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欣然接受着新生事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深入人心,四大特区在沿海城市相继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露端倪。人们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私有经济,国家集体经济也因此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984年7月,一年一度的中考如期而至。在那个崇尚教育的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中考是每个学子人生中的重大抉择。</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今年初中毕业,面临着上高中还是上中师中专的选择。上高中需要三年时间,毕业后才能考大学,这三年不仅经济支出较大,学习上的变化和考验也不小。虽然考大学前途光明,但风险也着实不小。而参加中专和中师考试,若被录取,需上四年学,毕业后就能正式分配工作。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是个相当理想的选择。一旦考上,国家公费培养,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端上了铁饭碗,可谓是鲤鱼跳龙门,一举成功。而且考上中师中专后,上学的负担主要由国家承担,家庭个人支出相对较少,比上高中要少很多。所以当时农村的尖子生都盯着中师和中专这两个目标去考试,这也导致很多原本有潜力成为重点大学生的学生,过早地选择了就业。</p><p class="ql-block"> “猫娃,今年中考你是怎么打算的?”妈妈田碧玉问道。</p><p class="ql-block"> “我还没想好,但我想上高中。”李晓西小心翼翼地跟妈妈说。</p><p class="ql-block"> “中师的话,咱们豳州师范学校每年在北五县要招将近200人呢,一个县听你嫂子说名额也不少,差不多有五十个,这可是个机会啊。”妈妈田碧玉说道,因为她的大儿媳张芳玲就是豳州师范学校毕业的。</p><p class="ql-block"> “我也知道中等师范学校一年在咱们县大概招50个人左右,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李晓西对妈妈说。</p><p class="ql-block"> “中专学校听说全省有10多个在招生,每年也有50个名额。”妈妈田碧玉听儿子李晓东说过这些情况。</p><p class="ql-block"> “豳州市高家中学老师说一年能考100多名中专中师,高家中学一年最多能考三到五个中专中师,学校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李晓西小心地给妈妈解释当前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那你到底准备上高中还是中专中师,现在还没决定吗?”妈妈田碧玉问道。</p><p class="ql-block"> “我想上高中,考个大学生。”李晓西微笑着对妈妈说。</p><p class="ql-block"> “上大学还有三年高中呢,你可要想好了。”爸爸李德厚插话了,他和老伴田碧玉一起与儿子坐在东边窑洞的炕头上,谈论着李晓西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我要上高中,可能会花家里很多钱,不知道爸爸妈妈支不支持我的想法?”李晓西认真地问道。</p><p class="ql-block"> “妈妈和爸爸支持你上高中,关键看你有没有决心。”“家里就算没钱供你上学,我和你爸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供你,这事你别操心,就看你有没有决心好好学习,三年时间变化可不小。”田碧玉和李德厚夫妇严肃地对儿子说。</p><p class="ql-block"> “那好,谢谢爸爸妈妈支持,有你们这样的爸爸妈妈,我才有实现理想的希望,谢谢爸爸妈妈。”李晓西高兴地说着,拉着妈妈的手撒起了娇。</p><p class="ql-block"> “现在还没考试呢,你要是考不好,啥都考不上。”妈妈田碧玉担心地说。</p><p class="ql-block"> “咱们村的李百林,他比我大四岁,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高家中学初中毕业都三年了,每年考中专都差一分,两分,连续考了两年都没考上。他要是不上中专中师,上高中的话能上重点高中,今年就考大学了。可家里没钱,他爸我家门爷爷没有经济基础,不让他上高中,现在务农了,多可惜啊。”李晓西叹息着说起村里一些学习不错的孩子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你爷爷不爱劳动致富,人太懒。要是让儿子上高中,他根本拿不出每年上百元的学费,他也不支持孩子上高中。我也为李百林感到惋惜。”妈妈田碧玉说道。</p><p class="ql-block"> “你这个爷爷有点文化,就是不爱劳动,不过他编的顺口溜在咱们高家镇那也是一流的,出口成章。