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刘长利</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第十二节 架线为纲:明线基建筑根基</p><p class="ql-block"> 对有线通信兵而言,野战通信是战场利刃,架空明线则是日常通信的主动脉,二者缺一不可,都是肩头沉甸甸的职责。所谓架空明线,是指由电杆支撑、架设于地面的裸导线通信线路,主要用于传送电报、电话、传真等信号,是和平时期军队最核心的通信方式。</p><p class="ql-block"> 回溯历史,全国解放后,我军通信方式实现了重大转变——从过去以无线电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有线电为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的四十年间,军队迅速恢复并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独立军用通信网络,其核心便是以架空明线为骨架,以载波电话通信站为节点的有线通信体系,撑起了全军指挥联络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架空明线的结构看似简单,实则暗藏诸多门道:</p><p class="ql-block"> - 电杆每隔50米左右竖立一根,每根电杆通常安装1至5个横担,可架挂1至20余对导线;</p><p class="ql-block"> - 导线多为铜线或钢线(铁线),直径有2.5毫米、3.0毫米、4.0毫米等规格,固定在瓷质或玻璃材质的绝缘子(隔电子)上,确保导线之间及导线与大地之间的绝缘性;</p><p class="ql-block"> - 传输方面,一对导线构成一个基本回路,两端接电话机可传送1路电话;若接入载波电话机,则能扩容传输更多线路——3路载波机可新增3路电话,12路载波机可再增12路,最多可同时传送16路电话。不过钢线对高频信号衰减较大,一般仅能在基础1路电话外,额外开通3路载波电话,合计传送4路。而3路和12路载波机,在1975年以前,一直是各大军区之间的主要通信手段。</p><p class="ql-block"> 架设架空明线,是一场体力与技术的双重考验。这项全露天作业的工程,山川河流皆无法绕行,所有材料全靠战士人力扛运,劳动强度之大,堪比坑道施工连,是通信兵专业中最辛苦的工种之一。通信电杆多为木杆,为防止腐烂,需先经沥青蒸煮处理,部队专门设有电杆厂加工这类油杆。</p><p class="ql-block"> 电杆的规格与用途也有严格区分:常见的6米杆和8米杆可满足常规需求,特殊地段需要更长电杆时,便采用两根对接的“单接杆”或三根对接的“品接杆”;根据所处位置不同,电杆的名称也各异——机务站(总机)旁的叫终端杆(开端杆),分支线路处的叫分线杆,交叉区连接处的叫分区杆,拐弯处的则叫角杆。</p><p class="ql-block"> 为消除信号串音,明线线路每500米需做一次交叉处理:在一对导线的两个绝缘子位置,加装四个绝缘子,使两根导线在此处交换位置。这一原理,与如今网线中使用的对绞线异曲同工,都是通过线路交叉减少信号干扰。</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架空明线训练,由团通信股参谋张根武和排长叶长海亲自授课指导。两位首长技术精湛,将复杂的架设技巧和原理讲解得通俗易懂。尽管这项工作极度耗费体力,但对我而言并不算难事。多年务农和拜师学艺练就的健壮体格,让我总能在高强度作业中保持充沛精力,再苦再累也从未退缩。</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当兵的第一年,我全身心投入架空明线的学习与训练,从材料识别、电杆架设到线路交叉、故障排查,每一个环节都反复锤炼,精益求精。这一年的刻苦钻研,为我日后从事有线通信工作筑牢了坚实基础,也让我对这份“辛苦却光荣”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