的厚重声音区别很大。(李晓西没想到,他工作后几十年就在这个大院子里工作)李晓西在豳州市的第一个晚上就住在这里,他觉得自己的待遇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三天考试顺顺当当。语文的阅读理解、数理化的公式推导都是他的强项,前面的选择、填空、简答题做得行云流水,只有最后一两道难题稍费些劲,跟平时模拟差不多。英语虽是弱项,这次也发挥到了中上水平。他心里没挂着中专中师的念想,只奔着高中去,反倒吃得香睡得沉,发挥得格外稳当。</p><p class="ql-block"> 考完试,嫂子劝他:"晓西,在城里多逛两天再回吧?"</p><p class="ql-block"> "不了嫂子,"李晓西摆摆手,"这几天下午我都把县城转遍了,城隍庙也去了,没啥新鲜的了。"</p><p class="ql-block"> 哥哥又说:"要不往城外走走?"</p><p class="ql-block"> 他却急着回家:"哥,你给我买张车票吧。家里有大牲口,爸妈肯定忙不过来,我这阵子没下地,心里慌得很,回去搭把手才踏实。"</p><p class="ql-block"> 李晓东拗不过他:"那我送你去车站。我跟你嫂子假期怕是回不去了,教育局要组织培训,事儿多着呢。"</p><p class="ql-block"> "你们安心忙,家里有我呢。"李晓西拍着胸脯保证。</p><p class="ql-block"> 填志愿时,他在志愿表上只填了豳州中学。三班的张战利、四班的李小国也跟他一样,三个尖子生都没报中专中师,其余成绩好的则大多选了那条能早日端上"铁饭碗"的路。</p><p class="ql-block"> 成绩下来那天,高家中学像炸了锅:李晓西,张战利,李小国三人稳稳考上豳州中学重点班;李浩宇通过复试,被省化工学校录取。汪小群,王立群被豳州师范中师录取;李小米被渭阳市卫生学校录取。李鹏程,李小志,李小燕和田铭军考上了普通高中,还有其他的十多个同学考上了高中。孙村这年考得格外亮眼。只是更多同学还是回了农村,有的复读,有的早早扛起了锄头——十五六岁的孩子,就这么被中考分成了不同的人生轨迹。那时的升学路有多窄?高中录取率仅两成,中专中师,大学录取率更少,百分之五六,"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半点不虚。</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李晓西一眼就瞧见了院子里的新牲口——一头黄红色的乳牛,身架比原来的驴壮实多了,正慢悠悠地反刍嚼着草。</p><p class="ql-block"> "卖了驴,添了三十块钱换的,"爸爸李德厚正给牛刮毛,脸上堆着笑,"这畜生性子稳,好养活,一年下一个牛娃,养大了能卖三四百,比喂两头猪划算多了。你舅的主意,错不了。"</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摸着牛光滑的皮毛,忽然想起村里的光景:汪明哲在昆明军区当兵,成了技术过硬的部队驾驶员;王莹莹的大儿子凭着义气和勤快,在电管站谋了份电工的活,成了十里八乡抢手的"能人",她三儿子也打算去当兵;王阿玲的儿子李小海有了娃,除了打胡基、当麦客,天天抱着农技报研究增产,像个土专家;李鹏程爸爸妈妈在街道缝纫机缝纫衣服生意好,他堂哥李满满两口子也干起了这个行业。知青刘振华的老伴贾媛媛也是缝纫机裁剪衣服能手了,不过集市上成衣多了起来,市场更加活跃了......</p><p class="ql-block"> 高家镇孙村有金榜题名的欢喜,有柴米油盐的艰难,有奔头也有愁绪。李晓西望着夕阳里父母在田里忙碌的身影,忽然懂了:这就是生活啊,像这黄土高原上的庄稼,一茬茬长,一茬茬收,苦乐都在里头,却总有新的希望在土里扎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