农业社的时候,他上工不认真,经常旷工。家里也不养猪,分队后也不养个大牲口,耕地都得借人家的牛马。现在的生活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不好好劳作,哪有钱供儿子上学啊。”田碧玉说着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其实他两个儿子学习都很好,人家家里遗传基因好,我就是觉得有点可惜,农村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供得起孩子上高中的。爸爸妈妈,你们对我的支持是最好的。”李晓西也激动地说。</p><p class="ql-block"> “妈妈多次说过,你们弟兄三人,只要能念书,爸爸和妈妈都支持你们上最好的学校,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供你们三个上高中、上大学。”妈妈田碧玉认真地说。</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想起妈妈过去的日子,在农业社每天上工挣工分,给猪寻草,养羊养猪,都是为了生计和儿女的成长。现在分队了,家里的农活更多更重了。爸爸妈妈每天起早贪黑,总有干不完的活。一个家庭妇女,按道理应该在家做饭管孩子,可妈妈却把做饭当成次要的,每天在地里干活,再重再累的活都和爸爸一起承担,都是为了儿女能有个好出路,让家里有吃有穿,一家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又想到了老邻居刘紫英阿姨,她和妈妈一样勤快,经常驾着架子车拉粪土、拉水,顾不上吃饭休息。可惜今年她得了肝病,肝硬化,没到半年就去世了。刘紫英家里还有三个儿子没成家,二儿子李建魁正在长安省交通大学上三年级,老大李建国已经分家,家里也有几个孩子了。其他两个儿子还在上学,一个上中学,一个上小学,家里的情况更不好了。后面这两个儿子还有没有上高中的机会都不好说,家里少了顶梁柱,李栓柱现在既当爸爸又当妈妈,日子大不如前。田碧玉经常让李栓柱把孩子的衣服拿过来,有空就给缝缝补补。日子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想象很美好,可实现起来却充满坎坷。更不用说供孩子上高中、考大学,那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不过李晓西这辈子遇到了不服输的妈妈,她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让孩子能展翅高飞,她和爸爸就是儿子最坚强的后盾。</p><p class="ql-block"> 孙村大队西胡同、西街正街这几年学风很浓,每年都有学生考上中专中师,这在一个乡镇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李晓东、李建魁等人脱颖而出带来的正面效应还在持续发酵。</p><p class="ql-block"> 李浩宇的哥哥李浩国去年考上了高中,在高中学习成绩很好。他爸爸李粮社在柏子沟口陶瓷厂上班,经济条件不错,所以他才能上高中。汪小群的哥哥汪大群学习也很好,去年考上了陕西省轻工业学校,已经在长安市上中专了,他也是西胡同第一个中专学生。像李晓西高一级的学生,还有前村的李理茂,去年考到了长安省植保机械学校,也上了中专。孙村堡子胡同的李黎明弟兄四个,他是老三,和老大都考上了大学等等。这些学生都成了孩子们的榜样,孙村的学习风气就这样浓郁起来,人们都望子成龙。</p><p class="ql-block"> 1984年的中考,第一次考试主要是录取高中和中专中师的预选名额。中专中师每年在豳州市的统招指标是100人,所以按照4:1的比例预选400名学生参加中专中师的考试,也叫复试,然后在复试中择优录取。很多学习不好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第二次选拔中专中师的考试。</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这段时间抓紧复习功课,尽管正值盛夏,闷热的天气让人难受,但他顾不得这些了。他将所学的各门功课内容整理归纳,主要知识点已经清楚了,接下来就是抠细节。有的知识点真是一字之差,意思就千变万化。他在高家中学初三时始终在年级前四名,是初三一班的第一名,初三二班的王立群、三班的张战利、四班的李小国,他们四个人是好朋友,也都是年级前四名。</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学习为啥这么好?”三班的一个同学问道。</p><p class="ql-block"> “他哥是大学生,家里学风正!”她班一个孙村的同学说道。</p><p class="ql-block"> “你们孙村人才不少啊?”那个同学说。</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们孙村西胡同的学生可要放卫星了,学习好的不少,李晓西、李浩宇、汪小群、李鹏程、李小志都很厉害。”孙村的同学感叹道。</p><p class="ql-block"> “不一定吧,那咱们拭目以待。”那个同学不服气,说要看最后考试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田碧玉现在让孩子有空就学习,平时的杂活也不让李晓西干了,家里的杂事和大田里的农活都由她和丈夫李德厚承担。小儿子李晓北今年上小学二年级,还能帮着干些杂活,给猪寻草。田碧玉让孩子回家就学习,她看到孩子看书写字,也让其他人不要打扰,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时间。</p><p class="ql-block"> 1984年7月14日,李晓西和他的同学乘坐一辆敞篷卡车前往豳州市参加中考。车上载着30多个学生,他们在路上飞驰。这些孩子从小到大,活动范围基本就在高加镇的几个村,临近的镇都很少去,更别说去过豳州市了。今天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他们站在敞篷车上欢呼雀跃,欣赏着沿途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高加镇离豳州市有60里山路,他们从高家镇到太庙乡有一个深沟需要翻山。先从高家镇孙村的盘山公路下坡,七拐八拐才到卢村河滩。这里有一条三水河,是从马栏县流过来的,然后向东南方向流到田家河滩,汇入泾河。接着又上坡,沿着盘山公路到坡顶,再慢慢走就到了太庙乡。好在这条路前几年各个公社社员拉了石子、料夹石,已经铺成了石子路。接着过太庙奇阜岭,从下九里坡下去。当年李晓西的妈妈田碧玉拉瓷器、锅碗瓢盆就是从这里进柏子沟陶瓷厂的。李晓西看着这么远的路、这么陡的坡,想起妈妈的过往,心里既难过又感动,妈妈他们为了这个家真是不容易,贩果子、拉瓷器,都是人力拉着架子车,翻山越岭,何等艰辛。</p><p class="ql-block"> 车辆从九里坡下到早饭头,过泾河大桥景村、黑石崖店,最后就进了豳州城。</p><p class="ql-block"> 一起去的同学在豳州市东关车站下车后,有的去寻找登记旅馆,有的去亲戚家住宿,有的和老师联系准备第二天考试的事情。张老师来的时候叮嘱道:“今天下午3点,在豳州中学召开考前考生大会,所有考生都要按时参加,领取准考证。在这之前每个人都要把住宿落实好,考试不能迟到,准备好考试用的学习工具,像三角尺、钢笔、橡皮等都必须自己备好。”</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准备去找他的哥哥李晓东和嫂子张芳玲,他们还没有放暑假。李晓东这学期结束后工作有了变动,现在豳州中学高一有4个重点班,4个普通班,一共8个班,高三年级还有4个复习班,总共12个班,全校一共有28个班。北极中学和新民中学高中部没有重点班,都是普通班。豳州市中学优秀老师特别紧缺,豳州市教育局组织教育股、教研室对全县各个中学老师进行了考核,尤其从北极中学和新民中学两个高中部选拔优秀教师到豳州中学任教,李晓东已经被选上了,只是文件还没发,手续还没移交。</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高中教育,今年豳州市把豳州中学的初中部撤了,学生都转到了豳州市城关中学。张芳玲教初中,就去了城关中学任教,这样也避免了夫妻两人在一个学校工作。教育制度的改革都是为了让豳州市能用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培养最优秀的生源,和全国的学生竞争高考名额。没有重点高中的培养,那么豳州市的学生和渭阳市甚至长安省其他学校的学生比起来,就没有竞争力。</p><p class="ql-block"> “晓西,下来了。”李晓东看见弟弟李晓西,笑着招呼道。他现在也不叫弟弟的小名了,上高中了,在人群中叫小名不太方便。</p><p class="ql-block"> “哥,你来东关车站了?我正准备去找嫂子呢。”李晓西高兴地说。</p><p class="ql-block"> “我来车站等你,你嫂子现在搬到城关中学了,咱们一起走吧。”李晓东接过弟弟的行李,里面有考试的东西,还有妈妈田碧玉给他们带的新鲜蔬菜。</p><p class="ql-block"> “我都等了两个多小时了,你们下来时说10点到,现在都12点了。”李晓东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唉,车在路上不好走,走走停停,还拉了沿途一些学生,敞篷车上人挤人,所以才这么晚到。”李晓西解释道。</p><p class="ql-block"> 李晓西随哥哥李晓东到了城关中学,他好奇地看着豳州市东大街。东街古色古香,街道地势较低,东西走向,南北两边全是大房子,建在高台街上,有的地方有六七个台阶,比街道高一两米。房屋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的,用的松木檩条、松木椽,瓦片也是老式的,和他家老房子、马房的房子有点相似,都有年代感了,没有一座两层以上的楼房。</p><p class="ql-block"> “哥哥,豳州市还是过去的房子啊?”李晓西问道。</p><p class="ql-block"> “是啊,人民公社时期,住房没什么大的变化,这几年城里居民有的盖了新房子,墙面都是一砖到顶,很气派,那是在居民区。这里的街道还是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样子。豳州市的街道现在主要是东西两条大街,到了十字路口,还有南北两条街。东大街这样的大房子比高家镇孙村多几十倍呢,你将来转转就知道了。”李晓东给弟弟说道。……</p>